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 在對兒童的教育中, 理財教育仍然是個肓點。 現在的孩子, 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錢。 不僅有平時的零花錢, 節日的紅色壓歲錢, 而且連考試取得了好成績, 乃至做家務都可以得到一定數額的獎賞。
體驗過貧窮的家長, 希望自己過去未曾得到的要在孩子身上得以補償, 為滿足孩子各種過度的欲望而慷慨解囊。
有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瞧不起, 只要孩子要錢, 不論什麼理由都儘量滿足。 也有的家長認為, 錢不是好東西, 孩子手裡有錢不是好事, 所以對孩子用錢嚴加管束, 即使是正當要求也苛刻對待。
Advertisiment
美國人在教育孩子理財教育方面有一個觀念:理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3歲能夠辯認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每枚硬幣的幣值;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 知道錢是怎麼來的;6歲能夠數大量的硬幣;7歲能夠看價格標籤;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
有研究結果表明, 有偷竊行為的孩子, 多半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要麼是給大量的錢供他們花, 要麼就是父母們忽略了他們經濟上的合理要求。 還有的孩子小時候自己沒有花過錢, 長大上了寄宿錢學校, 離開父母, 連生活用品也不會買, 不會花錢成了無能的代名詞。 因此,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學會理財, 確實應引起我們大家的重視。
0— 6歲孩子的理財計畫
3歲以前的孩子處於“沒有金錢功能意識”的層次,
Advertisiment
但並不是說在0—3歲這個階段不可以推行理財計畫, 其實, 孩子學著用手去碰擊或撥弄他所看到的東西, 這些動作對孩子理財智慧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強化孩子對一些東西價值的認知, 是十分重要的。
玩木偶(手偶, 布袋偶)是很有趣的遊戲。
父母在與寶寶玩木偶中灌輸一些生活用品概念, 使寶寶獲得關於物品用途的經驗和知識。 分類能力是理財的基礎, 培養寶寶的分類能力, 可以從最簡單的事做起。
例如讓寶寶猜猜媽媽買回了什麼東西, 用手摸一摸, 是蘋果還是麵包?讓寶寶把玩具分組配對, 依大小分組,
Advertisiment
4—6歲的孩子處於“朦朧的金錢功能意識”水準屬第二層次, 他們只知道錢可以“換”東西, 沒有自覺的買賣行為。
但是, 當他們知道錢並不是長在樹上的時候, 就已經朦朧地感受到人生與金錢的關係了。 在這個時段中, 可以在邊說邊玩中, 告訴學齡前的孩子“錢”的由來(即錢的歷史), 在“買賣遊戲”中認識“錢”是什麼, 認識人民幣的各種硬幣和紙幣, 在讀數字中加深對人民幣幣值的瞭解。
同時, 可以幫助孩子知道錢是父母通過工作掙來的。 培養孩子學做家務的興趣, 並通過講故事(“農夫的遺產”, “小神探捉賊”等)表述金錢和人生的關係,
Advertisiment
學會理財, 不僅是如何攢錢、用錢、掙錢的問題, 而且包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內容和多種能力的培養。 首先, 理財教育中自始至終包含著品德教育的內容。
例如, 通過認識工作與金錢的關係, 懂得父母掙錢的艱辛, 珍惜別人的勞動, 進而逐步樹立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意識, 產生回報社會的情感和行為動力。
例如, 通過瞭解銀行業務與個人理財的關係, 懂得誠實、守信是信用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優良品格, 進而逐步養成誠實品質, 深切體驗勤勞致富, 智慧生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