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3歲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人的一生是發展變化的, 其生理和心理都經歷著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 可大致分為幾個主要階段:嬰幼兒期(0-3歲)、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下面就讓我們的專家為您簡單介紹一下兒童心理發展, 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兒童心理發展, 專家為您介紹:

當然, 人的發展是連續的, 尤其是心理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因此, 這些分期是相對的, 只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人的發展和變化規律。 0-3歲這個階段的兒童是處於無條件接受期。 嬰幼兒期是指出生到3歲這一階段。 這是兒童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之一。

Advertisiment

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借所謂的無條件地從外界學習模仿的早期過程。 兒童的身高體重成倍增長, 學會辨認物體, 認識周圍的人, 學習走路, 用語言表達自己和進行交流。 這一時期兒童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接觸最多的是父母, 社會對兒童的要求包括基本生活能力, 感覺運動能力發展, 運用言語能力和交往能力, 如辨認物體和人, 學習進食, 學習控制大小便, 用言語表達自己的要求, 稱呼人, 按照吩咐或執行一些簡單指令。

此期人格發展的特點是兒童自我概念初步形成, 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異, 表現出各種基本情緒活動特點, 如焦慮、恐懼、羞怯、敵意和憤怒。 性格的內向或外向特徵也在這一階段逐漸明顯。

Advertisiment
根據艾裡克森的觀點, 兒童在這一時期面臨著信賴危機和自主危機。

若兒童在1歲左右得到適當照顧, 如來自父母溫暖、關心和愛, 必要的生理和感情需要的滿足, 則兒童形成信賴感, 危機得以解決, 產生希望品質, 否則出現信賴危機, 產生不信任和焦慮感。 在2歲~3歲, 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 探索環境活動增多, 並希望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這時容易與父母發生衝突。

此時若父母管制太多, 對兒童的不當行為加以過分責備甚至懲罰, 則使兒童產生懷疑的性格, 對自己和對別人的不信任, 若父母能夠理解兒童行為, 以引導、鼓勵和適當批評結合, 則使兒童增強自信, 促進自主危機的解決, 形成意志堅強的品質, 在將來生活中出現不怕困難的奮鬥精神。

Advertisiment
此期人格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依戀行為的形成與發展。 依戀行為通常指嬰幼兒尋找並保持與撫養者(通常是父母)親密關係的行為傾向和表現。 依戀行為的形成與發展對將來的社會化和人際關係發展有重大影響。

由於依戀行為形成和發展是雙向的, 一方面是嬰幼兒尋求保護, 對父母的親昵和依戀行為;另一方面是父母對嬰幼兒的關心和依戀, 父母的行為同時對兒童產生影響, 促進嬰幼兒認識世界, 形成信賴與不信賴, 安全與不安全感等人格特徵。 如被隔離撫養的嬰幼兒(孤兒院的兒童)由於缺乏與人的交往, 依戀行為的形成和發展受到限制, 其長大後可出現對人冷漠、孤獨,

Advertisiment
缺乏社會交往等人格特徵。 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學習理論都強調餵食對依戀行為的重要性。

依戀行為發展至少有3個方面的意義:①滿足生理方面的需要, 如饑渴和寒冷時的需要;②感情表達接受、溝通, 如恐懼時的依靠;③刺激心理的發展, 如母親對嬰幼兒行為作出的微笑、模仿和鼓勵。 依戀行為中撫養者與嬰幼兒之間相互作用的雙向過程, 促進了人的社會化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由此可見, 外界環境所給與的即是孩子所接受的, 所謂種下玫瑰得芬芳, 種下罌粟得惡果是也。

通過上面專家為您簡單介紹的兒童心理發展, 您是不是不是已經知道了, 如果您還有什麼關於兒童心理發展方面的問題, 請諮詢我們的線上專家,

Advertisiment
相信我們的專家一定會給您滿意的答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