害怕或恐懼是人的本能, 雖然寶寶在嬰兒期的記憶隨著成長會慢慢消退, 但其實1個月的小寶寶也會有恐懼和害怕哦, 寶寶害怕時如果父母不瞭解, 沒有進行正確的處理, 給寶寶帶來的內傷也不容小視。
1-6個月嬰兒在早期, 聽覺是較為敏感的。 因此, 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但偶爾的一兩次刺激, 不至於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 在嬰兒哭泣時, 給予足夠的安撫就可以了, 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
6-9個月在嬰兒期, 對於新奇刺激, 特別是陌生人, 產生的反應取決於多種情境因素。
Advertisiment
嬰兒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 但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卻不同。 在某個環境, 嬰兒見到陌生人會哭泣或回避, 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可能對陌生人產生興趣, 並做出願意接觸的姿態。 因此, 在這一時期, 父母要對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覺, 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比較安全的環境。 在嬰兒出現不安情緒時, 父母應該及時進行安慰。
同一時期, 嬰兒還會對高度產生恐懼。 因為, 嬰兒在這時已對高度產生感知。
Advertisiment
寶寶與看護者分離所產生的焦慮, 高峰出現在18-24個月時, 而且是極為普遍的反應。 兒童對分離產生的反應, 取決於許多因素, 包括年齡、過去的分離經驗、對環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認知水準、性格特點、母親與寶寶關係的好壞以及在分離時母親的行為, 通常, 和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寶寶, 在母親離開時分離性焦慮要明顯輕得多。 他們知道母親會回來, 在母親離開期間會呆在比較適宜的環境中。
Advertisiment
所以, 母子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極為重要。 母子分離要逐步進行。 比如, 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 然後再逐漸拉長時間。 需要提醒的是, 看護者一定要在向寶寶保證的時間內回來, 讓寶寶心裡有底。
2歲以後在進入2歲後, 寶寶的恐懼變得更為個人化。 對於較為具體的刺激產生的恐懼反應, 有些寶寶非常害怕黑暗, 晚上不敢關燈睡覺, 不敢單獨在房間中睡覺。 因此, 父母儘量在睡覺前陪陪寶寶, 給他們講故事, 或答應他們可以開燈睡一段時間。 有些寶寶特別害怕家中進強盜, 在回家後會檢查門窗是否關好, 撩開床單看床下是否藏有壞人。 對於這樣的寶寶, 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做這些事情, 給予他心理上的支持。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害怕和恐懼時, 父母的正確應對極為重要, 否則, 恐懼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 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 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 除此, 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當孩子學會表達後, 父母除了對身體安撫外, 還要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 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們的心情, 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 另外, 父母還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的弦外之音, 以便瞭解孩子到底怕什麼。 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正常發育範圍, 父母不必 過於擔心。 不然, 父母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出過分的焦慮, 很可能使他們的恐懼感被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