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16-17個月寶寶的智力潛能

開始用語言打招呼

這個月齡的寶寶, 開始使用語言和周圍人打招呼。 如果客人要走了, 寶寶會向客人說“再見”。 但有的寶寶不大願意主動和客人說再見, 有時媽媽要寶寶和客人說再見, 可寶寶就是不說。 寶寶不說的理由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寶寶不和客人說再見, 媽媽不要硬逼著寶寶說, 或當著客人的面批評寶寶沒禮貌。 寶寶有選擇是否說“再見”的權力, 媽媽不要輕易剝奪寶寶的“自主權”。 這樣不但不會教育寶寶有禮貌, 也使客人陷入尷尬。 其實, 寶寶沒有任何惡意, 恰恰相反, 寶寶也許是因為要留住客人才不說再見的。

Advertisiment

詞彙量開始猛增

這個月齡的寶寶, 基本上能掌握50~100個詞, 50%的寶寶能夠掌握60~80個口語詞彙。 從這個月開始, 寶寶的詞彙量猛增, 此後半年, 可以說是寶寶詞彙量爆炸期。 寶寶能夠發出20多種不同的音節, 這些音節能夠組成50多種不同的詞或類似詞。 寶寶說出的句子通常包括一個名詞和一個動詞, 開始向兒童語調發展。 在寶寶的語句中, 常常有含糊不清的字詞, 不要苛求寶寶把詞句說清楚, 沒完沒了地教寶寶發音, 這會導致寶寶失去“學習興趣”。 寶寶現在能發的音節有限, 有些字詞的發音不夠準確是很正常的。 隨著寶寶對語音的掌握, 就能夠清晰地說出他想說的詞句了。 對於這個月齡的寶寶來說, 真正理解一個新詞的含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Advertisiment
但是, 借助實際物品, 以及媽媽說話時的語音、聲調、表情、手勢, 寶寶就能很快明白媽媽所說新詞的含義。 寶寶最常使用的詞彙是日常生活用語。 掌握生活用語的數量, 每個寶寶間差異不會太大, 但對其他詞彙的掌握, 可能會因環境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 如果父母總是喜歡和寶寶討論問題, 讓寶寶參與到成人的談話中, 讓寶寶更多地聽父母說話, 而且是針對寶寶說的, 寶寶理解和掌握的詞彙, 就會比較多。

靈活使用雙字句, 開始使用三字句

當寶寶看到物體出現、移動、消失時, 會說出這是個什麼東西, 它怎麼樣了, 它的特性等等。 寶寶會要求或拒絕某樣東西或某種行為, 而且還會問幹什麼、為什麼、在哪裡等問題。

Advertisiment
寶寶用簡單的兩個字, 如我吃、我喝、不睡、拿走等, 組合表達他的意思, 有90%的句子是恰當的, 這充分反映了寶寶學習語言的巨大潛力。 寶寶開始使用三字句。 無論是雙字句還是三字句, 還都不是完整的句子, 但已經具備了完整句子的雛形, 基本上可以表達寶寶的意願和要求。 這時寶寶所使用的詞多是實詞, 省去的是一些虛詞、副詞、形容詞等, 所以聽起來意思是比較明確的。 如寶寶說“吃蘋果”, 媽媽就非常清楚寶寶的意思, 而無需說“媽媽, 我要吃蘋果”。

大量借用詞語

寶寶對詞語的理解、運用, 和人類語言文字發生過程比較相似——用一個簡單的、認識的、常見的詞, 引申、指代、意會、轉借, 來表達新的意思。

Advertisiment
比如家裡養一條小狗, 寶寶就會把所有與小狗相似的都叫做小狗, 如小貓、毛絨玩具, 甚至把媽媽穿的皮毛大衣也叫小狗。 這種現象在1~2歲的寶寶身上最為明顯, 3歲以後就開始逐漸確切理解一個詞的本身含義了。

說出身體名稱

寶寶能夠說出身體所有部位的名稱, 不但能指出自己身體部位的名稱, 還能指出其他人的, 理解各部位的功能和作用。 當媽媽問, 用什麼吃飯呀?寶寶會指著嘴巴, 同時用語言表述出來。 耳朵是做什麼的?寶寶會告訴媽媽, 聽媽媽講故事。 寶寶還缺乏抽象理解力, 常常喜歡把一個物體的功能用很具體的事情表達出來。

喜歡自言自語

寶寶玩耍時, 周圍並沒有人和他對話, 但寶寶會自己和自己說話,

Advertisiment
這時媽媽沒有必要打擾寶寶, 寶寶是在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 寶寶知道, 說話能夠引起父母的注意, 能夠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要求, 寶寶喜歡學習說話, 自言自語是對語言的整理。 寶寶不但喜歡自己說話, 還喜歡聽別人說話, 尤其喜歡聽媽媽講故事, 而且喜歡重複聽媽媽講一個故事, 儘管寶寶已經很熟悉媽媽講的故事了, 但寶寶仍然喜歡聽。 這是寶寶學習的基礎, 學習的關鍵是練習, 寶寶通過一遍遍聽故事, 練習自己的複習能力, 媽媽不要因此而煩躁。

聽和看

寶寶基本能夠聽懂爸爸媽媽的話, 能夠聽懂電視裡部分幼兒節目中說的話, 但很難聽懂收音機中的播音, 對爸爸媽媽之間的談話也並不能完全理解。 如果爸爸媽媽談話的內容是關於他的事情, 他會停下來聽爸爸媽媽談論他的事情。他是有選擇性地聽,聽他感興趣的話題,聽他願意聽的話語。所以,爸爸媽媽對寶寶的要求並不能全部通過語言來實現,比如危險的東西不能讓寶寶動,寶寶幾乎從不聽媽媽的告誡。如果媽媽要寶寶記住教訓,通常採取非語言的方式,比如憤怒、抱開他或拿走東西。

對時間概念的理解

寶寶或許還不會說“時間”這個詞,也不能理解時間是怎麼一回事。實際上,大多數成年人對時間的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父母對寶寶時間概念的培養,也多局限在讓寶寶“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常說:“看,都什麼時候了!該吃奶了。”在時間問題上,我們總愛表現出“被動”,似乎我們的生活總是被時間追著跑,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常給寶寶這樣的時間感受和認識,不但不能培養寶寶珍惜、愛護、享受時間的美德,還會引起寶寶對時間的抱怨。長大了,常掛在嘴邊的話可能就是:實在沒時間!但在實際行動中卻總是不能充分利用和享受時間。如果到了睡覺的時間,媽媽在催促寶寶上床睡覺時,不要說“你看都幾點了”,而要換個說法:“寶寶玩了一白天,一定很開心。現在是晚上,爸爸媽媽和所有的小朋友們都要上床休息了。讓我們甜甜地睡一大覺吧。”媽媽給了寶寶這樣的時間概念:白天、晚上、休息時間、玩耍時間、睡覺時間,所有時間都是快樂的。

分辨物體

分辨出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有的寶寶在前幾個月就有這個能力了,有的寶寶要晚幾個月。儘管寶寶還是時常把不能吃的東西放在嘴裡,但這只是一種習慣,一種玩的方式,他知道此物不能吃。寶寶能夠分辨出物體的形狀,所以寶寶能夠把不同形狀的積木插到不同的插孔中。如果媽媽說過不同形狀的名稱,寶寶還能按照媽媽的指令,拿起不同形狀的積木,準確放入相應形狀的插孔中。寶寶喜歡玩橡皮泥,這不但能鍛煉寶寶手的運用能力,還能夠開發寶寶的想像能力。教寶寶從最簡單的物體捏起,如圓形、方形等,逐步發展到複雜的形狀。

模仿能力超強

寶寶會學媽媽的咳嗽聲,如果寶寶曾看過媽媽某種特殊的動作,如捂著疼痛的胃部,寶寶會學著媽媽的樣子,同時還能模仿媽媽說話的內容、聲音和媽媽的表情。寶寶能夠集中注意力觀看動畫片或書本上的圖畫,並能夠記住動畫片中的部分內容。記得最清楚的是人物(尤其是小動物)的名字,對故事中的情節有了初步理解能力,如果動畫片中的人物哭了,寶寶可能會跟著哭;如果動畫片有讓寶寶興奮的場面,寶寶會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如蹦跳、鼓掌、歡叫、原地轉圈、大笑等。寶寶能夠自如地向前走了,也能夠跑幾步了這時,寶寶可能開始走花樣了,可能還會學著爺爺奶奶走路的樣子。剛剛學習走路時,寶寶扶著物體側著走,媽媽喜歡把那時的寶寶稱作“小螃蟹”。現在寶寶又開始側著走,但不用扶著物體了。寶寶還喜歡向後倒著走。這些都是寶寶自由自在的玩耍,花樣走能進一步鍛煉寶寶的平衡感。

忍耐力進入低谷

寶寶懂得越來越多的詞彙,自己卻難於用語言表達;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在一些問題上想自行其是,但他不能左右;寶寶內心的需求,超過了與人溝通和解釋自己行為的能力。在寶寶看來,周圍的人和事物不理解他,不懂得他,由此導致寶寶出現沮喪的心情,無法忍受了,怎麼辦?反抗,對這個世界說“不”。父母要理解寶寶這種感受——如果一個人什麼都看得明白,卻不能用語言表達他的意見,心情將是怎樣的呢?

不認輸

寶寶天生不認輸。當寶寶搭建的積木發生突然倒塌時,絕對不會就此罷手,會一遍遍地去搭。這時的寶寶靠的不是耐心,而是興趣和不服輸的精神。如果這時爸爸媽媽站出來幫助寶寶,寶寶並不領情,可能還會遭到寶寶拒絕。剛才還興致勃勃的寶寶,會因為媽媽的參與而生氣,或者把積木扔掉,或用兩手胡亂撥拉積木。如果寶寶一遍遍地搭建,但總是在他沒有完成搭建任務時就倒塌了,寶寶是否會一直做下去呢?寶寶也會失去興趣,還有可能生自己的氣,把積木扔掉。出現這種情況時,爸爸媽媽怎麼辦呢?爸爸媽媽任何安慰的話語都是蒼白無力的。告訴寶寶成功的方法,並演示給寶寶看,或許寶寶不能認真聽你講的方法,也不認真看你的演示。不要緊,關鍵的問題是讓寶寶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的處理方法,提高寶寶在困難面前心理的承受能力。凡事都有辦法解決,或許寶寶現在不明白這個道理,但寶寶不斷接受這樣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進步起來。

學會說“不”

媽媽是否發現,你的寶寶現在最喜歡說的是“不”。使用“不”的頻率也最高,無論該不該說“不”,寶寶都喜歡用“不”來表明他的態度,以表現出他的獨立性。寶寶要通過“不”來展示自己的“權威”和“成熟”,他還要通過“不”來測試爸爸媽媽的忍耐力。爸爸媽媽對寶寶說的“不”越多,寶寶對爸爸媽媽說的“不”也會越多。媽媽對1歲半的晨晨說:“不要動電視!”本來沒有注意電視的晨晨,向電視機走去,伸出小手啪啪地拍打起電視機的螢幕。寶寶沒有做的事情,媽媽沒有必要去阻止,阻止的結果就相當於提醒寶寶去做。

攻擊小朋友

1歲半的寶寶對小朋友不是特別感興趣,更喜歡自己獨自玩耍,不會和其他小朋友配合做遊戲。寶寶之間有攻擊對方的潛在可能。媽媽帶女兒西西到強強哥哥家玩。強強媽說:“西西剛1歲2個月走得就這麼穩了,我們家強強1歲半才開始哈巴哈巴的。”“走得早有什麼好處,到處亂動。”西西媽說。“我們寶寶也是,”說到這,強強媽看到兒子正在追西西,順口說了句:“不要把妹妹推摔了。”話音剛落,強強真的把西西推了個大馬趴。強強媽的話,喚醒了寶寶攻擊行為的潛在可能,成了寶寶行動的催化劑。至於媽媽用的是肯定還是否定的話語,寶寶才不在乎呢。

不專心玩玩具

這個月齡的寶寶,很少有專心致志玩玩具的。如果媽媽想把玩具從寶寶手裡拿過來,硬要是不行的,可能會導致寶寶大哭。但媽媽可以用一件很不起眼的東西,比如一張紙、一根小草棍,都能從玩意正濃的寶寶手中,把玩具換過來。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對玩具和物體開始有了自己的選擇和喜好,媽媽就不能用一般的東西換回寶寶喜歡的玩具了。寶寶集中注意力時間大約是這樣的:1歲6個月的寶寶,對有興趣的事情,能夠集中注意力時間是6分鐘左右;1歲9個月的寶寶是9分鐘左右;2歲6個月的寶寶是10~20分鐘。寶寶對事物的再認能力大概是這樣的:1歲以前的寶寶,能再認相隔幾天到十幾天的事情;1歲以後的寶寶,對事物有了較長時間的再認能力,開始用行動展現初步的回憶能力,因此幼兒很喜歡“藏貓貓”;2歲以後的寶寶,開始出現有意識的記憶,可以記住媽媽的某些指令,並能付諸行動,還可以背誦歌謠和小故事。

喜歡“藏貓貓”

與嬰兒期不同,寶寶已經能和父母玩真正的“藏貓貓”遊戲了。寶寶喜歡把自己藏在櫃子後面、衣櫃中、門後或其他房間。寶寶更喜歡充當被找的角色,因為這樣他可以控制局面。如果媽媽沒有找到,他可以主動出來。媽媽在明處,他在暗處。寶寶喜歡被媽媽找到的感覺,被媽媽找到有一種被發現的驚喜。如果媽媽找到寶寶後,把寶寶抱起來,並親吻寶寶,寶寶會更加快樂,因為又多了一層驚喜。當角色轉換時,寶寶多表現出緊張神情,寶寶對把握不住的事情多表現出緊張情緒。如果寶寶不願意充當尋找角色,媽媽可採取獎勵方法。當寶寶找到媽媽時,媽媽抱起寶寶給一個親吻。如果寶寶沒有立即找到媽媽,媽媽可以發出點聲音,讓寶寶發現些蛛絲馬跡,不要讓寶寶找很長時間,因為這個月齡的寶寶不喜歡太長時間找不到媽媽的感覺。

喜歡和父母追著玩

寶寶喜歡被爸爸媽媽追逐,也喜歡追著爸爸媽媽玩。如果媽媽拉著一隻小玩具動物,寶寶會很高興地追著小動物跑,還會高興地咯咯笑。如果媽媽追著寶寶,寶寶會有快跑的意念,但寶寶還不能快速奔跑,寶寶的平衡感和對身體的控制力還不很到位,所以可能會摔倒。媽媽切不可驚慌或表現出非常後悔難過的樣子。媽媽應鼓勵寶寶自己站起來,或把寶寶扶起來,繼續和寶寶追趕著玩,讓寶寶克服害怕心理,變得勇敢起來。

這麼大的寶寶很容易和成人在一起玩耍,卻不容易和同齡的寶寶相互追逐玩耍。這並不是因為寶寶和小朋友不友好,而是因為寶寶還缺乏主動參與意識。成人會主動和寶寶玩耍,引導寶寶進行遊戲。當兩個寶寶在一起時,會因為相互都沒有主動意識,而不能很快一起玩耍。媽媽可通過引導兩個寶寶在一起玩耍,讓寶寶學會如何分享。

他會停下來聽爸爸媽媽談論他的事情。他是有選擇性地聽,聽他感興趣的話題,聽他願意聽的話語。所以,爸爸媽媽對寶寶的要求並不能全部通過語言來實現,比如危險的東西不能讓寶寶動,寶寶幾乎從不聽媽媽的告誡。如果媽媽要寶寶記住教訓,通常採取非語言的方式,比如憤怒、抱開他或拿走東西。

對時間概念的理解

寶寶或許還不會說“時間”這個詞,也不能理解時間是怎麼一回事。實際上,大多數成年人對時間的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父母對寶寶時間概念的培養,也多局限在讓寶寶“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常說:“看,都什麼時候了!該吃奶了。”在時間問題上,我們總愛表現出“被動”,似乎我們的生活總是被時間追著跑,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常給寶寶這樣的時間感受和認識,不但不能培養寶寶珍惜、愛護、享受時間的美德,還會引起寶寶對時間的抱怨。長大了,常掛在嘴邊的話可能就是:實在沒時間!但在實際行動中卻總是不能充分利用和享受時間。如果到了睡覺的時間,媽媽在催促寶寶上床睡覺時,不要說“你看都幾點了”,而要換個說法:“寶寶玩了一白天,一定很開心。現在是晚上,爸爸媽媽和所有的小朋友們都要上床休息了。讓我們甜甜地睡一大覺吧。”媽媽給了寶寶這樣的時間概念:白天、晚上、休息時間、玩耍時間、睡覺時間,所有時間都是快樂的。

分辨物體

分辨出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有的寶寶在前幾個月就有這個能力了,有的寶寶要晚幾個月。儘管寶寶還是時常把不能吃的東西放在嘴裡,但這只是一種習慣,一種玩的方式,他知道此物不能吃。寶寶能夠分辨出物體的形狀,所以寶寶能夠把不同形狀的積木插到不同的插孔中。如果媽媽說過不同形狀的名稱,寶寶還能按照媽媽的指令,拿起不同形狀的積木,準確放入相應形狀的插孔中。寶寶喜歡玩橡皮泥,這不但能鍛煉寶寶手的運用能力,還能夠開發寶寶的想像能力。教寶寶從最簡單的物體捏起,如圓形、方形等,逐步發展到複雜的形狀。

模仿能力超強

寶寶會學媽媽的咳嗽聲,如果寶寶曾看過媽媽某種特殊的動作,如捂著疼痛的胃部,寶寶會學著媽媽的樣子,同時還能模仿媽媽說話的內容、聲音和媽媽的表情。寶寶能夠集中注意力觀看動畫片或書本上的圖畫,並能夠記住動畫片中的部分內容。記得最清楚的是人物(尤其是小動物)的名字,對故事中的情節有了初步理解能力,如果動畫片中的人物哭了,寶寶可能會跟著哭;如果動畫片有讓寶寶興奮的場面,寶寶會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如蹦跳、鼓掌、歡叫、原地轉圈、大笑等。寶寶能夠自如地向前走了,也能夠跑幾步了這時,寶寶可能開始走花樣了,可能還會學著爺爺奶奶走路的樣子。剛剛學習走路時,寶寶扶著物體側著走,媽媽喜歡把那時的寶寶稱作“小螃蟹”。現在寶寶又開始側著走,但不用扶著物體了。寶寶還喜歡向後倒著走。這些都是寶寶自由自在的玩耍,花樣走能進一步鍛煉寶寶的平衡感。

忍耐力進入低谷

寶寶懂得越來越多的詞彙,自己卻難於用語言表達;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在一些問題上想自行其是,但他不能左右;寶寶內心的需求,超過了與人溝通和解釋自己行為的能力。在寶寶看來,周圍的人和事物不理解他,不懂得他,由此導致寶寶出現沮喪的心情,無法忍受了,怎麼辦?反抗,對這個世界說“不”。父母要理解寶寶這種感受——如果一個人什麼都看得明白,卻不能用語言表達他的意見,心情將是怎樣的呢?

不認輸

寶寶天生不認輸。當寶寶搭建的積木發生突然倒塌時,絕對不會就此罷手,會一遍遍地去搭。這時的寶寶靠的不是耐心,而是興趣和不服輸的精神。如果這時爸爸媽媽站出來幫助寶寶,寶寶並不領情,可能還會遭到寶寶拒絕。剛才還興致勃勃的寶寶,會因為媽媽的參與而生氣,或者把積木扔掉,或用兩手胡亂撥拉積木。如果寶寶一遍遍地搭建,但總是在他沒有完成搭建任務時就倒塌了,寶寶是否會一直做下去呢?寶寶也會失去興趣,還有可能生自己的氣,把積木扔掉。出現這種情況時,爸爸媽媽怎麼辦呢?爸爸媽媽任何安慰的話語都是蒼白無力的。告訴寶寶成功的方法,並演示給寶寶看,或許寶寶不能認真聽你講的方法,也不認真看你的演示。不要緊,關鍵的問題是讓寶寶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的處理方法,提高寶寶在困難面前心理的承受能力。凡事都有辦法解決,或許寶寶現在不明白這個道理,但寶寶不斷接受這樣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進步起來。

學會說“不”

媽媽是否發現,你的寶寶現在最喜歡說的是“不”。使用“不”的頻率也最高,無論該不該說“不”,寶寶都喜歡用“不”來表明他的態度,以表現出他的獨立性。寶寶要通過“不”來展示自己的“權威”和“成熟”,他還要通過“不”來測試爸爸媽媽的忍耐力。爸爸媽媽對寶寶說的“不”越多,寶寶對爸爸媽媽說的“不”也會越多。媽媽對1歲半的晨晨說:“不要動電視!”本來沒有注意電視的晨晨,向電視機走去,伸出小手啪啪地拍打起電視機的螢幕。寶寶沒有做的事情,媽媽沒有必要去阻止,阻止的結果就相當於提醒寶寶去做。

攻擊小朋友

1歲半的寶寶對小朋友不是特別感興趣,更喜歡自己獨自玩耍,不會和其他小朋友配合做遊戲。寶寶之間有攻擊對方的潛在可能。媽媽帶女兒西西到強強哥哥家玩。強強媽說:“西西剛1歲2個月走得就這麼穩了,我們家強強1歲半才開始哈巴哈巴的。”“走得早有什麼好處,到處亂動。”西西媽說。“我們寶寶也是,”說到這,強強媽看到兒子正在追西西,順口說了句:“不要把妹妹推摔了。”話音剛落,強強真的把西西推了個大馬趴。強強媽的話,喚醒了寶寶攻擊行為的潛在可能,成了寶寶行動的催化劑。至於媽媽用的是肯定還是否定的話語,寶寶才不在乎呢。

不專心玩玩具

這個月齡的寶寶,很少有專心致志玩玩具的。如果媽媽想把玩具從寶寶手裡拿過來,硬要是不行的,可能會導致寶寶大哭。但媽媽可以用一件很不起眼的東西,比如一張紙、一根小草棍,都能從玩意正濃的寶寶手中,把玩具換過來。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對玩具和物體開始有了自己的選擇和喜好,媽媽就不能用一般的東西換回寶寶喜歡的玩具了。寶寶集中注意力時間大約是這樣的:1歲6個月的寶寶,對有興趣的事情,能夠集中注意力時間是6分鐘左右;1歲9個月的寶寶是9分鐘左右;2歲6個月的寶寶是10~20分鐘。寶寶對事物的再認能力大概是這樣的:1歲以前的寶寶,能再認相隔幾天到十幾天的事情;1歲以後的寶寶,對事物有了較長時間的再認能力,開始用行動展現初步的回憶能力,因此幼兒很喜歡“藏貓貓”;2歲以後的寶寶,開始出現有意識的記憶,可以記住媽媽的某些指令,並能付諸行動,還可以背誦歌謠和小故事。

喜歡“藏貓貓”

與嬰兒期不同,寶寶已經能和父母玩真正的“藏貓貓”遊戲了。寶寶喜歡把自己藏在櫃子後面、衣櫃中、門後或其他房間。寶寶更喜歡充當被找的角色,因為這樣他可以控制局面。如果媽媽沒有找到,他可以主動出來。媽媽在明處,他在暗處。寶寶喜歡被媽媽找到的感覺,被媽媽找到有一種被發現的驚喜。如果媽媽找到寶寶後,把寶寶抱起來,並親吻寶寶,寶寶會更加快樂,因為又多了一層驚喜。當角色轉換時,寶寶多表現出緊張神情,寶寶對把握不住的事情多表現出緊張情緒。如果寶寶不願意充當尋找角色,媽媽可採取獎勵方法。當寶寶找到媽媽時,媽媽抱起寶寶給一個親吻。如果寶寶沒有立即找到媽媽,媽媽可以發出點聲音,讓寶寶發現些蛛絲馬跡,不要讓寶寶找很長時間,因為這個月齡的寶寶不喜歡太長時間找不到媽媽的感覺。

喜歡和父母追著玩

寶寶喜歡被爸爸媽媽追逐,也喜歡追著爸爸媽媽玩。如果媽媽拉著一隻小玩具動物,寶寶會很高興地追著小動物跑,還會高興地咯咯笑。如果媽媽追著寶寶,寶寶會有快跑的意念,但寶寶還不能快速奔跑,寶寶的平衡感和對身體的控制力還不很到位,所以可能會摔倒。媽媽切不可驚慌或表現出非常後悔難過的樣子。媽媽應鼓勵寶寶自己站起來,或把寶寶扶起來,繼續和寶寶追趕著玩,讓寶寶克服害怕心理,變得勇敢起來。

這麼大的寶寶很容易和成人在一起玩耍,卻不容易和同齡的寶寶相互追逐玩耍。這並不是因為寶寶和小朋友不友好,而是因為寶寶還缺乏主動參與意識。成人會主動和寶寶玩耍,引導寶寶進行遊戲。當兩個寶寶在一起時,會因為相互都沒有主動意識,而不能很快一起玩耍。媽媽可通過引導兩個寶寶在一起玩耍,讓寶寶學會如何分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