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0-1歲寶寶的情緒符號

寶寶什麼時候學會了對你微笑?他的哭聲中包含了什麼樣的資訊?他第一次生氣是什麼時候?寶寶感到害怕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
情緒既是寶寶心理的重要內容, 又是他們心理活動的主宰者。 因此寶寶們的生活和行為都充滿情緒色彩。 很多爸爸媽媽都在孩子一個月大的時候就觀察到了:高興、生氣、好奇、驚奇、恐懼等五彩的情緒變化, 一起來解讀一下寶寶的情緒符號。
情緒符號一:高興
無意義的笑
寶寶笑了, 爸爸媽媽好開心呀!其實, 新生兒的笑容是沒有社會意義的。 我們在剛出生幾天的嬰兒身上就能觀察到微笑,

Advertisiment
但是只會在孩子睡覺的時候出現。 這種微笑是腦幹部位元的腦電波活動的信號, 而並不是爸爸媽媽們所認為的那樣是孩子高興的反應。 出生第二周的孩子在醒著的時候也會微笑, 但同樣也是腦電波的作用, 它沒有社會意義。
有意義的笑
從4~6周開始, 孩子的笑開始與他們的感受聯繫在一起。 這時候的笑是生理情緒的體驗, 寶寶感到身體內部舒服了, 他就會用笑來表達。
在出生到2個月大的時候, 當他吃飽了、睡好了、或洗了澡, 寶寶的身體就會很舒服, 他會微笑, 這是生理性的微笑, 是滿足自身的內在生理需要後產生的情緒反應。
在出生的第3個月會出現誘發性的、非生理性的微笑, 也就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情緒反應。
Advertisiment
這時候奶奶碰碰寶寶的臉, 爸爸輕輕地觸摸寶寶的皮膚, 或者是他聽到了媽媽熟悉的聲音等, 都會引起寶寶愉快情緒的反應。 這種反應起著信號的作用, 是寶寶在呼喚成人和他接近、交往。 這是社會化的情緒出現的起點, 而這時他跟任何人接近都會產生愉快的笑的情緒。
高興情緒的分化
2~7個月的時候, 寶寶與人的交往出現了選擇性。 他的高興情緒有了分化, 對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應。 2個月開始, 幼兒就能通過視覺、聽覺辨認母親面孔和聲音, 或辨別父親的面孔和聲音。 到第4個月時, 嬰兒才真正能辨認最接近的人, 這時嬰兒對熟悉的人臉比不熟悉的人臉笑得更多, 甚至只對親近的人微笑。
Advertisiment
這時媽媽會發現, 媽媽笑, 孩子也會有意識地笑, 這是寶寶應答性的微笑。 但這時的幼兒尚未形成依戀。 出生後的2、3個月裡, 寶寶生活環境中的事件開始能引起他的微笑和大笑, 媽媽用玩具來逗弄寶寶, 他會覺得好玩又有人陪伴而高興。 再過幾個月爸爸輕輕地給寶寶呵呵癢, 他會高興地咯咯笑起來。 這是因為一方面是對寶寶的神經刺激, 一方面是有大人和他玩耍產生的愉悅體驗。
情緒符號二:生氣
聰明的寶寶們在他們不會說話的這段時間內就用笑和哭來向爸爸媽媽傾訴自己的歡樂和煩惱。 照顧寶寶的媽媽就知道孩子的哭聲是有花樣的!她們一聽寶寶的哭聲, 很快就知道孩子是餓了、渴了、睏了、尿濕了還是生病了。
Advertisiment
寶寶的啼哭往往是因為饑餓、口渴、睏倦、恐懼、著急、發怒等所引起, 這種啼哭有不同的模式, 哭聲中就包含了產生不舒服情緒的原因, 敏感的媽媽一聽就能分析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樣的含義, 採取護理的措施, 所以寶寶的哭聲有信號的作用。
憤怒, 也是幼兒常見的情緒。 寶寶憤怒的反應, 往往是由劇烈到緩和, 由直接到間接, 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 嬰兒時期的憤怒不發則已, 一發總是來勢洶洶, 不能抑制。 全部身心受到激動, 兩手搖動, 兩腳亂踢, 滿面漲紅, 大聲哭叫。 這時候的憤怒的原因基本都是生理原因, 例如, 生病、疲倦、饑餓、睡眠不足等, 兒童不愉快和恐懼都會導致憤怒。 在0~1歲的階段, 媽媽可以通過觀察瞭解孩子生氣的原因,
Advertisiment
及時滿足他的需要, 再用身體的安撫來平息孩子的憤怒, 抱著孩子, 撫摸他的皮膚, 用溫柔的言語安慰他, 都可以起到好的效果, 不要因為煩躁而對孩子置之不理。
情緒符號三:恐懼
寶寶們一般生活在很少會引起恐懼刺激的環境中, 他們大多都受到保護, 但兒童仍然學會了害怕某些東西。 懼怕大約在出生後的第6個月發生。 這是由於突然遇到強的刺激, 心理失去平衡所發生的情緒反應。 父母要注意, 孩子有的懼怕是

習得的, 如聽到了放鞭炮的聲音, 孩子會有似乎是驚怕的反應, 父母無需緊張地用誇張的言語和動作去保護孩子, 只需要輕輕地抱住孩子, 用言語給他解釋那是什麼聲音, 就可以了。 另外, 害怕陌生人正是這時期懼怕情緒的突出表現, 隨著成長,慢慢會有所改變。
正確應對寶寶的情緒:
*積極情緒的回應
要注意,在初期,孩子情緒模式的形成幾乎是照料者情緒的翻版,所以,媽媽要即時地作出積極的情緒回應,這樣寶寶會體驗到更多的開心。
*高“敏感性”的建立
這裡的敏感性是指母親在照料過程中的注意能力。對寶寶喜怒哀樂的感受能及時地感覺到。哭、笑以及各種寶寶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都是各種不同的信號,媽媽要能比較準確地判斷孩子在表達什麼樣的資訊,然後可以給予對應的處理。這對孩子健康情緒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
*及時滿足需要
0-1歲的過程中,主張媽媽及時地給孩子各種滿足,包括生理的滿足(哺乳、清潔、睡眠等),還包括心理上的撫慰。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聽慣了心跳,喜歡和成人皮膚有溫暖的接觸,所以不要怕嬌慣孩子而不去做,在寶寶感到不愉快的時候,擁抱、撫摸、唱他熟悉的歌曲都是很好的辦法。
*建立良好的依戀
從7個月開始,寶寶開始出現了依戀親近的人的依戀情緒。孩子最喜歡和親近的人接近,這樣的接近會給寶寶帶來舒服、愉快和安全的情緒。當親人一旦要離開,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依戀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媽媽在這個過程中能做的就是細心的護理,用身體接觸孩子,如撫摸、摟抱、搖晃等,孩子感受到這些觸覺和運動覺的刺激,會產生愉快的情緒,能促進孩子的愉快情緒中樞的發展。孩子的回應也能促進對其本身的愛和進一步的交往。

隨著成長,慢慢會有所改變。
正確應對寶寶的情緒:
*積極情緒的回應
要注意,在初期,孩子情緒模式的形成幾乎是照料者情緒的翻版,所以,媽媽要即時地作出積極的情緒回應,這樣寶寶會體驗到更多的開心。
*高“敏感性”的建立
這裡的敏感性是指母親在照料過程中的注意能力。對寶寶喜怒哀樂的感受能及時地感覺到。哭、笑以及各種寶寶的肢體語言和表情都是各種不同的信號,媽媽要能比較準確地判斷孩子在表達什麼樣的資訊,然後可以給予對應的處理。這對孩子健康情緒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
*及時滿足需要
在0-1歲的過程中,主張媽媽及時地給孩子各種滿足,包括生理的滿足(哺乳、清潔、睡眠等),還包括心理上的撫慰。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聽慣了心跳,喜歡和成人皮膚有溫暖的接觸,所以不要怕嬌慣孩子而不去做,在寶寶感到不愉快的時候,擁抱、撫摸、唱他熟悉的歌曲都是很好的辦法。
*建立良好的依戀
從7個月開始,寶寶開始出現了依戀親近的人的依戀情緒。孩子最喜歡和親近的人接近,這樣的接近會給寶寶帶來舒服、愉快和安全的情緒。當親人一旦要離開,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依戀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媽媽在這個過程中能做的就是細心的護理,用身體接觸孩子,如撫摸、摟抱、搖晃等,孩子感受到這些觸覺和運動覺的刺激,會產生愉快的情緒,能促進孩子的愉快情緒中樞的發展。孩子的回應也能促進對其本身的愛和進一步的交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