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8個月前寶貝的心理秘密

嬰兒出生前, 母親的子宮為他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最適宜的溫度和自動的營養供給, 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勞神, 這是嬰兒的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 但是當他與母體分離後, 面對著一個陌生的世界:周圍的空氣溫度使他感到不舒服, 氧氣和食物需要自己獲取, 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戰。 所以18個月前的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是什麼呢?如果這些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將會種下什麼性格的惡果呢?

從小:用哭聲贏得一份安全

18個月之前的寶寶如果得不到母親的乳☆禁☆頭, 或者不舒適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此時不能立即得到母親的懷抱, 他便感到死的威脅。 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沒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 完全依賴于母親的呵護, 所以在這一階段, 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 對母親的依戀也就成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 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 即造成了嬰兒的心理傷害。

而這麼重要的需求卻得不到一些媽媽的重視。 如媽媽情緒不穩定, 沒有適應做母親的角色, 有時冷淡煩躁, 有時呵護有加。 或者由於工作原因不能時時守在孩子身邊, 有些家長甚至認為不能溺愛孩子, 不能要吃就喂, 一哭就抱, 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按頓吃奶的習慣等等, 不到時間堅持不餵奶, 任憑孩子哭鬧等等。

這樣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安全感,

Advertisiment
反而形成了一種觀念:只有不斷地哭鬧才能得到食物和愛護、才能生存下去。 嬰兒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數, 努力地用哭鬧吸引母親的注意, 從而使自己的依戀需求得到滿足, 另一方面卻又為自己受到冷落而感到憤怒。 母親成為他的愉快與痛苦的同一源泉, 會表現出愉快、滿足與憤怒、傷心交替出現。

長大:“索”愛無止境

如果依戀兒的處境不能在後來的成長階段得到改變, 他們的心理發育就會停滯在依戀階段。 他們在這一階段沒有滿足的心理需求, 將會成為其基本的人格特徵伴隨其終生。 成年之後, 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始終存在, 當他們進入了一個親密關係時, 這種依戀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

Advertisiment
比如他們在親密關係中, 會產生不滿:“當我需要你的時候, 你總是不在。 ”他們對親密接觸的要求似乎永無止境, 每當他們認為自己被對方忽視的時候, 便會感到被遺棄, 就會憤怒, 就會恐懼。

婚姻關係中、朋友關係中, 他們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欲, 要求對方時時刻刻地關注, 不能容忍絲毫的忽視和冷遇。 他們總是在埋怨對方對自己不夠關心, 辜負了自己的愛, 並總是試圖用生氣、吵鬧和威脅等手段來迫使對方關心自己, 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這和他們在嬰兒時期用哭鬧的方式來獲得母親的關心是一樣的。 由於強烈的不安感和對遺棄的恐懼, 他們心中充滿了嫉妒和猜疑, 無論對方如何表白, 還是難以給對方以信任。

Advertisiment
生氣、哭鬧、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 歸根結底, 這是源於他們早年對母親懷有的愛與恨的矛盾情感。 藍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