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麗今年5歲了, 5歲之前都是爸爸媽媽帶她, 後來隨著爸爸媽媽工作的日漸繁忙, 照顧孩子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於是爸爸媽媽將她送到了幼稚園, 想讓她適應一下集體生活。
沒想到幾周後, 幼稚園老師打電話來, 告訴凱麗的父母, 說他們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懼症, 建議進行心理輔導。
爸爸媽媽很是詫異, 每天上下學接送, 凱麗一看見父母就笑顏逐開, 回家也不停地說在幼稚園學到了什麼新東西, 沒看出有什麼異常。
於是爸爸決定請一天假, 到幼稚園看個究竟。
在老師的陪同下, 爸爸來到了凱麗的班級,
Advertisiment
老師上課提問到她時, 她低著頭、紅著臉, 不知道囁囁嚅嚅地在說什麼;自由活動時, 大部分小朋友都聚在一起玩, 但凱麗卻一個人搬著小板凳在邊上獨自玩積木。
同時, 父母注意到, 晚上帶凱麗散步, 見到認識的叔叔阿姨, 她都從來不打招呼, 要麼裝沒看見, 要麼緊緊地拽著媽媽的衣角, 往身後躲。
凱利也不常和同院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有時候媽媽把她送去樓下的兒童樂園, 讓她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會兒, 可是過不了多久, 她就自己回家了。
在凱麗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社交恐懼症。 其實, 這樣的現象在女孩身上很常見。
Advertisiment
這些女孩常常被某些家長誤認為老實、聽話、不頑皮。 其實, 這些孩子的心理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所謂的老實、聽話, 實則是女孩自卑的外部表現。
這些女孩, 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評, 有時只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過錯, 就會遭到父母嚴厲的訓斥, 甚至體罰;有的父母還會因為心情不好而將怨氣發洩到沒有犯錯的孩子身上。
女孩生活在這種家庭裡, 很容易產生懼怕心理, 甚至不能辨別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不對的。
如果女孩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恐懼和焦慮之中, 那麼她們就會從父母的行為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自己很無能, 總是做錯事, 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
這類女孩長大後, 可能會有程度不同的社交恐懼傾向,
Advertisiment
父母在面對女孩社交恐懼症的時候, 要多關心女孩的感受並且幫助她。 當女孩遇見老師、同學、叔叔阿姨不打招呼時, 會令父母感到不自在, 此時, 父母應該考慮女孩的感受, 只能看在眼裡, 放在心中, 不能外露, 不要強迫女孩, 更不能斥責。
如果女孩因羞澀而不願與別人交往時, 父母首先要接納這一點, 然後給予具體的幫助, 以克服這種膽怯。 比如在家裡做些角色扮演遊戲, 幫女孩在家中練習社交技巧。 因為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 在家裡孩子可以無拘無束。 例如:大人當乘客, 孩子售票員,
Advertisiment
平日裡要多鼓勵女孩回答常問的問題, 如“你的玩具娃娃叫什麼名字?”“我們到外婆家去, 你要穿花衣服還是紅衣服?”要多鼓勵女孩回答問題。
千萬不要給女孩貼標籤, 如說:“不要對別人這樣粗魯, 太沒禮貌了。 ”因為這樣會將標籤永遠貼在女孩身上。
當有人和女孩打招呼時, 大人可代替女孩回答, 如果鄰居問:“小佳, 今天和爸爸媽媽去哪兒了?”大人可以回答:“我們去看電影了, 是吧, 小佳!”小佳也許會回答:“是的!”這樣可以自然地幫助女孩進入談話的角色。 女孩需要幫助指導, 但首先要儘量讓她自己開口說話。
父母還可以給女孩提供一些學習交往的機會,
Advertisiment
鼓勵女孩邁出自信的腳步多與人交往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是心理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是孩子自卑的表現。 這些孩子, 往往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評, 有時只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過錯, 就會遭到父母嚴厲的訓斥, 甚至體罰;有的父母還會因為心情不好而將怨氣發洩到沒有犯錯的孩子身上。 孩子生活在這種家庭裡, 很容易產生懼怕心理,她們會從父母的行為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自己很無能,總是做錯事,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進而膽小慎言,不敢和別人交往。
很容易產生懼怕心理,她們會從父母的行為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自己很無能,總是做錯事,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進而膽小慎言,不敢和別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