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孩子秋季腹瀉的多發季節, 以10~11月份為高☆禁☆潮, 以嬰幼兒(6個月~2歲)腹瀉的發病率最高。 多數孩子最初表現為發熱, 多合併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如流鼻涕、打噴嚏、鼻塞、微咳、咽部不適等。 幾乎所有患兒均有嘔吐, 且多出現在腹瀉之前, 持續2~3天,腹瀉持續較久, 最長可達28天。 腹瀉初期1~2日內即排出水樣便, 大便稀薄、色淡, 有時呈白色米湯樣或清水樣, 黏液少, 很少有腥臭味。 化驗檢查大便, 膿細胞很少見, 多有嚴重口渴及明顯的煩躁, 伴有輕度或中度脫水, 抗生素治療無效, 一般多在5~7日內自然痊癒。
Advertisiment
100天不變腹瀉治療的4個原則:
1、 在較少影響營養的情況下, 給消化道以適當的休息;
2、控制腸道內外感染;
3、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4、良好的護理。
在醫生治療開始前適當禁食, 一般可禁食8~12小時, 同時給予口服補液鹽, 以此代替靜脈輸液。 在醫生治療後可以逐漸恢復飲食, 人乳餵養兒應當減少每次喂乳時間;人工餵養兒可以用濃米東加牛奶餵食, 以此保證嬰幼兒的熱量和營養的補充。 以後就逐漸增加易消化的食物。
在給孩子治療時, 父母還要精心護理好孩子。 對於嬰幼兒在腹瀉的初期要記錄好大便次數、大便量和每天餵食的量, 隨時向醫生反映。 保持口腔和皮膚清潔, 及時換尿布。 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沖洗臀部, 防止尿布疹及繼發感染。
Advertisiment
中醫治療
對於秋季腹瀉, 西藥抗生素治療無效, 而中藥則有自己的優勢, 對於不同原因造成的腹瀉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1、寒瀉:孩子過食生冷, 或感受風寒後引起的腹瀉。 常見發燒, 怕冷無汗, 腹痛腹脹, 大便清稀, 腸鳴。 用藥可以選服“藿香正氣軟膠囊”, 一次2粒, 一日2次;或外用“小兒敷臍止瀉散”貼臍, 一日1次。
2、熱瀉:孩子腸胃積熱, 或外受暑濕引起腹瀉。 急促而量多, 大便稀黏, 便味酸臭, 或有泡沫, 小便黃等症狀。 可選用清熱、止痛止瀉中藥治療。 如“周氏回生丹”, 一次1~2粒;或“葛根芩連微丸”,
Advertisiment
3、水瀉:孩子貪食生冷食物引起的腹瀉。 常見水瀉不止, 每天大便次數多, 腸鳴腹脹, 大便如稀水, 或水穀不分, 瀉後腸鳴腹脹減輕等症狀。 這時孩子病情很容易加重, 產生脫水。 一般以到醫院請醫生治療為好。
4、傷食瀉:孩子過食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的腹瀉腹脹腹痛, 便前哭鬧, 大便酸臭, 或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 口臭氣促, 食欲不振, 夜臥不安等症狀。 用藥可服“至寶錠”, 一次1丸, 一日2次。
5、脾虛瀉:孩子久病久瀉, 或身體虛弱引起腹瀉。 常見面色發黃, 疲倦無力, 大便鬆散不成形或次數多等症狀。 用藥可用“啟脾丸”, 一次1丸, 一日2次。
當100天的寶寶拉肚子時最好服用液體藥物, 也可以通過乳母吃藥後再給寶寶餵奶,
Advertisiment
總結:如果寶寶發生腹瀉請媽媽們也不要擔心害怕, 只要個寶寶合理化用藥大多數是可以短期治癒的, 在寶寶拉肚子時一定要縮短餵奶時間, 讓寶寶少吃多餐, 可以給寶寶喂一些淡鹽米湯, 因為淡鹽米湯讓寶寶容易消化, 又可以達到止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