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3歲寶寶人格與社會性發展的特徵

一兩歲的孩子逐漸具備了基本的自我意識。 他們通過說“不”和“我自己來”表現自我。 他們希望按自己的願望行事, 去想去的地方, 吃想吃的東西, 得到想要的東西, 支配其他人。 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也加強了, 但仍需要家長的説明和指點。 比如, 一些動作的完成或遊戲的進行, 都需要家長的鼓勵、示範和輔助。 如果家長沒有足夠的耐心幫孩子達到目標, 孩子常常會失敗。 過多的失敗會導致孩子感到羞怯, 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如果經驗是積極的, 孩子的信心和意志力會得到加強, 並能更好地自我控制。

Advertisiment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影響孩子對其他人的態度, 對事物的摸索和對環境的探究。 一個對母親有安全性依賴的18個月的孩子, 能夠更勇敢地在新世界裡摸爬滾打。 對父母的依賴對孩子的將來也會產生影響, 科學研究發現:對父母形成安全性依賴的1歲孩子在以後的幾年中比別的孩子更好奇和好學, 更能積極主動、信心百倍地去解決新問題。 當遇到困難時, 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 而不是因焦躁採取攻擊性行為。 安全性依賴的孩子也更外向, 討人喜歡;更能同情別人, 友好地與人相處。 相反, 則不利於孩子自信和社交能力的培養。

家長的恰當行為能幫助孩子建立和維持安全性依賴。 首先, 家長必須在孩子身邊,

Advertisiment
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回應, 創造一個能給孩子帶來快樂、興趣和探索欲望的環境。 其次, 家長成為孩子的安全保證, 用表情、語言、手勢告訴孩子什麼能做, 什麼不能做。 第三, 站在孩子的角度, 尊重孩子的願望和行為。 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聽從父母的指導, 家長的話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第四, 隨著孩子獨立性的增強, 調節支持和引導的力度。 明智的家長注意觀察孩子的能力水準, 對孩子的要求只是略高一步。 當孩子遇到障礙, 缺少足夠的技能自己克服時, 家長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 讓孩子解決問題。 換句話說, 就是“搭腳手架”, 在孩子自己攀登的途中, 適時地提供一根支柱, 讓他借助力量, 繼續前進。 而不是直接把孩子抱上一個新高度,
Advertisiment
或者完全袖手旁觀。 最後, 家長要能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和特殊需要調整教養的方式。 比如, 對於特別活躍的孩子, 家長就不需要給予太多的刺激和指令, 由孩子自己控制活動。 而對於不活躍的孩子, 家長就需要多給予鼓勵和刺激, 讓孩子活動起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家長的行為也在發生變化。 身體接觸、手把手地教、親身示範漸漸被語言指令和回饋所替代。 家長更多地用語言表揚孩子做得正確的事, 跟他們講道理。 父母成了孩子與環境之間的媒介, 父母對待人和事的方式成了孩子的榜樣。 在這個階段, 家長對孩子行動的干預比較多, 尤其是男孩子。 一項研究發現, 2歲孩子的母親平均每6~8分鐘就要阻止某個行為或發佈一個命令。

Advertisiment
研究還發現, 預防性的措施有助於孩子服從父母的指令。 而體罰往往事與願違。 也就是, 儘量避免引發孩子的不當行為, 而不要等到事後去訓斥和懲罰他們。

12個月到18個月之間, 孩子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他們可以辨認出照片、錄影中的自己, 18個月到24個月之間, 孩子不僅能辨認鏡子裡的自己, 對看到的情景作出反應。 比如, 如果他發現鏡子裡的自己鼻子上有個紅點兒, 他會想辦法把它擦掉。 24個月左右, 孩子會用代詞“我”來表示自己, 並注意到自己的身體特徵和行為能力。 “我的頭髮是黑的。 ”“我會撿球。 ”

(1)自我控制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逐步建立的。 一開始, 孩子通過別人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媽媽說:“不行。 ”孩子收回自己的手。 慢慢的, 孩子自己知道一些事是不允許的, 會試圖克制自己。 比如, 孩子看著桌上的糖, 猶豫是不是去抓, 並喃喃自語:“不能吃。 ”孩子能夠記起一個行為的後果, 父母不在時也能回憶起他們可能對此作出的反應, 因而努力約束或延遲行動。 但如果目標太誘人, 孩子就很難控制自己了。 大部分2歲的孩子大約能獨自等待4分鐘, 去觸摸一個未經允許去拿的東西。 可見, 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控制力還是有限的, 最好的防止不當行為產生的方法是轉移注意力。 把孩子的視線引向別的東西或活動。 孩子的自我控制的發展受許多因素的影響。 比如, 孩子自身的記憶能力、運動能力、語言發展、認知水準以及家長的教養方式等。 隨著孩子越來越感受到運動的樂趣,對他們行動的控制就越來越難。因為記憶能力有限,孩子會很快忘記規則,難以用紀律約束行為。不過,語言的發展有助於孩子理解、回憶和應用規則,並且孩子對後果和標準的概念也逐漸清晰。家長如果能儘量用語言明確地告訴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為什麼,並經常重複,同時用自己的行為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有趣的是,在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加強的同時,他們不聽話的水準也提高了。他們學會了躲避,假裝沒聽見,磨蹭,或直接用語言表示不樂意。家長的耐心在此時受到極大的考驗。

(2)同伴交往

13個月左右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對陌生孩子的緊張不安,但很快,這種反應就會過去。2歲的孩子和同伴交往時,首先劃清自己的領地,聲明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然後才開始真正的交往。到30個月左右,孩子們已經能夠自在地在一起玩耍了。研究表明,13~24個月的孩子在一起,多半是互補型的遊戲,而且缺乏想像,車就是車、積木就是積木。到24—36個月,逐漸出現假想性的遊戲。比如:拿紙盒當作房子,毛巾當大衣。一兩歲的孩子之間形成的友誼能夠維持一年之久。這種友誼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感情依賴。通過觀察,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固定的朋友組合中,他們的遊戲充滿了交流。一旦一個朋友不在了,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就明顯少了。所以家長瞭解孩子與同伴之間友誼的深度十分必要。孩子發展與同伴關係深受家庭和親子關係的影響。與母親形成安全性依賴的孩子更善於交往,更友善,更能與人合作。

隨著孩子越來越感受到運動的樂趣,對他們行動的控制就越來越難。因為記憶能力有限,孩子會很快忘記規則,難以用紀律約束行為。不過,語言的發展有助於孩子理解、回憶和應用規則,並且孩子對後果和標準的概念也逐漸清晰。家長如果能儘量用語言明確地告訴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為什麼,並經常重複,同時用自己的行為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有趣的是,在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加強的同時,他們不聽話的水準也提高了。他們學會了躲避,假裝沒聽見,磨蹭,或直接用語言表示不樂意。家長的耐心在此時受到極大的考驗。

(2)同伴交往

13個月左右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對陌生孩子的緊張不安,但很快,這種反應就會過去。2歲的孩子和同伴交往時,首先劃清自己的領地,聲明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然後才開始真正的交往。到30個月左右,孩子們已經能夠自在地在一起玩耍了。研究表明,13~24個月的孩子在一起,多半是互補型的遊戲,而且缺乏想像,車就是車、積木就是積木。到24—36個月,逐漸出現假想性的遊戲。比如:拿紙盒當作房子,毛巾當大衣。一兩歲的孩子之間形成的友誼能夠維持一年之久。這種友誼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感情依賴。通過觀察,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固定的朋友組合中,他們的遊戲充滿了交流。一旦一個朋友不在了,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就明顯少了。所以家長瞭解孩子與同伴之間友誼的深度十分必要。孩子發展與同伴關係深受家庭和親子關係的影響。與母親形成安全性依賴的孩子更善於交往,更友善,更能與人合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