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專注
不能安靜專注的人難以成就大事, 活潑的內在表現就是安靜。 而專注的孩子, 即使是玩也能玩得專心, 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 得到最大的快樂和收獲。 而不能專注的孩子, 該靜靜不下來, 注意分散, “玩野”之后到小學再去糾正就很困難了, 智力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勇敢自信
嬰幼兒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現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獨、小動物、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等。 如果孩子感覺到自己很可愛, 即使只是潛意識的感覺, 也會有自信情感的流露, 這與驕傲、沒禮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兩碼事, 不可混為一談。
Advertisiment
勤勞善良
從小會勞動的人以勞動為樂, 也會關心人。 大人回到家, 孩子幫你拿拖鞋, 你的鼓勵“孩子真乖、真能干”是對他最好的肯定。 從小關心家人和周圍的人, 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個道德高尚的人。 我建議4~5歲的孩子要學會做飯, 5~6歲的孩子要學會做菜。
獨立精神
孩子的獨立性格應該表現在從小自己會睡、會坐、會玩;1歲以后可自己吃飯, 吃得好、吃得快;會走之后, 能夠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沒有“催”字。 如果一個連吃飯都要家長七八遍催促、沒有責任感的人, 以后上學、找工作等都會依賴人, 何談成材?
創造精神
表現在對新奇的事情愛看、愛聽、愛摸、愛做、愛問、愛記;喜歡自己動手, 想辦法玩耍, 搞小發明等;家長特別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求異、逆向和發散思維。
Advertisiment
性格的培養是有規律的, 不靠督促、說教和打罵, 而是靠不露痕跡的“潛教育”, 包括環境育人、行為育人、愛的教育和積極暗示等。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 請登錄早期教育欄目
培養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響的行為、習慣、性格、品德、心理等。 據有關幼兒工作者的觀察, 孩子在3歲以前是否接受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養, 可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開發和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3歲前形成的“不良模式”以后是很難改變的。
家庭被稱為“創造人類健康人格的工廠”。 孩子的人格健康, 不僅關系到兒童身體的發育,
Advertisiment
1、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發展心理學認為, 心態決定命運, 細節決定成敗, 習慣成就未來。 良好的習慣的形成, 往往在孩提時代。 所以從小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形成初步的時間和紀律觀念。 讓嬰幼兒按時起床、吃飯, 如果孩子不配合, 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上班, 不能遲到,而不要遷就孩子。 適當的約束可以避免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意識。
2、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對培養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 和諧的家庭氣氛有助于兒童生活態度積極、主動,
Advertisiment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 才能去影響孩子。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中, 家長不僅要努力地為生活而忙碌、工作, 回家之后還要面對活潑、好問、好動的孩子, 這時請千萬打起精神隨時隨地做幼兒的表率, 以耐心的態度引導他們, 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態度對待他們,
Advertisiment
3、保護自尊心, 增強自信心
孩子雖小, 卻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愿望和愛好。 家長要學會洞察兒童內心世界, 要用商量、引導、激勵的語氣和孩子交流, 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而不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不能因為孩子小, 而隨意斥責或辱罵, 特別不要去嘲弄、諷刺孩子。 這些都不利于兒童個性健康成長。 對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 父母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增加其自信心, 保護自尊心。
4、要培養孩子生活的獨立性
現階段的孩子, 多數是獨生子女, 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陽, 吃、喝、玩的條件都是家中最好的。 但是由于父母的過度保護, 認為孩子只要專心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根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過分依賴,長大了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障礙。
5、注意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愛心
交往能力對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現在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養成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缺點,也不擅長于與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學會與人交往。
活潑開朗的性格對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一些挫折,這時,父母不應用指責、批評的語言,而應多用鼓勵的口吻引導他們,讓他們始終保持活潑、開朗。
延伸] 認為孩子只要專心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根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過分依賴,長大了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障礙。
5、注意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愛心
交往能力對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現在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養成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缺點,也不擅長于與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學會與人交往。
活潑開朗的性格對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一些挫折,這時,父母不應用指責、批評的語言,而應多用鼓勵的口吻引導他們,讓他們始終保持活潑、開朗。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