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0歲教育原點“才能遞減法則”

七田家的大原則之一零歲教育的原點“才能遞減法則”

真:我在育兒體系創始初期也是完完全全的門外漢,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 一切都是全新的體驗, 並且所做的事情也都是當做實驗來做的。 我非常珍惜這段珍貴的經歷, 有了這個基礎我才能開設自己的幼兒教室, 並使得這個實驗不僅僅停留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同時也向其他的孩子們加以拓展。 這些寶貴的經驗幫助我研究並建立了這項育兒體系。

另外, 我的這項育兒體系一直堅持著不把學習放在第一位, 而是更珍惜家庭, 以相互關愛、互相尊重為原則。

Advertisiment
因為這是一種從飲食習慣、禮貌禮儀到體育運動等方面都顧及到的教育方式, 並且有幸地得到了各方各面的共鳴。

厚:回顧幼兒時期, 因為父母都是上班族, 很少能有和父母在一起玩耍的機會, 甚至都感覺他們從未帶我們出去玩過(雖然事實上偶爾也去過那麼幾次吧)。 因此, 我發誓絕不能讓自己的兒女有這樣的感覺, 也隨即開始了自己的父親生涯。 當發現自己並不能說到做到時, 才回想起當初父母是多麼的辛苦勞累, 這時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當時的心情。 父親――真曾提到過很多次, 他是在1972年開始幼稚教育體系研究的。 契機是, 在他即將開始研究的前一年, 某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美國大獲好評的‘從零歲開始的教育’登陸日本”。

Advertisiment
父親讀完那篇文章就開始注意到, 將自己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研究的幼稚教育公之於眾的時候到了。 他這麼想的理由當然也是以他有這方面的時間和經驗為基礎的。

父親在大學時期曾經擔任過初中學生的家庭教師。 教過學生的一部分是中學二年級的學生, 他們的成績雖然在提高, 但是經常連五分鐘前學的知識點都不能牢牢記住。 對此, 父親曾說過, “我常常會有疑問, 孩子的能力到底是先天決定的, 還是通過教育方式而可以培養出來的呢?”

於是, 父親開始調查研究關於人的能力發展的書籍。 他曾經在一家舊書店發現一本日本大正時期出版的名為《英才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的書, 後來這本書也就成為了七田式教育的原點。

Advertisiment
在那本書中好像就記載了“才能遞減法則”, 即教育中最重要的時期應該是孩子0~6歲這段期間, 孩子的成長環境決定了孩子的性格、情商以及智力的發展水準。 越接近零歲, 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開發孩子的才智, 離零歲越遠, 這種可能性也就會相應遞減。

這則法則讓我聯想到了“黃鶯帶子”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為了培養小黃鶯能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 必須在小黃鶯剛出生時, 就把它和能夠發出悅耳動聽聲音的大黃鶯放在一個籠子中。 有著這種學習經驗的小黃鶯在長大後便能唱出悅耳動聽的歌聲了, 但是如果在小黃鶯幼雛時期就放縱不管, 長大後便不會唱出如此悅耳的歌聲。

Advertisiment

父親很早就意識到這一“才能遞減法則”是有理由的。 在我剛出生的時候, 父親33歲。 當時他開設了一個英語私塾, 是面朝島根縣江津市本町江川的一間只有8個榻榻米大小(約13 2平方米)的房間。 聽說剛開始時父親並沒有開設幼兒班, 主要是針對小學生及中學生教授英語。 向附近的家長們介紹了“才能遞減法則”之後, 才實驗性地開設了面向3~4歲兒童的幼兒班。

而關於“才能遞減法則”有這麼一件事。

我有一個在4歲半時因白血病過世了的哥哥, 父親對其進行了早期教育。 在父親的書中, 曾這樣記載:“其中一步就是, 我常常抱著長子, 在沿河的小路上一邊散步一邊指著映入眼簾的山川、河流、鳥雀、小貓、小狗, 跟他說著這類豐富的詞彙。

Advertisiment
長子在只有一歲十一個月的時候, 就曾在教室的黑板上寫下‘川’字, 這是因為我常跟長子說每天我們都能看到的河流就像一個‘川’字。 你看, 河流中的水也是像這個字一樣在流淌著, 他便一次就記住了。 第二天又教了他‘山’這個字, 緊隨其後是‘狗’、‘貓’、‘雀’、‘空’、‘月’、‘太陽’、‘牛奶’, 就這樣每天教給他的漢字也隨之增加。 來參觀教室的家長們得知一個不到兩歲的小孩竟然能寫出如此多的漢字時, 感到非常驚訝。 ”

而到我呢?我跟其他的小孩沒什麼兩樣, 沒有接受過早期的教育, 很普通地成長起來。 當然, 這也是有原因的。 父母對於長子的突然去世也是猝不及防, 認為現在也許不是教育次子的時期吧。 後來從母親那裡得知, 父親也曾說過, “次子的話,暫時先不對他進行早期教育了吧。”

我開始跟父親學習文字也是在滿三歲之後。一次父親趁母親不在家,便首先教了我名字中“厚”的假名“こ”(ko)。第二天父親問我昨天學過的這個假名:“這個是什麼字啊?”我回答說:“不知道。”這說明了我和接受過早教的哥哥的差距。

“次子的話,暫時先不對他進行早期教育了吧。”

我開始跟父親學習文字也是在滿三歲之後。一次父親趁母親不在家,便首先教了我名字中“厚”的假名“こ”(ko)。第二天父親問我昨天學過的這個假名:“這個是什麼字啊?”我回答說:“不知道。”這說明了我和接受過早教的哥哥的差距。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