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0-6歲幼兒探索能力培養

對寶寶來說, 探索不僅是他們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態度, 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一種手段。 探索精神與探索能力不僅促進和體現了智力的發展, 也是嘗試和創造的源動力。 事實上, 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從小就為寶寶的探索能力加分。 那麼, 0-6歲兒童探索能力該如何培養呢? 

胎兒期:給寶寶撒一粒好奇的種子

雖然沒有研究證明好奇心也可以進行胎教, 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能發現那些對周圍事物及其變化的媽媽們, 她們的寶寶也常常在很早的時候就體現出與眾不同的好奇心。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Advertisiment
准媽媽, 趁著孕期的閒暇與閒情去重新看看、想想你周圍的世界吧! 》》關於孩子成長你還不知道的那些事

生命是多麼偉大、神秘而神奇的事情!自己肚子裡的寶寶多麼神奇!而世上的生命竟都是一樣的神奇!楊花柳絮滿天飛, 那些幾乎看不見的小小的種子飄向大地, 有朝一日卻能長成參天大樹!為什麼?

仔細看看你周圍的各種花草樹木, 看看它們的葉子, 看看它們的花!花兒姹紫嫣紅競相爭風, 葉兒也有萬千形狀精美絕倫, 就是那滿眼的葉之綠竟然也有著千種萬種不同!大自然多麼神奇!為什麼?

換一種心情, 揣一顆好奇心, 你會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其實都很不平常!儘管這樣的思考不能讓我們參透其中的奧秘,

Advertisiment
但它或許能在寶寶逐漸發育的腦神經中種下一顆好奇的種子, 至少這種發現和思考讓你驚奇、驚訝和驚喜, 會帶給你一種特殊的美好體驗和心情!何妨一試!

2歲前:充分調動寶寶的感官

2歲以內的寶寶, 隨著月齡的增長, 開始用他逐漸發育的各種感官孜孜不倦地探索著周圍的世界, 而他們的心靈則像一個永遠吸不飽水的海綿。 一個貼心的媽媽應該去滿足寶寶強烈而旺盛的感官需求, 寶寶的感官用得越多、接受的刺激越豐富, 其發育也就越完善, 也就越敏感。 2歲以內, 不妨多讓寶寶嘗試這些事:

聽聽那些聲音

生活中有很多聲音, 但當我用心去聽時, 其實也有很多美妙的聲音。 小鳥在窗外唧唧喳喳唱,

Advertisiment
蛐蛐和知了大聲吹著口哨, 青蛙在水塘裡呱呱地叫……風吹著樹葉嘩啦啦搖, 雷聲響起轟隆隆, 小雨落下沙沙沙……媽媽搖起撥浪鼓, 爸爸喝水咕嚕咕嚕, 叔叔開車滴滴滴, 阿姨敲門咚咚咚……小動物的叫聲、大自然的聲音, 以及各種“人造”的聲音, 如果你經常忽略這些聲音, 寶寶也就不會去注意這些聲音, 當你把寶寶的注意有意識地導向這些不同的聲音時, 寶寶的耳朵也就會自然地對更多的聲音敏感而好奇起來。

小貼士:你不僅可以告訴寶寶那些經常聽得到的聲音, 還可以把那些寶寶熟悉的聲音編成朗朗上口又押韻的短句, 因為2歲以內的小寶寶對有韻律的聲音很感興趣。 如果你能這樣做, 還可以在在提高寶寶耳朵敏感性的同時,

Advertisiment
為寶寶的語言發展加分呢!

看看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

周圍的一切對寶寶來說都是陌生的、有待認識的東西, 不論身上的還是身外的, 不論是室內的還是室外的, 不論是天空的還是地面的, 不論是近的還是遠的, 不論是人還是物, 不論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不論是大的還是小的, 不論是什麼顏色的, 只要你指給、說給寶寶看, 寶寶就會去注意。 你越是告訴寶寶那些他不知道的東西時, 他就會越加敏感於對那些未知的東西。

小貼士:這一時期寶寶聽你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因此你要去發現那些值得寶寶去關注的東西並主動地告訴他, 比如天空飛過的小鳥、地上行走的小貓、遠處飄揚的紅旗等。 但寶寶也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小聽眾,

Advertisiment
你可以反過來問問他“寶寶, 小鳥在哪裡”類似的問題, 寶寶一定會通過他的眼睛和小手告訴你。

摸一摸, 搖一搖, 拍一拍, 敲一敲……

這一時期, 寶寶指頭和大拇指的運用技巧大大提高, 他們可以輕鬆地拿捏其物體, 對物體嘗試進行各種操作。 這種來自小手能力的變化使他們非常渴望改變和控制周圍的事物。 如果你經常允許寶寶拿一拿那些不存在安全隱患的東西, 比如一個皮球、一個塑膠碗、一個紙盒子、一張餐巾紙、一把扇子、一個空熟料、一片擦乾淨的大樹葉……豐富的操作體驗加上視覺經驗會讓寶寶對他周圍的世界有更多的體驗和認識, 他也會越來越習慣於對那些他感興趣的東西伸出小手, 示意你拿給他。

小貼士:探索常常意味著動手、親歷和體驗,所以從小讓寶寶習慣于用自己的手體驗、感知也可以培養寶寶主動探索的意識和習慣。

需要注意到是探索的物件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如果是則要明確告訴寶寶這個東西寶寶不能拿。別以為寶寶聽不懂,他會從你的神態中知道其中的資訊,否則大可滿足寶寶的需求。

2~4歲:説明寶寶認識世界

兩歲左右,寶寶不僅有了更加靈活的小手、會行走的雙腿,還有了一張會說話的嘴巴,爸爸媽媽這一時期要做的就是説明寶寶一起認識世界。

和寶寶一起命名

這一時期寶寶可以在前期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學會很多名詞,並能說出來。寶寶能說出的最早的詞就是表示人或物體名稱(稱呼)的名詞。這一時期,你可以和寶寶玩玩你問他答的遊戲,既可以看看寶寶認識多少東西,也可以剛學會說話不久的寶寶提供交談的機會,還可以通過補充寶寶的回答示範給寶寶如何說完整話。

耐心應答寶寶的“這是什麼”

隨後他們開始學會自己提問,直到三四歲,“這是什麼”和“那是什麼”會成為寶寶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寶寶學會問“這是什麼”是值得爸爸媽媽為其慶賀的一個小小里程碑,非但不能為孩子的提問感到煩心、失去耐心,反而要高興與寶寶的這種表現並給予耐心的回答。因為寶寶經常問“這是什麼”至少意味著三點積極的意義:1.寶寶的眼很“尖”,對那些未知的東西非常敏感;2.寶寶對未知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寶寶的思維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對年齡稍大一點的寶寶,爸爸媽媽在回答時除了簡單告訴寶寶答案之外,還應適當拓展,告訴寶寶更多關於這一事物的資訊,因為寶寶問“這是什麼”往往意味著他們對這一事物的關注和興趣,願意並希望瞭解這一事物的更多資訊,而不是僅僅知曉其名稱。

小貼士: 寶寶重複問他認識的東西是什麼意思

某個階段,寶寶可能會拿一句“這是什麼”明知故問那些他認識的東西,如果有這種情況,那並不是寶寶使壞,故意逗你玩,很可能是寶寶剛剛學會使用“這是什麼?”這一疑問句,所以他要通過不斷提問來重複、鞏固他新學會的這個句型,由此體驗和領會這種問題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爸爸媽媽們一定也要耐心哦!

給寶寶提供一些動手操作的玩具

這一時期,寶寶小手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有了長足的發展,並且有了行為的目的性,為了一個目標會堅持做很多種嘗試,如為了打開一個紙盒子他會嘗試各種辦法,轉來轉去地把玩、捏、搖、摳等,如果他無意中用摳的辦法打開了紙盒的開口,還會試圖合上並再次嘗試。再如玩積木壘高時希望在一個三角形積木的尖頂上再放一塊方形積木嘗試多次後不能成功,最後發現三角形積木只適合放在最上面。類似的,寶寶的“有想法”的嘗試越來越多。因此,可以給寶寶提供一些有任務需要解決的小玩具,讓寶寶在玩的過程中積極探索。

小貼士: 鼓勵3~4歲寶寶探索的動手類小玩具

1. 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摔不破的)、紙箱、紙盒。寶寶特別喜歡把各種小東西放到大的容器裡,大大小小的盒子正好可以滿足孩子的這種遊戲需要。還可以同時提供一些安全的可以裝到紙盒裡的小玩具,讓寶寶玩放進去拿出來的遊戲。

2. 敲打玩具。不同材質相互碰撞能發出不同聲音的廢舊物品也可以給寶寶玩。

和寶寶一起閱讀

適合寶寶閱讀的圖書有很多,有的是簡單的認物書,有的是帶有探索性質的關於動物的科普書,也有以寶寶經驗和情感特點為基礎的低幼繪本故事書。不同的書可以幫助寶寶對不同的事物建立感性認識和體驗。這種間接經驗的獲得也是寶寶認識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

4~6歲:和寶寶一起探索世界

這一時期的寶寶,依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加上日漸增強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他們的探索能力空前增強。媽媽可能會突然覺得寶寶有時又點煩,要不整天的“為什麼”,天為什麼是藍的?樹葉為什麼是綠的?為什麼我是男孩子……他們可以在一切日常的現象和事實上加上一個“為什麼”。要不就是成天搞破壞,今天鬧鐘被拆了,明天花盆裡的花和土被扣出來了,後天又把金魚喂撐死了……該如何對待這一時期的寶寶呢?與這個時期的寶寶交流,爸爸媽媽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則就可能扼殺了寶寶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早早知道寶貝成長爸媽需要注意的點

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麼”

這一時期孩子會有很多成人看不懂甚至看了很惱怒的行為,就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破壞行為,漂亮的花不讓好好地開著,卻給你倒了出來;鬧鐘被拆成一堆零件無法還原,諸如此類無法想像的事情還會有很多。看到這些場景很多家長可能會怒火中燒,但是一定要記住別急著向孩子發火,也許他在花盆裡發現一個螞蟻窩,興致勃勃考察了螞蟻的巢穴,甚至看到了蟻后和螞蟻的蛋寶寶;也許他只是想看看是什麼驅動著那些指標在轉動……問問孩子“為什麼”吧,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會有一個原因,如果你能讓孩子說出動因,甚至開心地與他分享他探索的結果,甚至與他一起做更多的探索,一個小小的科學家會就此受到最好的啟蒙教育。

鼓勵想像而不是解釋道理

這一時期孩子的很多為什麼並不是真的追究背後的道理,更多的時候只是為了從大人那裡得到一個說法,而孩子的很多問題也不是成人能夠解答的,即便是成人能給出科學的解釋,孩子也未必就能理解。而且這一時期的寶寶會對世界萬象有很多基於自己經驗的解釋,因此,換一種思路,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思考和解釋,鼓勵孩子自己進行想像比給出一個科學的答案更重要。比如當孩子問“媽媽,太陽為什麼會下山”時,你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告訴孩子一個故事班的答案,如“媽媽要上班下班,太陽公公也要上班下班”或“太陽公公瞌睡了,要回去睡覺了”“月亮婆婆要出來了,所以太陽公公要先走”……並鼓勵寶寶說說他是怎麼想的,而沒有必要去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小貼士:慎給寶寶看“十萬個為什麼” 

很多媽媽會早早地給寶寶買“十萬個為什麼”的書來看,這種簡單的科學解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那些脫離孩子經驗的問題和正確答案也未必是孩子能理解的,實際上相當於讓孩子記住了一些無意義的資訊,當孩子習慣于得到一個標準的解答時,也就喪失了思考的和想像的習慣。

示意你拿給他。

小貼士:探索常常意味著動手、親歷和體驗,所以從小讓寶寶習慣于用自己的手體驗、感知也可以培養寶寶主動探索的意識和習慣。

需要注意到是探索的物件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如果是則要明確告訴寶寶這個東西寶寶不能拿。別以為寶寶聽不懂,他會從你的神態中知道其中的資訊,否則大可滿足寶寶的需求。

2~4歲:説明寶寶認識世界

兩歲左右,寶寶不僅有了更加靈活的小手、會行走的雙腿,還有了一張會說話的嘴巴,爸爸媽媽這一時期要做的就是説明寶寶一起認識世界。

和寶寶一起命名

這一時期寶寶可以在前期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學會很多名詞,並能說出來。寶寶能說出的最早的詞就是表示人或物體名稱(稱呼)的名詞。這一時期,你可以和寶寶玩玩你問他答的遊戲,既可以看看寶寶認識多少東西,也可以剛學會說話不久的寶寶提供交談的機會,還可以通過補充寶寶的回答示範給寶寶如何說完整話。

耐心應答寶寶的“這是什麼”

隨後他們開始學會自己提問,直到三四歲,“這是什麼”和“那是什麼”會成為寶寶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寶寶學會問“這是什麼”是值得爸爸媽媽為其慶賀的一個小小里程碑,非但不能為孩子的提問感到煩心、失去耐心,反而要高興與寶寶的這種表現並給予耐心的回答。因為寶寶經常問“這是什麼”至少意味著三點積極的意義:1.寶寶的眼很“尖”,對那些未知的東西非常敏感;2.寶寶對未知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寶寶的思維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對年齡稍大一點的寶寶,爸爸媽媽在回答時除了簡單告訴寶寶答案之外,還應適當拓展,告訴寶寶更多關於這一事物的資訊,因為寶寶問“這是什麼”往往意味著他們對這一事物的關注和興趣,願意並希望瞭解這一事物的更多資訊,而不是僅僅知曉其名稱。

小貼士: 寶寶重複問他認識的東西是什麼意思

某個階段,寶寶可能會拿一句“這是什麼”明知故問那些他認識的東西,如果有這種情況,那並不是寶寶使壞,故意逗你玩,很可能是寶寶剛剛學會使用“這是什麼?”這一疑問句,所以他要通過不斷提問來重複、鞏固他新學會的這個句型,由此體驗和領會這種問題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爸爸媽媽們一定也要耐心哦!

給寶寶提供一些動手操作的玩具

這一時期,寶寶小手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有了長足的發展,並且有了行為的目的性,為了一個目標會堅持做很多種嘗試,如為了打開一個紙盒子他會嘗試各種辦法,轉來轉去地把玩、捏、搖、摳等,如果他無意中用摳的辦法打開了紙盒的開口,還會試圖合上並再次嘗試。再如玩積木壘高時希望在一個三角形積木的尖頂上再放一塊方形積木嘗試多次後不能成功,最後發現三角形積木只適合放在最上面。類似的,寶寶的“有想法”的嘗試越來越多。因此,可以給寶寶提供一些有任務需要解決的小玩具,讓寶寶在玩的過程中積極探索。

小貼士: 鼓勵3~4歲寶寶探索的動手類小玩具

1. 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摔不破的)、紙箱、紙盒。寶寶特別喜歡把各種小東西放到大的容器裡,大大小小的盒子正好可以滿足孩子的這種遊戲需要。還可以同時提供一些安全的可以裝到紙盒裡的小玩具,讓寶寶玩放進去拿出來的遊戲。

2. 敲打玩具。不同材質相互碰撞能發出不同聲音的廢舊物品也可以給寶寶玩。

和寶寶一起閱讀

適合寶寶閱讀的圖書有很多,有的是簡單的認物書,有的是帶有探索性質的關於動物的科普書,也有以寶寶經驗和情感特點為基礎的低幼繪本故事書。不同的書可以幫助寶寶對不同的事物建立感性認識和體驗。這種間接經驗的獲得也是寶寶認識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

4~6歲:和寶寶一起探索世界

這一時期的寶寶,依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加上日漸增強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他們的探索能力空前增強。媽媽可能會突然覺得寶寶有時又點煩,要不整天的“為什麼”,天為什麼是藍的?樹葉為什麼是綠的?為什麼我是男孩子……他們可以在一切日常的現象和事實上加上一個“為什麼”。要不就是成天搞破壞,今天鬧鐘被拆了,明天花盆裡的花和土被扣出來了,後天又把金魚喂撐死了……該如何對待這一時期的寶寶呢?與這個時期的寶寶交流,爸爸媽媽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則就可能扼殺了寶寶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早早知道寶貝成長爸媽需要注意的點

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麼”

這一時期孩子會有很多成人看不懂甚至看了很惱怒的行為,就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破壞行為,漂亮的花不讓好好地開著,卻給你倒了出來;鬧鐘被拆成一堆零件無法還原,諸如此類無法想像的事情還會有很多。看到這些場景很多家長可能會怒火中燒,但是一定要記住別急著向孩子發火,也許他在花盆裡發現一個螞蟻窩,興致勃勃考察了螞蟻的巢穴,甚至看到了蟻后和螞蟻的蛋寶寶;也許他只是想看看是什麼驅動著那些指標在轉動……問問孩子“為什麼”吧,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會有一個原因,如果你能讓孩子說出動因,甚至開心地與他分享他探索的結果,甚至與他一起做更多的探索,一個小小的科學家會就此受到最好的啟蒙教育。

鼓勵想像而不是解釋道理

這一時期孩子的很多為什麼並不是真的追究背後的道理,更多的時候只是為了從大人那裡得到一個說法,而孩子的很多問題也不是成人能夠解答的,即便是成人能給出科學的解釋,孩子也未必就能理解。而且這一時期的寶寶會對世界萬象有很多基於自己經驗的解釋,因此,換一種思路,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思考和解釋,鼓勵孩子自己進行想像比給出一個科學的答案更重要。比如當孩子問“媽媽,太陽為什麼會下山”時,你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告訴孩子一個故事班的答案,如“媽媽要上班下班,太陽公公也要上班下班”或“太陽公公瞌睡了,要回去睡覺了”“月亮婆婆要出來了,所以太陽公公要先走”……並鼓勵寶寶說說他是怎麼想的,而沒有必要去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小貼士:慎給寶寶看“十萬個為什麼” 

很多媽媽會早早地給寶寶買“十萬個為什麼”的書來看,這種簡單的科學解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那些脫離孩子經驗的問題和正確答案也未必是孩子能理解的,實際上相當於讓孩子記住了一些無意義的資訊,當孩子習慣于得到一個標準的解答時,也就喪失了思考的和想像的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