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情緒並沒有對錯, 我們常常把情緒劃分成“正面”或者“負面”, 只是代表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 是舒服或者不舒服。 不舒服的負面情緒, 會提醒孩子什麼事情需要改變, 這樣他才有機會去學習應對、處理的方式, 學著改變自己的想法, 改變目前的狀態。
負面情緒太多, 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孩子有情緒後, 通常有兩種表現:
1.隨意發洩出來, 傷害別人, 最後導致別人排斥他, 人際關係出現問題。
2.用生命力來壓抑情緒, 導致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受到干擾。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樣, 人是跟著自己的生命本質去發展的,
Advertisiment
特別的是, 0~6歲是孩子自然而然社會化的階段, 是五官最敏感的時候。 單從別人的聲音裡, 他就能夠分辨出這個人的情緒, 以及自己的一些話語是否恰當, 他會思考如何表達怎樣才恰當。 情緒好的孩子有能力調動五感來找出一些蛛絲馬跡, 然後知道怎樣的言行舉止在和別人的互動中是有分寸的, 是被接納的。
相反, 孩子的情緒太多, 內在很亂, 他就沒辦法在最好的年齡裡鍛煉這些分辨能力。
Advertisiment
養育情緒穩定孩子的原則
想要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 最重要的原則是, 父母盡可能給足孩子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 安全感, 讓孩子知道“此時我最重要”, 肯定、認同、讚美, 以及做好榜樣。
切忌三個“不要”:一是不要傷孩子自尊, 講“你很懶”“你很笨”這類貶低人格的話。 二是不要在公共場合讓孩子覺得羞恥。 三是媽媽自己不要太焦慮。
3 歲前孩子的情緒問題一定源自他和父母的關係。 被父母親責駡最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孩子已經開始的與外人的互動也會對他的情緒有影響。
Advertisiment
01 :果果2 歲8 個月, 剛上幼稚園。 她非常喜歡幼稚園, 老師也挺不錯。 但是最近老師反應說:“ 果果什麼都好, 就 是一句都說不得, 剛說一句, 還沒批評呢, 她立刻就哇哇大哭!”自尊心這麼強, 以後怎麼辦呢?
☞解答:2 歲多的孩子都是這樣:不希望別人說她不好, 聽到不好, 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把難受的感覺表達出來。 其實任何人被批評時, 都會難受, 只不過成人有更多表達方式, 比較容易恢復而已。 而2 歲多的孩子擁有的表達方式很少, 哭, 通常就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重要的是, 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被批評當然會難過。
Advertisiment
另外, 媽媽平常在對孩子說話時也要注意, 不能說:“你這個人真笨、真懶惰、真差勁。 ”措辭要針對事情, 而不是人, 這樣你才能真正告訴孩子:“我沒說你這個人, 而是事情, 這個事情要改過。 ”
02 :女兒一遇到任何挫折都會哭鼻子。 比如和小朋友合奏曲子時, 她沒有跟上節奏就會有特別強烈的挫敗感。 我該怎麼幫助她才好?
☞解答:把這當成一個機會教導她:當她遇到挫敗的時候, 應該怎麼辦?
我不贊成沒完沒了地安慰孩子, 跟她說“沒關係”。 因為, 有時候安慰會減輕孩子的挫折感, 而當挫折感不是來自于道德上的對錯時,
Advertisiment
簡單的安慰之後, 直接告訴孩子失敗後應該怎麼做就可以了, 因為她總要學習如何面對挫折。 比如當某個小朋友做得比她好時, 讓她觀察這個小朋友好在哪裡?她是怎樣做到的?父母千萬不要指望讓孩子回避競爭, 也不要教導孩子別去和別人競爭, 最重要的是, 我們和孩子都要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競爭。
當然, 如果爸爸媽媽在自己面對挫敗和競爭時, 示範好的處理方式, 那麼這對孩子會是最好的教導。
03 :悠悠平時難免會因為調皮受到我的批評。 以前批評他, 他會生氣地扔東西以發洩他的不舒服, 但是扔東西的結果就是導致我更多的批評, 所以現在他改成在自己手背上狠狠咬一口,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這種發洩情緒的方式讓我覺得很心疼,也很苦惱。可是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受一點批評是不可能的。我應該如何幫助悠悠排解受批評以後難過的情緒?
☞解答:如果孩子的表現已經到了這種程度,說明媽媽的批評過頭了。
媽媽可能覺得自己沒問題,或者為自己辯護說“我在教他”“我的批評很合理”,但我們應該從孩子的反應裡找答案、做檢討。孩子傷害自己已經是一種偏差行為,而這種行為表明孩子內部的情緒過滿,超出了可以承受的範圍,這十之八九不是因為孩子過度脆弱,而是媽媽的態度過了頭,自己卻毫無察覺。
所以,現在媽媽要做的不是想辦法讓孩子學習承受情緒,而是反省自己在批評孩子時,聲音和語氣裡有沒有過大的力量?聲音能量過大,語氣過於強硬都會引起孩子的過度反應。試試改變自己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看能不能好一點!如果溫和客氣的教導對孩子不管用,我們也可以嘗試其他辦法,比如,孩子不肯收拾東西,我們就不同意他出門玩,直到他完成分內的事情。溫和的說教沒效果,不代表我們只能用激烈的批評。
即使當孩子犯了很大的錯,我們需要用認真、嚴肅的態度講尖銳的話時,我們也要用身體和孩子做連接,比如靠近他,用手握著他的手或肩膀,告訴他:“你剛才那樣做,媽媽覺得錯得太離譜。”這樣,孩子比較容易聽進去教導,因為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自己只是被批評,而不是被拒絕。“媽媽的批評不代表媽媽不愛我、不要我”,恐懼也會因此減少。
另外,我們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當我們想讓孩子養成收拾東西的習慣時,那就在孩子收拾好東西的時候表揚他:“你自己收拾了,真好。”或者“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放回了原位,我很高興。”我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教導,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如果正面鼓勵比批評更有效,為什麼我們不用這個方法呢?
04 :寶寶快4個月了,最近情緒變得很不好,精神也不是很好,愛哭,白天愛睡覺,晚上又睡得晚,原先還喜歡和我們咿咿呀呀的,最近都不願意說了。他是怎麼了?
☞解答:可能是身體不舒服,這麼小的孩子如果不是身體不舒服,一般不會有情緒問題。生病了,孩子的身體會做一些抗爭,導致精神不好。這時候,我們多抱抱孩子就行了,孩子情緒不好時,擁抱能給他最多安撫。
另外,這麼小的孩子,情緒完全受媽媽影響,媽媽情緒好他就好,媽媽不好他也不好。
05 :有一天我出門上班,走得比較著急,沒太照顧到女兒的情緒。後來聽家裡的老人說,女兒在家哭了好久,一直喊“找媽媽”。等我下班回到家,她早已沒事了,我還是不太放心,睡覺前問了問她:“今天不是哭了?媽媽走時沒抱抱你, 是不是委屈了?”我想知道,這樣做過頭嗎?我對孩子的情緒的長按是不是有些過頭?
☞解答:媽媽的做法是可以的。至於有沒有必要,那要看媽媽和孩子兩個人的需求。比如這個過程當中,起碼媽媽心裡已經有了不踏實,想跟女兒聊聊,那麼就可以聊。
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孩子學習,他們是最自然地在做溝通。面對情緒,當孩子覺得自己可以消化或者從中學點兒什麼,那麼就讓它自然過去,不必講出來。當他覺得自己處理不了,則自然會表達出來。所以,在媽媽這裡,是不是每件有關孩子情緒的事情,都需要過後更好地處理一下?需要媽媽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提出,但我們總覺得心裡有個事,不踏實,那麼就去主動找孩子。我們和孩子一樣,是自由的。
至於對孩子情緒的長按有沒有過頭?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答案,我們只能跟著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不斷去摸索。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時,我們可以做到儘量溫和,儘量不用過於激烈的情緒和言辭,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一旦有問題,其實是孩子給你信號。有時候孩子會說:“媽媽,別再說了!”或者當我們因為害怕、焦慮對孩子“過好”,做得“過多”時,孩子會覺得很辛苦,並用表情告訴我們,比如皺眉頭、不耐煩、聽不下去、避開話題……只是我們很多人根本沒在觀察孩子的反應,只是一味地跟著我們的頭腦,即使孩子說“別說了”,我們還是停不下來,非說不可。
06 :3歲的男孩。如果我發現他尿急的樣子,提醒他,他根本不理會甚至會發脾氣。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忍住不提醒他,他會真的尿在褲子上,並會因此發更大的脾氣!這是為什麼?我到底該怎麼做?
☞解答:不提醒。他可以發脾氣,但是他冷靜下來之後,媽媽還是要告訴他:“下次有感覺,要記得去廁所。”
兩三歲的孩子正是最執拗的時候,他很想自主,討厭別人主動來幫忙,除非他自己提出要別人幫忙。而且對於這麼大的孩子來說,控制大小便是他很重要的一個工作、一項成就,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比如尿在褲子上,他會很挫敗、很不高興。媽媽要允許他有這種失敗, 並認同和接納隨失敗而來的各種負面情緒。
07 :最近,3 歲半的女兒從幼稚園回來後,總是拼命吃東西。但她吃東西明顯不是因為饑餓,有時候吃太多都成積食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好。週末就不這樣。這是因為她在幼稚園不開心嗎?問她她又說不出來。我需要怎樣説明她?
☞解答:情緒帶來這個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否則,正常情況下,孩子吃東西是跟著自己感覺來的,餓了才吃。這樣不顧身體的不舒服一直往嘴巴裡塞東西,應該是情緒有問題。而暴食通常和“失落”“悲傷”的情緒有關。
我猜並不是因為幼稚園裡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情(比如她被人打了),而是因為她沒辦法適應幼稚園。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她感覺害怕,但又一定要去,不得不和親人分離,於是感到失落和悲傷。
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慢慢度過這個適應期。孩子暴食、失落,這個明確的信號告訴我們:需要拿出更多時間和她在一起,聽她說話,跟她聊天。不要騙自己說,孩子自己慢慢會好。她不會自然而然就好起來,除非她是個樂天型的小朋友, 很容易被其他孩子吸引,和他們非常融洽地在一起,和他們聯結。
就,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比如尿在褲子上,他會很挫敗、很不高興。媽媽要允許他有這種失敗, 並認同和接納隨失敗而來的各種負面情緒。
08 :我女兒看見電視裡有人哭,就會假裝出一個表情,說:“哈哈哈,我看到她們哭,好開心啊!”但我一看到她的樣子就明顯知道那不是她的真實感受。她為什麼會這樣?
☞解答:這是一種防衛。
至於為什麼她要否認自己的真實感覺,那就要看家裡人是否說話時常常帶著“雙重資訊”。所謂“雙重資訊”就是:我這樣認為,但我不直接告訴你。比如孩子問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可以嗎?”媽媽說:“你喜歡啊?你喜歡就出去!”而這時孩子其實從媽媽的聲音裡可以感覺到,媽媽不想讓她出去。然後這個孩子就會愣在那裡:出去,怕媽媽不高興;不出去,媽媽又會說:“我已經讓你出去了,是你自己不要去的,那你不要說我不讓你出去哦。”
當一個人在長期不安全的情況下,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話告訴別人,但又希望別人明白,就會常常這樣講相反的話。這樣,不管對方怎樣做,他都不用負責任。比如有的老人接到子女的電話會說:“你不用打電話回來啊!”可是,如果真的不打,他會生氣,如果打,他又繼續這樣說。
當家裡人常常這樣表達“雙重資訊”時,孩子就會學會這樣的表達方式。比如看到別人哭她也想哭,但她卻會偽裝說:“我很開心啊。”但實際上是她看到別人哭是傷心的。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或聲音跟內容表達的,是兩樣東西。
也有可能是孩子感覺自己哭了,會被大人說,於是這樣來掩飾。總之,之所以防衛就是因為覺得不安全,如果安全, 想哭就哭了。媽媽也許覺得,自己沒有不許孩子哭啊!不一定是不讓孩子哭這一件事情本身,而可能是在其他場合常常表達“雙重資訊”,讓孩子感覺到表達真實感受是不安全的。
09 :寶寶6個半月的時候我開始上班,剛開始感覺寶寶跟著奶奶挺好,也沒有什麼不適應,只是每次我回去他都急著想吃奶。這兩天突然感覺寶寶看我看得很緊,我一起床她就醒來,醒來就大哭,也不讓把尿,怎麼也哄不下。不知道是不是寶寶這兩天很清楚地知道媽媽不在,因而不適應鬧情緒?看著很著急,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解答:我們做媽媽的要學習一件事情:任何改變發生時,孩子一定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不可能改變發生,孩子卻一點反應都沒有。他一定會有點情緒,哭鬧一定會發生。寶寶現在這麼小,情緒的表達更是直接,只要媽媽給予寶寶恰當的支持,慢慢地他就能承受和適應,而且這對他將來很有用。
孩子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碰到跟他原來的習慣或者預期不一致的地方,但因為有了之前的經驗,孩子會感覺到:我可以過去。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自然地幫助孩子學習。
這個過程中,媽媽要做的事情包括:
1.像平常一樣,當寶寶難過、緊張的時候,我們拍拍他,安撫他,讓他覺得自己背後是有支持的。將來長大後,他也同樣會知道:我能過去,我不是一個人。
2. 媽媽自己要放鬆,給孩子傳遞“我知道你現在很辛苦,但一定會過去”的資訊。媽媽不能希望寶寶對媽媽的離開無動於衷,也不能希望自己看到寶寶難過卻沒有一點感覺。大家都可以有難過,但媽媽同時也必須告訴自己:這個過程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它一定會過去。這樣,寶寶才不會因為媽媽的焦慮而延長適應期。
3. 平時多花時間陪孩子玩。
10 :我的女兒常常會突然生起氣來,並說:“我生氣了!”但又說不出為什麼生氣。我怎麼才能找出她情緒的根源,並幫助她學會處理情緒?
☞解答:已經可以表達“我生氣了!”這麼大的孩子,她的負面情緒來源最主要有兩個:
1. 夫妻關係有問題,容易導致孩子的情緒爆發。
2. 在他的社交生活中,比如自己的小社區裡面或是幼稚園,有人欺負他。
所以,媽媽可以去檢查一下,看看潛在的可能在哪裡。
第一個可能性不用說,媽媽需要想辦法來改善夫妻關係,否則孩子很容易處在強烈的不安全感中。
如果是第二個原因,媽媽就要教導孩子如何應對。其實, 每一個孩子在剛進入小社會時都會碰到類似問題,但心理營養足夠的孩子自然而然知道如何處理。他知道在小群體裡該怎麼講話,怎麼嚇退愛欺負人的小朋友,怎麼保護自己。但心理營養不夠的孩子,比如在家被過度控制,內在有很多情緒的孩子,在幼稚園就會特別容易招惹其他的孩子,但爭執起來又不知道如何處理。
不一定要教孩子打回去,但底線是要教孩子懂得保護自己。比如,告訴孩子:“如果你總是被某個小朋友欺負,你可以回來告訴媽媽,媽媽會出面幫你解決。”
如果孩子還沒有能力主動表達,可以試著問問:“最近跟小朋友之間有什麼事情發生嗎?”“你有沒有不願意跟別人玩?”“別人有沒有不跟你玩?”但是,媽媽問問題時如果表現得太焦慮、緊張,孩子就會感覺到,她就不願意說出來。如果孩子不講,我們可以試著先說說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你知道嗎,媽媽以前在幼稚園……”一般三四歲的孩子聽到這些就很容易把話說出來了。 12
在孩子情緒爆發的當口,我們如何引導他?
簡單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生氣了!”“媽媽看到了你的情緒!”“來,媽媽抱抱!”“到媽媽懷裡哭一下。”說話時,媽媽越淡定、越不焦慮,效果越好。
孩子也可以發脾氣,扔一些不會弄壞的東西,或者用枕頭、沙包打打沙發、牆壁,發洩一下。底線是,不可以打人,也不可以摔掉容易壞的東西。或者也可以教孩子:“你可以大聲喊出來‘我很生氣!’”
11 :我兒子現在3歲1個月,喜歡玩一些情景遊戲,或是跟爸爸媽媽比賽做一些事情,但他總是想贏,想當第一,如果輸了,會很委屈。請問這種情況正常嗎?該如何引導?
☞解答:孩子輸了一定會有負面情緒。不過,爸爸媽媽還是得讓他有時輸、有時贏,因為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孩子和同齡人玩一定會有輸有贏。我們既不能因為想鍛煉孩子總是讓他輸,也不能因為害怕他有負面情緒總是讓他贏。
輸了孩子當然不開心,成人都不太能正確對待輸贏,何況是孩子呢!孩子不開心時,我們不需要刻意做太多,接受他的情緒就可以。如果我們總是想方設法教育孩子,企圖讓他輸時也很開心,或者表現得落落大方,要麼我們花再大力氣也說服不了孩子,要麼孩子心裡會很糾結,明明是不舒服的、失落的、委屈的,表面上卻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很辛苦。其實能夠坦坦蕩蕩接受自己失敗後的不良情緒,並且接受“這件事情上人家就是比我強”,已經是很好的心態了。
不過,的確有些孩子天生對輸贏就沒有那麼在乎,這種天性是強求不來的。而且,不在乎輸贏有不在乎的好處,在乎有在乎的好處。我們都見過一些什麼都不介意的人,他當然很隨和,但競爭力和戰鬥力肯定不強。最好的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分辨,哪些是我不用介意的,哪些是我需要介意的,這次做得不好,我下次要更努力一些。
12 :女兒25 個月,遇到困難會發脾氣,比如東西放不進錢包,試了幾次後就會發脾氣,哭哭啼啼,然後扔掉,甚至躺地打滾。我通常的做法是,先是把她抱起來,然後猜原因,告訴她放不進去沒關係,媽媽可以幫你,並對她說有困難要說出來,不要哭。可一段時間之後女兒並未改變,我的處理方法正確嗎?
☞解答:我認為媽媽已經處理得比較好了。
你的孩子正處在“可怕的兩歲”的階段,這個時候的孩子都很容易發脾氣,碰到挫折、碰到做不了的事情就會發脾氣,這是挺自然的一件事情。媽媽要做的是,孩子這樣鬧,就讓他自己鬧一鬧,我們不受影響,只是把這看成一個特殊的過渡期就好了。當然也可以表達關懷:“有什麼事需要媽媽幫忙?”或者教她怎麼做,總之讓她明白媽媽知道你做不到會不高興,你不高興媽媽也會陪著你。但如果她還是發脾氣就說:“等你脾氣比較好了,媽媽再來抱你。”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用對孩子說:“不要哭。”孩子要哭就哭,我們無意識中說的“不要哭”,實際上是對她的情緒的不接納和堵截。看到孩子傷心、生氣,只要問一句“怎麼了?需不需要幫忙?”就好。
13 :兒子剛上幼稚園沒多久。每次從幼稚園回來情緒都特別激烈,整個人發瘋似的宣洩,別的小朋友看他一眼,他都接受不了。我也知道不應該打他,但在他發瘋的時候,打一頓才能讓他立刻冷靜下來。面對這樣的孩子,我該怎麼辦?另外,我的兒子是嚴重敏感體質,不知道他的性格和這有沒有關係?
☞解答:孩子有太多憤怒,這是典型的、內在充滿一大堆情緒的表現。孩子這樣,我懷疑家裡出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十之八九,父母對他的養育方法有問題,對孩子比較凶,比如說話的聲音大、喜歡對孩子喊叫、擰孩子的耳朵之類……
簡單說,父母要想想看:為什麼孩子會有這麼多憤怒? 建議父母多看一些養育類的書籍,以便對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發展有個基本瞭解。總之,多從自己的養育方式入手解決問題。僅僅一個外部環境——幼稚園,是不可能單方面導致孩子有這麼多情緒的,特別是在幼稚園裡別的小朋友都很好, 唯獨他例外的情況下。當然,剛上幼稚園的孩子,還不習慣離開親人,開始集體生活,這也的確會給孩子額外的壓力, 但這不是根本的,只不過是起到了激化原本已經存在的內心衝突的作用。
身體太過敏感,導致孩子容易積累情緒,是有這個可能性的。也就是說,如果同樣的養育方式不當,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沒事,你家的孩子卻爆發出各種問題。但如果養育方式沒問題的話,即便天生敏感的孩子,也不會出現這些問題。另外,體質敏感會影響情緒,情緒反過來也一樣會引發身體的敏感,它們是相互影響的。
14 :我的兒子遇到挫折時特別容易發脾氣。比如練琴的時候,有一個地方總是出錯,我會提醒他,然後他就特別生氣。可是,以後怎麼可能不遇上挫折呢?總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啊!
☞解答:當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當他認同這個錯誤的時候,是不會發脾氣的。所以,要麼孩子覺得自己沒錯,要麼就是厭煩父母一直嘮嘮叨叨。
人的天性就是如此:錯了我可以一聲不吭,但沒錯我一定要說出來。孩子更是這樣。
正因為這個原因,當孩子挨打時意識到自己錯了,是不會把這感覺放在心裡的,但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沒錯卻被打,那種憤怒會一直記在心裡。
還有一個可能性是,父母讓他感覺很不安全,他知道,自己一旦承認了錯誤,父母會把錯誤作為武器攻擊他。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孩子的同一個錯誤,有的人說他他不承認,而另外一些人說他他卻願意承認,因為他知道在後者面前,即使承認錯誤也沒什麼。
當孩子因為被冤枉而委屈時,重要的是告訴他該怎麼辦。你要告訴他,有時候,我們需要去接受,因為沒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是人就會有看錯的時候。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被冤枉了,過後可以跟對方講明白。如果孩子太小還不會講,那就通過角色扮演遊戲來教孩子。
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所以只能教孩子面對這種挫折感。
15 :越來越多的專家強調父母要尊重並認同孩子的情緒,我也嘗試著這樣做。在他們傷心、生氣的時候,我替他們描述不好的感覺並認可這些感受:“嗯,媽媽知道你難受了。你現在一定希望……”可是,通常我越描述,孩子越委屈,有時簡直委屈得不得了。對自己做錯的地方,因為我的安慰反倒忘了,光顧著覺得自己受委屈了。我開始懷疑,他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安慰嗎?
☞解答:處理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一味地認可它,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孩子明白怎麼應對。
如果只是媽媽很擅長安慰孩子,孩子自己並沒有學會如何處理負面情緒,那麼最終高EQ的那個人是媽媽,而不是孩子。
所以,孩子的負面情緒到來之後,媽媽要做兩件事情:
1.用簡單的幾句話認可他的情緒,“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傷心啊!”,但是不要告訴孩子或者讓他感覺到他的行為都是對的。
2.等孩子安靜下來之後教他處理:你要怎麼辦?怎樣解決那些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事情?
處理孩子的情緒,是現在父母需要特別學習的一門功課。以前我們小時候被爸爸媽媽打了罵了,可以去勞動,漫山遍野去跑,環境幫我們發洩了很多負面情緒。但現在的孩子整天關在屋子裡,沒有情緒發洩的通道,父母必須更用心地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12 所以現在他改成在自己手背上狠狠咬一口,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這種發洩情緒的方式讓我覺得很心疼,也很苦惱。可是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不受一點批評是不可能的。我應該如何幫助悠悠排解受批評以後難過的情緒?
☞解答:如果孩子的表現已經到了這種程度,說明媽媽的批評過頭了。
媽媽可能覺得自己沒問題,或者為自己辯護說“我在教他”“我的批評很合理”,但我們應該從孩子的反應裡找答案、做檢討。孩子傷害自己已經是一種偏差行為,而這種行為表明孩子內部的情緒過滿,超出了可以承受的範圍,這十之八九不是因為孩子過度脆弱,而是媽媽的態度過了頭,自己卻毫無察覺。
所以,現在媽媽要做的不是想辦法讓孩子學習承受情緒,而是反省自己在批評孩子時,聲音和語氣裡有沒有過大的力量?聲音能量過大,語氣過於強硬都會引起孩子的過度反應。試試改變自己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看能不能好一點!如果溫和客氣的教導對孩子不管用,我們也可以嘗試其他辦法,比如,孩子不肯收拾東西,我們就不同意他出門玩,直到他完成分內的事情。溫和的說教沒效果,不代表我們只能用激烈的批評。
即使當孩子犯了很大的錯,我們需要用認真、嚴肅的態度講尖銳的話時,我們也要用身體和孩子做連接,比如靠近他,用手握著他的手或肩膀,告訴他:“你剛才那樣做,媽媽覺得錯得太離譜。”這樣,孩子比較容易聽進去教導,因為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自己只是被批評,而不是被拒絕。“媽媽的批評不代表媽媽不愛我、不要我”,恐懼也會因此減少。
另外,我們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當我們想讓孩子養成收拾東西的習慣時,那就在孩子收拾好東西的時候表揚他:“你自己收拾了,真好。”或者“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放回了原位,我很高興。”我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教導,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如果正面鼓勵比批評更有效,為什麼我們不用這個方法呢?
04 :寶寶快4個月了,最近情緒變得很不好,精神也不是很好,愛哭,白天愛睡覺,晚上又睡得晚,原先還喜歡和我們咿咿呀呀的,最近都不願意說了。他是怎麼了?
☞解答:可能是身體不舒服,這麼小的孩子如果不是身體不舒服,一般不會有情緒問題。生病了,孩子的身體會做一些抗爭,導致精神不好。這時候,我們多抱抱孩子就行了,孩子情緒不好時,擁抱能給他最多安撫。
另外,這麼小的孩子,情緒完全受媽媽影響,媽媽情緒好他就好,媽媽不好他也不好。
05 :有一天我出門上班,走得比較著急,沒太照顧到女兒的情緒。後來聽家裡的老人說,女兒在家哭了好久,一直喊“找媽媽”。等我下班回到家,她早已沒事了,我還是不太放心,睡覺前問了問她:“今天不是哭了?媽媽走時沒抱抱你, 是不是委屈了?”我想知道,這樣做過頭嗎?我對孩子的情緒的長按是不是有些過頭?
☞解答:媽媽的做法是可以的。至於有沒有必要,那要看媽媽和孩子兩個人的需求。比如這個過程當中,起碼媽媽心裡已經有了不踏實,想跟女兒聊聊,那麼就可以聊。
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孩子學習,他們是最自然地在做溝通。面對情緒,當孩子覺得自己可以消化或者從中學點兒什麼,那麼就讓它自然過去,不必講出來。當他覺得自己處理不了,則自然會表達出來。所以,在媽媽這裡,是不是每件有關孩子情緒的事情,都需要過後更好地處理一下?需要媽媽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提出,但我們總覺得心裡有個事,不踏實,那麼就去主動找孩子。我們和孩子一樣,是自由的。
至於對孩子情緒的長按有沒有過頭?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答案,我們只能跟著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不斷去摸索。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時,我們可以做到儘量溫和,儘量不用過於激烈的情緒和言辭,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一旦有問題,其實是孩子給你信號。有時候孩子會說:“媽媽,別再說了!”或者當我們因為害怕、焦慮對孩子“過好”,做得“過多”時,孩子會覺得很辛苦,並用表情告訴我們,比如皺眉頭、不耐煩、聽不下去、避開話題……只是我們很多人根本沒在觀察孩子的反應,只是一味地跟著我們的頭腦,即使孩子說“別說了”,我們還是停不下來,非說不可。
06 :3歲的男孩。如果我發現他尿急的樣子,提醒他,他根本不理會甚至會發脾氣。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忍住不提醒他,他會真的尿在褲子上,並會因此發更大的脾氣!這是為什麼?我到底該怎麼做?
☞解答:不提醒。他可以發脾氣,但是他冷靜下來之後,媽媽還是要告訴他:“下次有感覺,要記得去廁所。”
兩三歲的孩子正是最執拗的時候,他很想自主,討厭別人主動來幫忙,除非他自己提出要別人幫忙。而且對於這麼大的孩子來說,控制大小便是他很重要的一個工作、一項成就,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比如尿在褲子上,他會很挫敗、很不高興。媽媽要允許他有這種失敗, 並認同和接納隨失敗而來的各種負面情緒。
07 :最近,3 歲半的女兒從幼稚園回來後,總是拼命吃東西。但她吃東西明顯不是因為饑餓,有時候吃太多都成積食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好。週末就不這樣。這是因為她在幼稚園不開心嗎?問她她又說不出來。我需要怎樣説明她?
☞解答:情緒帶來這個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否則,正常情況下,孩子吃東西是跟著自己感覺來的,餓了才吃。這樣不顧身體的不舒服一直往嘴巴裡塞東西,應該是情緒有問題。而暴食通常和“失落”“悲傷”的情緒有關。
我猜並不是因為幼稚園裡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情(比如她被人打了),而是因為她沒辦法適應幼稚園。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她感覺害怕,但又一定要去,不得不和親人分離,於是感到失落和悲傷。
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慢慢度過這個適應期。孩子暴食、失落,這個明確的信號告訴我們:需要拿出更多時間和她在一起,聽她說話,跟她聊天。不要騙自己說,孩子自己慢慢會好。她不會自然而然就好起來,除非她是個樂天型的小朋友, 很容易被其他孩子吸引,和他們非常融洽地在一起,和他們聯結。
就,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比如尿在褲子上,他會很挫敗、很不高興。媽媽要允許他有這種失敗, 並認同和接納隨失敗而來的各種負面情緒。
08 :我女兒看見電視裡有人哭,就會假裝出一個表情,說:“哈哈哈,我看到她們哭,好開心啊!”但我一看到她的樣子就明顯知道那不是她的真實感受。她為什麼會這樣?
☞解答:這是一種防衛。
至於為什麼她要否認自己的真實感覺,那就要看家裡人是否說話時常常帶著“雙重資訊”。所謂“雙重資訊”就是:我這樣認為,但我不直接告訴你。比如孩子問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可以嗎?”媽媽說:“你喜歡啊?你喜歡就出去!”而這時孩子其實從媽媽的聲音裡可以感覺到,媽媽不想讓她出去。然後這個孩子就會愣在那裡:出去,怕媽媽不高興;不出去,媽媽又會說:“我已經讓你出去了,是你自己不要去的,那你不要說我不讓你出去哦。”
當一個人在長期不安全的情況下,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話告訴別人,但又希望別人明白,就會常常這樣講相反的話。這樣,不管對方怎樣做,他都不用負責任。比如有的老人接到子女的電話會說:“你不用打電話回來啊!”可是,如果真的不打,他會生氣,如果打,他又繼續這樣說。
當家裡人常常這樣表達“雙重資訊”時,孩子就會學會這樣的表達方式。比如看到別人哭她也想哭,但她卻會偽裝說:“我很開心啊。”但實際上是她看到別人哭是傷心的。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或聲音跟內容表達的,是兩樣東西。
也有可能是孩子感覺自己哭了,會被大人說,於是這樣來掩飾。總之,之所以防衛就是因為覺得不安全,如果安全, 想哭就哭了。媽媽也許覺得,自己沒有不許孩子哭啊!不一定是不讓孩子哭這一件事情本身,而可能是在其他場合常常表達“雙重資訊”,讓孩子感覺到表達真實感受是不安全的。
09 :寶寶6個半月的時候我開始上班,剛開始感覺寶寶跟著奶奶挺好,也沒有什麼不適應,只是每次我回去他都急著想吃奶。這兩天突然感覺寶寶看我看得很緊,我一起床她就醒來,醒來就大哭,也不讓把尿,怎麼也哄不下。不知道是不是寶寶這兩天很清楚地知道媽媽不在,因而不適應鬧情緒?看著很著急,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解答:我們做媽媽的要學習一件事情:任何改變發生時,孩子一定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不可能改變發生,孩子卻一點反應都沒有。他一定會有點情緒,哭鬧一定會發生。寶寶現在這麼小,情緒的表達更是直接,只要媽媽給予寶寶恰當的支持,慢慢地他就能承受和適應,而且這對他將來很有用。
孩子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碰到跟他原來的習慣或者預期不一致的地方,但因為有了之前的經驗,孩子會感覺到:我可以過去。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自然地幫助孩子學習。
這個過程中,媽媽要做的事情包括:
1.像平常一樣,當寶寶難過、緊張的時候,我們拍拍他,安撫他,讓他覺得自己背後是有支持的。將來長大後,他也同樣會知道:我能過去,我不是一個人。
2. 媽媽自己要放鬆,給孩子傳遞“我知道你現在很辛苦,但一定會過去”的資訊。媽媽不能希望寶寶對媽媽的離開無動於衷,也不能希望自己看到寶寶難過卻沒有一點感覺。大家都可以有難過,但媽媽同時也必須告訴自己:這個過程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它一定會過去。這樣,寶寶才不會因為媽媽的焦慮而延長適應期。
3. 平時多花時間陪孩子玩。
10 :我的女兒常常會突然生起氣來,並說:“我生氣了!”但又說不出為什麼生氣。我怎麼才能找出她情緒的根源,並幫助她學會處理情緒?
☞解答:已經可以表達“我生氣了!”這麼大的孩子,她的負面情緒來源最主要有兩個:
1. 夫妻關係有問題,容易導致孩子的情緒爆發。
2. 在他的社交生活中,比如自己的小社區裡面或是幼稚園,有人欺負他。
所以,媽媽可以去檢查一下,看看潛在的可能在哪裡。
第一個可能性不用說,媽媽需要想辦法來改善夫妻關係,否則孩子很容易處在強烈的不安全感中。
如果是第二個原因,媽媽就要教導孩子如何應對。其實, 每一個孩子在剛進入小社會時都會碰到類似問題,但心理營養足夠的孩子自然而然知道如何處理。他知道在小群體裡該怎麼講話,怎麼嚇退愛欺負人的小朋友,怎麼保護自己。但心理營養不夠的孩子,比如在家被過度控制,內在有很多情緒的孩子,在幼稚園就會特別容易招惹其他的孩子,但爭執起來又不知道如何處理。
不一定要教孩子打回去,但底線是要教孩子懂得保護自己。比如,告訴孩子:“如果你總是被某個小朋友欺負,你可以回來告訴媽媽,媽媽會出面幫你解決。”
如果孩子還沒有能力主動表達,可以試著問問:“最近跟小朋友之間有什麼事情發生嗎?”“你有沒有不願意跟別人玩?”“別人有沒有不跟你玩?”但是,媽媽問問題時如果表現得太焦慮、緊張,孩子就會感覺到,她就不願意說出來。如果孩子不講,我們可以試著先說說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你知道嗎,媽媽以前在幼稚園……”一般三四歲的孩子聽到這些就很容易把話說出來了。 12
在孩子情緒爆發的當口,我們如何引導他?
簡單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生氣了!”“媽媽看到了你的情緒!”“來,媽媽抱抱!”“到媽媽懷裡哭一下。”說話時,媽媽越淡定、越不焦慮,效果越好。
孩子也可以發脾氣,扔一些不會弄壞的東西,或者用枕頭、沙包打打沙發、牆壁,發洩一下。底線是,不可以打人,也不可以摔掉容易壞的東西。或者也可以教孩子:“你可以大聲喊出來‘我很生氣!’”
11 :我兒子現在3歲1個月,喜歡玩一些情景遊戲,或是跟爸爸媽媽比賽做一些事情,但他總是想贏,想當第一,如果輸了,會很委屈。請問這種情況正常嗎?該如何引導?
☞解答:孩子輸了一定會有負面情緒。不過,爸爸媽媽還是得讓他有時輸、有時贏,因為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孩子和同齡人玩一定會有輸有贏。我們既不能因為想鍛煉孩子總是讓他輸,也不能因為害怕他有負面情緒總是讓他贏。
輸了孩子當然不開心,成人都不太能正確對待輸贏,何況是孩子呢!孩子不開心時,我們不需要刻意做太多,接受他的情緒就可以。如果我們總是想方設法教育孩子,企圖讓他輸時也很開心,或者表現得落落大方,要麼我們花再大力氣也說服不了孩子,要麼孩子心裡會很糾結,明明是不舒服的、失落的、委屈的,表面上卻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很辛苦。其實能夠坦坦蕩蕩接受自己失敗後的不良情緒,並且接受“這件事情上人家就是比我強”,已經是很好的心態了。
不過,的確有些孩子天生對輸贏就沒有那麼在乎,這種天性是強求不來的。而且,不在乎輸贏有不在乎的好處,在乎有在乎的好處。我們都見過一些什麼都不介意的人,他當然很隨和,但競爭力和戰鬥力肯定不強。最好的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分辨,哪些是我不用介意的,哪些是我需要介意的,這次做得不好,我下次要更努力一些。
12 :女兒25 個月,遇到困難會發脾氣,比如東西放不進錢包,試了幾次後就會發脾氣,哭哭啼啼,然後扔掉,甚至躺地打滾。我通常的做法是,先是把她抱起來,然後猜原因,告訴她放不進去沒關係,媽媽可以幫你,並對她說有困難要說出來,不要哭。可一段時間之後女兒並未改變,我的處理方法正確嗎?
☞解答:我認為媽媽已經處理得比較好了。
你的孩子正處在“可怕的兩歲”的階段,這個時候的孩子都很容易發脾氣,碰到挫折、碰到做不了的事情就會發脾氣,這是挺自然的一件事情。媽媽要做的是,孩子這樣鬧,就讓他自己鬧一鬧,我們不受影響,只是把這看成一個特殊的過渡期就好了。當然也可以表達關懷:“有什麼事需要媽媽幫忙?”或者教她怎麼做,總之讓她明白媽媽知道你做不到會不高興,你不高興媽媽也會陪著你。但如果她還是發脾氣就說:“等你脾氣比較好了,媽媽再來抱你。”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用對孩子說:“不要哭。”孩子要哭就哭,我們無意識中說的“不要哭”,實際上是對她的情緒的不接納和堵截。看到孩子傷心、生氣,只要問一句“怎麼了?需不需要幫忙?”就好。
13 :兒子剛上幼稚園沒多久。每次從幼稚園回來情緒都特別激烈,整個人發瘋似的宣洩,別的小朋友看他一眼,他都接受不了。我也知道不應該打他,但在他發瘋的時候,打一頓才能讓他立刻冷靜下來。面對這樣的孩子,我該怎麼辦?另外,我的兒子是嚴重敏感體質,不知道他的性格和這有沒有關係?
☞解答:孩子有太多憤怒,這是典型的、內在充滿一大堆情緒的表現。孩子這樣,我懷疑家裡出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十之八九,父母對他的養育方法有問題,對孩子比較凶,比如說話的聲音大、喜歡對孩子喊叫、擰孩子的耳朵之類……
簡單說,父母要想想看:為什麼孩子會有這麼多憤怒? 建議父母多看一些養育類的書籍,以便對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發展有個基本瞭解。總之,多從自己的養育方式入手解決問題。僅僅一個外部環境——幼稚園,是不可能單方面導致孩子有這麼多情緒的,特別是在幼稚園裡別的小朋友都很好, 唯獨他例外的情況下。當然,剛上幼稚園的孩子,還不習慣離開親人,開始集體生活,這也的確會給孩子額外的壓力, 但這不是根本的,只不過是起到了激化原本已經存在的內心衝突的作用。
身體太過敏感,導致孩子容易積累情緒,是有這個可能性的。也就是說,如果同樣的養育方式不當,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沒事,你家的孩子卻爆發出各種問題。但如果養育方式沒問題的話,即便天生敏感的孩子,也不會出現這些問題。另外,體質敏感會影響情緒,情緒反過來也一樣會引發身體的敏感,它們是相互影響的。
14 :我的兒子遇到挫折時特別容易發脾氣。比如練琴的時候,有一個地方總是出錯,我會提醒他,然後他就特別生氣。可是,以後怎麼可能不遇上挫折呢?總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啊!
☞解答:當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當他認同這個錯誤的時候,是不會發脾氣的。所以,要麼孩子覺得自己沒錯,要麼就是厭煩父母一直嘮嘮叨叨。
人的天性就是如此:錯了我可以一聲不吭,但沒錯我一定要說出來。孩子更是這樣。
正因為這個原因,當孩子挨打時意識到自己錯了,是不會把這感覺放在心裡的,但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沒錯卻被打,那種憤怒會一直記在心裡。
還有一個可能性是,父母讓他感覺很不安全,他知道,自己一旦承認了錯誤,父母會把錯誤作為武器攻擊他。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孩子的同一個錯誤,有的人說他他不承認,而另外一些人說他他卻願意承認,因為他知道在後者面前,即使承認錯誤也沒什麼。
當孩子因為被冤枉而委屈時,重要的是告訴他該怎麼辦。你要告訴他,有時候,我們需要去接受,因為沒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是人就會有看錯的時候。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被冤枉了,過後可以跟對方講明白。如果孩子太小還不會講,那就通過角色扮演遊戲來教孩子。
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所以只能教孩子面對這種挫折感。
15 :越來越多的專家強調父母要尊重並認同孩子的情緒,我也嘗試著這樣做。在他們傷心、生氣的時候,我替他們描述不好的感覺並認可這些感受:“嗯,媽媽知道你難受了。你現在一定希望……”可是,通常我越描述,孩子越委屈,有時簡直委屈得不得了。對自己做錯的地方,因為我的安慰反倒忘了,光顧著覺得自己受委屈了。我開始懷疑,他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安慰嗎?
☞解答:處理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一味地認可它,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孩子明白怎麼應對。
如果只是媽媽很擅長安慰孩子,孩子自己並沒有學會如何處理負面情緒,那麼最終高EQ的那個人是媽媽,而不是孩子。
所以,孩子的負面情緒到來之後,媽媽要做兩件事情:
1.用簡單的幾句話認可他的情緒,“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傷心啊!”,但是不要告訴孩子或者讓他感覺到他的行為都是對的。
2.等孩子安靜下來之後教他處理:你要怎麼辦?怎樣解決那些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事情?
處理孩子的情緒,是現在父母需要特別學習的一門功課。以前我們小時候被爸爸媽媽打了罵了,可以去勞動,漫山遍野去跑,環境幫我們發洩了很多負面情緒。但現在的孩子整天關在屋子裡,沒有情緒發洩的通道,父母必須更用心地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