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歲10個月寶寶的智慧培養

從“錄音重播”看寶寶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寶寶能把聽到的東西“收錄”下來, 很快, 或幾天後, 寶寶就會用自己的行動或語言“重播出來。 有的幼兒還會把幾個月前聽到的表達出來可見寶寶對聽到的語言有了比較長期的記憶。 當寶寶去拽電線或摸電插頭的時候, 媽媽厲聲大喊:“別動, 危險!”過些日子, 媽媽要收拾寶寶的小床和玩具了, 寶寶可能也會突然對著媽媽大喊:“危險, 別動!”寶寶對媽媽制止他做的事情本身並沒有太深刻的理解, 他還很難通過媽媽對他行動的制止, 認識到拽電線或摸電插座的危險。

Advertisiment
但寶寶對媽媽說話的語氣、語調和語言本身有很深的印象。 在他看來, 媽媽只是不要他動東西, 那是危險的。 所以, 當媽媽動寶寶小床上的東西時, 他也會學著媽媽的樣子, 大喊“危險”。

識別晝夜與季節

寶寶開始知道白天和黑夜的區別, 寶寶更喜歡白天, 夜幕降臨時, 寶寶會隱約產生恐懼感, 幾乎一步不離爸爸媽媽或看護人。 到了白天, 寶寶會放心地自己在一旁玩耍一會兒。 大多數寶寶開始認識晴天、陰天、颳風、下雨和下雪, 聰明的寶寶開始對季節有了認識, 知道冬天下雪, 夏天下雨。

識別動植物

寶寶幾乎能夠認識所有看過的動物, 並能叫出它們的名字, 還能模仿某些動物的叫聲, 能憑著自己的想像力, 畫出某些動物的形象。

Advertisiment
寶寶也能認識一些植物了。 一般來說, 寶寶對植物的興趣比較弱, 因為植物不會活動, 生命力不像動物那樣直觀。 父母要多給寶寶講有關植物的故事, 讓寶寶體驗到植物的生命力, 培養寶寶對植物的熱愛, 讓寶寶感受到植物的生命活力, 培養寶寶熱愛大自然的心靈。 當寶寶長大了, 就不會任意踩踏風中搖曳的小草, 若見到有人踩踏小草, 寶寶就會告訴那人, 踩疼小草了, 不要啊!寶寶的愛心就這樣培養起來了。

看到星星

在晴空萬里的夜晚, 寶寶能看到夜空中亮晶晶閃爍的星星和皎潔的月亮, 並能對這種自然景象留下印象。 如果父母總帶寶寶看星星, 看月亮, 寶寶就能憑藉自己的印象, 畫出他想像中的星星和月亮,

Advertisiment
童心的藝術創作就這樣開始了。 只有在繪畫領域, 兒童的繪畫與大師的作品是不分上下的, 因為大師不過是保留了童心的成人。 許多畫家之所以還達不到大師的程度, 就是因為他們丟失了童心。 父母們可以看看自己寶寶的“傑作”, 它們在靈魂上和畢卡索的作品是相通的。

注意力時間延長

寶寶越小, 越不能集中注意力。 隨著月齡的增長, 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逐漸延長。 這個月齡的寶寶能集中注意力5分鐘左右。 注意力集中時間的延長, 是寶寶學習知識的基礎條件。 常有媽媽因為寶寶注意力時間短向醫生詢問, 寶寶是否有多動症或其他什麼問題。 這是媽媽不理解寶寶, 幼兒很難長時間注意某一件事, 即使他很感興趣的事,

Advertisiment
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不過是8分鐘10分鐘的, 寶寶注意力時間短暫是正常的。

佔有欲減弱

寶寶“佔有欲”開始減弱, 能夠把自己的東西給他喜歡的人。 “佔有欲”的減弱是寶寶學會與人分享快樂的開端, 是寶寶和小朋友一起遊戲的開始。 儘管如此, 寶寶與人分享東西和快樂的願望, 還是比較微弱的, 很多時候, 寶寶仍然護著自己的東西, 惦記著別人的東西。 尤其是當父母要求他把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玩時, 他會一反常態, 不但不給, 還可能會表現出不友好的態度, 這會讓父母感到很尷尬。 絕不能就此認為寶寶有品德問題, 父母千萬不要代替寶寶“大方”, 寶寶非但不會給你面子, 還會讓你下不來台。 如果父母不替寶寶“大方”,

Advertisiment
寶寶可能會表現得非常好, 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送給小朋友玩。 這就是幼兒!一個成年人不大瞭解的世界。

分享玩具和飲食

這個月齡的寶寶, 仍然不願意小朋友分享玩具和飲食, 但開始學著謙讓比自己小的寶寶了。 如果小寶寶搶了他手裡的東西, 他可能只是看看媽媽, 並不去與小寶寶爭搶。 這不意味著懦弱, 而是有愛心了, 爸爸媽媽為自己的寶寶鼓掌吧。 對寶寶行為過多干預, 並不明智, 效果也不好。 父母應該多從正面引導寶寶, 注意自身行為, 因為寶寶時刻看著父母的所作所為, 模仿著父母的一言一行, 像海綿吸水一樣, 吸取著父母身上的優點和缺點。 如果父母總是用語言限制寶寶的行為, 總是用否定的語言警告寶寶, 寶寶對父母的語言就會變得麻木,越來越聽不進去父母的話,使父母和寶寶交流的語言工具失效。為了以後的語言交流,從現在開始,父母尤其是媽媽不要無休止地嘮叨寶寶。

表達情感

寶寶開始對父母表達愛意,主動親爸爸媽媽的臉頰。由保姆看護的寶寶,見到父母可能不是很親,但隨著寶寶慢慢長大,有了情感表達能力,即使父母不常陪伴,也知道親父母了。寶寶不但會開懷大笑,也會時而流露傷心表情,特別是當父母出門時,寶寶會表現出不高興的神情。爸爸媽媽要學會感受寶寶的感受,尊重寶寶的情感表達,對寶寶的情感做出積極的回應,無論是高興的,還是傷心的,無論是激昂的,還是消沉的。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西方的父母學習,敢於袒露內心,不但積極回應寶寶的情感,還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寶寶的情感世界才能越來越豐富,才能體會到愛與被愛。

與同伴交往

到了這個月齡,寶寶開始喜歡和同伴交往,參加同伴的遊戲,扮演角色,和同伴互換玩具,但有的寶寶卻仍然喜歡自己玩自己的。父母要多給寶寶創造和同伴在一起玩耍的機會,如果你的寶寶看起來性格很內向,和同伴一起玩耍就更重要了。環境對寶寶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的寶寶很“仁義”,無論是比他大的,還是比他小的,他都謙讓,你不要擔心寶寶受氣或吃虧,越是這樣,你越需要給寶寶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小朋友在一起。

又開始扔東西

父母或許還記得寶寶在嬰兒期把什麼都往地上扔的情景。現在寶寶又開始扔東西了,鍛煉自己的臂力和投擲的準確性。寶寶把可以扔的東西扔到地上,父母沉默待之最好。不能讓寶寶扔的東西,最好不要讓寶寶拿到。如果寶寶把一個有價值的陳列物摔碎了,這可不是寶寶的錯,寶寶扔東西是不加挑選的。

情緒表現

寶寶的情緒常常不穩定,剛才還高高興興的,不知為什麼一會兒突然噘起小嘴,或發起脾氣,或有些沮喪。這些情緒是寶寶自我意識提高的表現,父母應該欣然接受寶寶的情緒變化,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當寶寶哭的時候,父母命令寶寶“不要哭!”或用憤怒的語氣呵斥寶寶“哭什麼”,會壓抑寶寶情緒,會阻礙寶寶良好性格的建立。

有意摔壞東西

寶寶情緒反應越來越明顯,當父母不能滿足寶寶的願望,或有人招惹寶寶時,他開始有了反抗行為。比如把他喜歡的東西拿走時,他可能會坐在地上哭鬧;不讓他動他非常想動的某種物品時,他會有強烈的反應。這個月齡的寶寶可能會因為鬧而故意摔壞東西,表達自己的不滿。面對寶寶這種行為,父母不要動怒,更不要大吵大鬧,或抬起手來打寶寶。父母應該以靜制動,停下手裡的工作,靜靜地看著寶寶,不動聲色,保持中性表情。等到寶寶也靜下來時,輕輕地告訴寶寶,他這麼做是錯的,摔東西的行為是錯誤的。讓寶寶意識到他摔東西的行為讓父母感到震驚,父母不贊成寶寶這麼做。當寶寶做錯事的時候,要給寶寶明確的指令和態度。含混其詞,把自己放在某種情緒中,嘮嘮叨叨,只能給寶寶傳達一個資訊:父母在生氣。因為什麼生氣,寶寶並不十分清楚,應該怎麼做,寶寶也不清楚。寶寶接受的只是父母的負面情緒,結果寶寶越來越愛發脾氣,負面情緒也越來越多。

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寶寶開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能做的,不能做的,寶寶都想自己動手做。這時,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對寶寶指手畫腳,更不能處處限制寶寶,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幹,那樣會極大地影響寶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寶寶自己打開抽屜,把抽屜裡的東西全都搬出來,父母不要對寶寶說:“你看你!在做什麼,真淘氣!”然後把寶寶抱到一邊,把抽屜收拾好。這樣做對寶寶打擊很大,父母否認了寶寶的能力,寶寶會感到很沮喪。

自主性增強

寶寶不再喜歡依偎在媽媽懷裡,也不再總是需要爸爸媽媽陪伴著遊戲,寶寶已經開始學著自己玩耍,掙脫媽媽的懷抱,在大自然中放飛自己。媽媽喂什麼吃什麼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愛吃的食物就要吃個夠,不愛吃的食物可能一口都不吃。不知什麼時候,又反過來喜歡吃原來不吃的食物。寶寶的自主性體現在方方面面,吃、穿、睡、玩等都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父母要尊重寶寶的選擇,善於向正確的方向引導,而不是強制。

“過家家”的意義

提起“過家家”,好像是上一輩子的遊戲,太土了。媽媽可不要有這樣的看法,更不要否定寶寶“過家家”的遊戲。玩過家家遊戲,能培養寶寶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品德。過家家遊戲能讓寶寶自由地開動腦筋,培養寶寶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過家家永遠是好遊戲。寶寶會自己用玩具過家家,嘴裡還不斷地自言自語,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寶寶還不適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過家家,爸爸媽媽可陪寶寶玩,讓寶寶扮演爸爸或媽媽,爸爸媽媽扮演寶寶,讓寶寶體驗做爸爸媽媽的感覺,這是非常有益的。

兌現承諾

爸爸媽媽對寶寶的承諾一定要兌現,這不但是寶寶的要求,更應該是父母對自身的要求。輕易承諾,卻不認真兌現,會導致寶寶對父母的不信任。認真兌現承諾,會增強寶寶對人的信任程度和對世界的認可。幼時對父母不兌現承諾的記憶,將深遠地影響寶寶未來人生。父母兌現承諾,寶寶也會兌現承諾,寶寶會由此成為一個守信而高尚的人。

認真地說“不”

寶寶幾個月前就喜歡說“不”了,但現在寶寶說“不”可是很認真的了,寶寶知道這件事是被父母禁止的,但寶寶還是要去做,並用“不”否定父母的命令。回想起來,父母常用“不”制止寶寶的“不法行為”,寶寶現在開始反其道而行之,不但總是“不”掛嘴邊,還可能做與父母要求截然相反的事情。如果父母不用成人的眼光約束寶寶的行為,讓寶寶比較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可能說“不”的強度就弱得多,也不大可能和父母“對著幹”。

要求具體化

或許從這個月開始,或許在以後的幾個月裡,寶寶開始對父母要求這、要求那。寶寶要餅乾,你把餅乾遞給他,可他緊接著就把餅乾扔掉,要喝奶。出門前,你給寶寶戴上一頂小帽子,可寶寶麻利地把帽子摘下來,明確告訴你不戴這個帽子,要戴那個帽子。如果父母因為寶寶的要求多而生氣,那可就錯了,這個階段的寶寶就是這樣。最好的方法是把“權利”交給寶寶,出門前,讓寶寶自己拿上小帽子,他拿了哪頂帽子,就戴哪頂帽子好了。如果你不希望寶寶戴哪個帽子(比如季節不對),你就不要讓寶寶看見它,看不見就想不起來戴了。

警告開始起作用

或許從這個月開始,寶寶能夠接受爸爸媽媽的警告了,這可是個好消息。當寶寶能夠接受父母的警告時,避開意外事故隱患的能力就提高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儘管我們提倡寶寶在實踐中認識事物,但絕不是說意外事故也要到“實踐”中去認識。我們不能讓寶寶把手伸到火中取得燒灼皮膚的教訓,更不能讓寶寶磕傷頭部來體會頭部不能承受創痛的教訓。警告其實就是一道安全屏障,阻止寶寶實踐那些不能用實踐來認識的事物。

這個月齡的寶寶開始明白父母警告的含義,但還不能對父母的警告產生長久的記憶,更多的時候可能根本就沒聽進去。安全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所以要經常“警告”,指向明確,不帶情緒,好懂易記,既不要弄得寶寶縮手縮腳,又不要放任寶寶臨近“危險”。安全警告遮罩的是不安全的行為,而不是正常發育所需要的實踐探索。

欣賞寶寶的“破壞”

大多數寶寶都有這樣的經歷――見到什麼剪什麼。如果媽媽為此生氣,寶寶可能不承認是他幹的;如果媽媽和藹地問寶寶,東西是寶寶剪開的嗎?寶寶會高興地承認“是我剪開的”。如果媽媽問:“東西是寶寶剪壞的嗎?”寶寶不會輕易承認,因為寶寶已經知道“壞”字的含義了。寶寶天生就有討好媽媽的願望。當寶寶知道他辦了件“壞”事,媽媽可能會生氣時,就開始隱瞞自己的行為,並逐漸養成說謊的習慣。沒有一個寶寶天生喜歡說謊,說謊一般都是此情此景、此時此刻被逼無奈才這麼做的。寶寶把床單剪了一個大口子,不能說是件好事,但也不能說是壞事。寶寶學會使用剪刀了,至於該剪什麼,不該剪什麼,寶寶是不知道的。把布單子剪開一個大口子,寶寶並沒有意識到他在做壞事。如果媽媽上來就劈頭蓋臉數落寶寶,寶寶會感到委屈。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即使你明確告訴他不能做,他恐怕都難以服從。耐心等待寶寶長大,適時、適度引導寶寶,保證寶寶性格、品行、精神健康發展。

鼓勵寶寶

父母要慷慨地鼓勵寶寶取得的任何進步,一種能力寶寶可能展現一百次了,但只要寶寶再次表演,父母依然要熱情飽滿地讚賞和鼓勵。如果敷衍了事,心不在焉,寶寶會有所察覺,在內心深處埋下虛偽的種子。鼓勵能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無論是普通員工,還是部門經理,都希望得到鼓勵。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得到認可,就沒了努力的動力。獎章、獎狀、獎品、獎金等等,都是獎勵的形式,是對過去所做成績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成人需要,寶寶也需要。整天聽到的就是批評,做什麼都不對父母的心思,總是被父母否定,寶寶或者沒了自信,或者破罐破摔,或者急功近利。學會鼓勵和讚賞寶寶,是父母的美德。

不做發怒的父母

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父母發怒常會導致寶寶本能地採用迂回策略。因為寶寶還沒有能力為自己辯白,又知道惹父母生氣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就“迂回”,不告訴父母實情。無論寶寶做了什麼“壞事”,都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一段小插曲,父母不要責怪寶寶。只要對寶寶沒構成危險,就不要限制寶寶的行為,更不要總是斷言寶寶做了“壞事”。發怒本身是不自信的表現,父母總是沖著寶寶發怒,對寶寶、對自己都是一種傷害,學會克制是父母的修養。如果父母總是對寶寶發怒,寶寶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動輒發怒,將來有了寶寶,也很容易對自己寶寶發怒,沿襲著父母的教育方式。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不要做常常發怒的父母。

寶寶對父母的語言就會變得麻木,越來越聽不進去父母的話,使父母和寶寶交流的語言工具失效。為了以後的語言交流,從現在開始,父母尤其是媽媽不要無休止地嘮叨寶寶。

表達情感

寶寶開始對父母表達愛意,主動親爸爸媽媽的臉頰。由保姆看護的寶寶,見到父母可能不是很親,但隨著寶寶慢慢長大,有了情感表達能力,即使父母不常陪伴,也知道親父母了。寶寶不但會開懷大笑,也會時而流露傷心表情,特別是當父母出門時,寶寶會表現出不高興的神情。爸爸媽媽要學會感受寶寶的感受,尊重寶寶的情感表達,對寶寶的情感做出積極的回應,無論是高興的,還是傷心的,無論是激昂的,還是消沉的。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西方的父母學習,敢於袒露內心,不但積極回應寶寶的情感,還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寶寶的情感世界才能越來越豐富,才能體會到愛與被愛。

與同伴交往

到了這個月齡,寶寶開始喜歡和同伴交往,參加同伴的遊戲,扮演角色,和同伴互換玩具,但有的寶寶卻仍然喜歡自己玩自己的。父母要多給寶寶創造和同伴在一起玩耍的機會,如果你的寶寶看起來性格很內向,和同伴一起玩耍就更重要了。環境對寶寶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的寶寶很“仁義”,無論是比他大的,還是比他小的,他都謙讓,你不要擔心寶寶受氣或吃虧,越是這樣,你越需要給寶寶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小朋友在一起。

又開始扔東西

父母或許還記得寶寶在嬰兒期把什麼都往地上扔的情景。現在寶寶又開始扔東西了,鍛煉自己的臂力和投擲的準確性。寶寶把可以扔的東西扔到地上,父母沉默待之最好。不能讓寶寶扔的東西,最好不要讓寶寶拿到。如果寶寶把一個有價值的陳列物摔碎了,這可不是寶寶的錯,寶寶扔東西是不加挑選的。

情緒表現

寶寶的情緒常常不穩定,剛才還高高興興的,不知為什麼一會兒突然噘起小嘴,或發起脾氣,或有些沮喪。這些情緒是寶寶自我意識提高的表現,父母應該欣然接受寶寶的情緒變化,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當寶寶哭的時候,父母命令寶寶“不要哭!”或用憤怒的語氣呵斥寶寶“哭什麼”,會壓抑寶寶情緒,會阻礙寶寶良好性格的建立。

有意摔壞東西

寶寶情緒反應越來越明顯,當父母不能滿足寶寶的願望,或有人招惹寶寶時,他開始有了反抗行為。比如把他喜歡的東西拿走時,他可能會坐在地上哭鬧;不讓他動他非常想動的某種物品時,他會有強烈的反應。這個月齡的寶寶可能會因為鬧而故意摔壞東西,表達自己的不滿。面對寶寶這種行為,父母不要動怒,更不要大吵大鬧,或抬起手來打寶寶。父母應該以靜制動,停下手裡的工作,靜靜地看著寶寶,不動聲色,保持中性表情。等到寶寶也靜下來時,輕輕地告訴寶寶,他這麼做是錯的,摔東西的行為是錯誤的。讓寶寶意識到他摔東西的行為讓父母感到震驚,父母不贊成寶寶這麼做。當寶寶做錯事的時候,要給寶寶明確的指令和態度。含混其詞,把自己放在某種情緒中,嘮嘮叨叨,只能給寶寶傳達一個資訊:父母在生氣。因為什麼生氣,寶寶並不十分清楚,應該怎麼做,寶寶也不清楚。寶寶接受的只是父母的負面情緒,結果寶寶越來越愛發脾氣,負面情緒也越來越多。

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寶寶開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能做的,不能做的,寶寶都想自己動手做。這時,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對寶寶指手畫腳,更不能處處限制寶寶,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幹,那樣會極大地影響寶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寶寶自己打開抽屜,把抽屜裡的東西全都搬出來,父母不要對寶寶說:“你看你!在做什麼,真淘氣!”然後把寶寶抱到一邊,把抽屜收拾好。這樣做對寶寶打擊很大,父母否認了寶寶的能力,寶寶會感到很沮喪。

自主性增強

寶寶不再喜歡依偎在媽媽懷裡,也不再總是需要爸爸媽媽陪伴著遊戲,寶寶已經開始學著自己玩耍,掙脫媽媽的懷抱,在大自然中放飛自己。媽媽喂什麼吃什麼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愛吃的食物就要吃個夠,不愛吃的食物可能一口都不吃。不知什麼時候,又反過來喜歡吃原來不吃的食物。寶寶的自主性體現在方方面面,吃、穿、睡、玩等都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父母要尊重寶寶的選擇,善於向正確的方向引導,而不是強制。

“過家家”的意義

提起“過家家”,好像是上一輩子的遊戲,太土了。媽媽可不要有這樣的看法,更不要否定寶寶“過家家”的遊戲。玩過家家遊戲,能培養寶寶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品德。過家家遊戲能讓寶寶自由地開動腦筋,培養寶寶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過家家永遠是好遊戲。寶寶會自己用玩具過家家,嘴裡還不斷地自言自語,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寶寶還不適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過家家,爸爸媽媽可陪寶寶玩,讓寶寶扮演爸爸或媽媽,爸爸媽媽扮演寶寶,讓寶寶體驗做爸爸媽媽的感覺,這是非常有益的。

兌現承諾

爸爸媽媽對寶寶的承諾一定要兌現,這不但是寶寶的要求,更應該是父母對自身的要求。輕易承諾,卻不認真兌現,會導致寶寶對父母的不信任。認真兌現承諾,會增強寶寶對人的信任程度和對世界的認可。幼時對父母不兌現承諾的記憶,將深遠地影響寶寶未來人生。父母兌現承諾,寶寶也會兌現承諾,寶寶會由此成為一個守信而高尚的人。

認真地說“不”

寶寶幾個月前就喜歡說“不”了,但現在寶寶說“不”可是很認真的了,寶寶知道這件事是被父母禁止的,但寶寶還是要去做,並用“不”否定父母的命令。回想起來,父母常用“不”制止寶寶的“不法行為”,寶寶現在開始反其道而行之,不但總是“不”掛嘴邊,還可能做與父母要求截然相反的事情。如果父母不用成人的眼光約束寶寶的行為,讓寶寶比較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可能說“不”的強度就弱得多,也不大可能和父母“對著幹”。

要求具體化

或許從這個月開始,或許在以後的幾個月裡,寶寶開始對父母要求這、要求那。寶寶要餅乾,你把餅乾遞給他,可他緊接著就把餅乾扔掉,要喝奶。出門前,你給寶寶戴上一頂小帽子,可寶寶麻利地把帽子摘下來,明確告訴你不戴這個帽子,要戴那個帽子。如果父母因為寶寶的要求多而生氣,那可就錯了,這個階段的寶寶就是這樣。最好的方法是把“權利”交給寶寶,出門前,讓寶寶自己拿上小帽子,他拿了哪頂帽子,就戴哪頂帽子好了。如果你不希望寶寶戴哪個帽子(比如季節不對),你就不要讓寶寶看見它,看不見就想不起來戴了。

警告開始起作用

或許從這個月開始,寶寶能夠接受爸爸媽媽的警告了,這可是個好消息。當寶寶能夠接受父母的警告時,避開意外事故隱患的能力就提高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儘管我們提倡寶寶在實踐中認識事物,但絕不是說意外事故也要到“實踐”中去認識。我們不能讓寶寶把手伸到火中取得燒灼皮膚的教訓,更不能讓寶寶磕傷頭部來體會頭部不能承受創痛的教訓。警告其實就是一道安全屏障,阻止寶寶實踐那些不能用實踐來認識的事物。

這個月齡的寶寶開始明白父母警告的含義,但還不能對父母的警告產生長久的記憶,更多的時候可能根本就沒聽進去。安全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所以要經常“警告”,指向明確,不帶情緒,好懂易記,既不要弄得寶寶縮手縮腳,又不要放任寶寶臨近“危險”。安全警告遮罩的是不安全的行為,而不是正常發育所需要的實踐探索。

欣賞寶寶的“破壞”

大多數寶寶都有這樣的經歷――見到什麼剪什麼。如果媽媽為此生氣,寶寶可能不承認是他幹的;如果媽媽和藹地問寶寶,東西是寶寶剪開的嗎?寶寶會高興地承認“是我剪開的”。如果媽媽問:“東西是寶寶剪壞的嗎?”寶寶不會輕易承認,因為寶寶已經知道“壞”字的含義了。寶寶天生就有討好媽媽的願望。當寶寶知道他辦了件“壞”事,媽媽可能會生氣時,就開始隱瞞自己的行為,並逐漸養成說謊的習慣。沒有一個寶寶天生喜歡說謊,說謊一般都是此情此景、此時此刻被逼無奈才這麼做的。寶寶把床單剪了一個大口子,不能說是件好事,但也不能說是壞事。寶寶學會使用剪刀了,至於該剪什麼,不該剪什麼,寶寶是不知道的。把布單子剪開一個大口子,寶寶並沒有意識到他在做壞事。如果媽媽上來就劈頭蓋臉數落寶寶,寶寶會感到委屈。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即使你明確告訴他不能做,他恐怕都難以服從。耐心等待寶寶長大,適時、適度引導寶寶,保證寶寶性格、品行、精神健康發展。

鼓勵寶寶

父母要慷慨地鼓勵寶寶取得的任何進步,一種能力寶寶可能展現一百次了,但只要寶寶再次表演,父母依然要熱情飽滿地讚賞和鼓勵。如果敷衍了事,心不在焉,寶寶會有所察覺,在內心深處埋下虛偽的種子。鼓勵能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無論是普通員工,還是部門經理,都希望得到鼓勵。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得到認可,就沒了努力的動力。獎章、獎狀、獎品、獎金等等,都是獎勵的形式,是對過去所做成績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成人需要,寶寶也需要。整天聽到的就是批評,做什麼都不對父母的心思,總是被父母否定,寶寶或者沒了自信,或者破罐破摔,或者急功近利。學會鼓勵和讚賞寶寶,是父母的美德。

不做發怒的父母

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父母發怒常會導致寶寶本能地採用迂回策略。因為寶寶還沒有能力為自己辯白,又知道惹父母生氣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就“迂回”,不告訴父母實情。無論寶寶做了什麼“壞事”,都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一段小插曲,父母不要責怪寶寶。只要對寶寶沒構成危險,就不要限制寶寶的行為,更不要總是斷言寶寶做了“壞事”。發怒本身是不自信的表現,父母總是沖著寶寶發怒,對寶寶、對自己都是一種傷害,學會克制是父母的修養。如果父母總是對寶寶發怒,寶寶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動輒發怒,將來有了寶寶,也很容易對自己寶寶發怒,沿襲著父母的教育方式。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不要做常常發怒的父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