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1歲7月寶寶的智慧發展狀況

部分理解人稱代詞

一歲七個月的寶寶對人稱代詞還不能完全理解, 當媽媽說“你”和“我們”時, 寶寶不能明確知道指的是誰。 寶寶不知道“你”就是自己, 也不知道“我們”是自己和媽媽。 如果把“你”換成寶寶的名字, 寶寶就很容易理解了。

喜歡辯論

寶寶有了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和爸爸媽媽的溝通上, 有了不凡的表現, 甚至嘗試和父母“辯論”。 “寶寶吃飯不洗手, 是個不講衛生的寶寶, 不講衛生的寶寶媽媽不喜歡。 ”媽媽對寶寶講了這番話。 “不, 爸爸不講衛生。 ”寶寶這樣反駁了媽媽。 寶寶不但會為自己辯解, 還很會轉移注意力。

Advertisiment
“不”是寶寶最喜歡用的一個字, 表示自己有自己的主見, 是獨立性的象徵。

對父母的話作出積極反應

1歲7月齡的寶寶, 開始對父母和看護人的話作出積極反應。 當寶寶精力旺盛, 心情愉悅的時候, 會沉浸在與父母一問一答的遊戲中。 這種一問一答的形式, 不但可鍛煉寶寶語言運用能力, 還能鍛煉寶寶思維能力, 説明寶寶認識事物的現象和本質。 寶寶還不能回答父母提出的所有問題。 父母可以採取自問自答的方式與寶寶對話, 問寶寶一個問題, 如果寶寶表現出迷惑不解的樣子, 就幫助寶寶回答這個問題。

把父母的話遮罩掉

當寶寶正玩得熱火朝天, 或正在探索他的未知世界, 或正在無比激動地去冒險,

Advertisiment
或正在做一件對他來說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的時候, 父母的話就不會進入寶寶的耳朵裡了, 寶寶的耳朵這時就有了遮罩功能——充耳不聞。 寶寶對父母的話常常充耳不聞, 但對父母的態度卻很敏感。 如果父母大喊一聲, 或態度有些生硬, 寶寶就會愣愣地站在那裡, 看著父母的臉色。 如果父母仍怒視著他, 或許會引起寶寶大哭, 或許會置之不理, 自顧自地繼續他的遊戲。 寶寶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面對父母的惡劣態度, 與寶寶的性格、發育的成熟程度、父母平時的養育方式等有關。 但寶寶2歲以前的性格並不能意味以後的發展方向, 此時此刻的表現不能證明寶寶將來是個什麼樣的人。

看圖講故事

有的寶寶能夠對著圖書講故事,

Advertisiment
儘管不認識字, 但寶寶用小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指點著畫書上的字, 講他已經聽得滾瓜爛熟的故事, 如同認字一般。 寶寶還能看圖講故事, 而且常常是自己發揮, 按照自己的想法“編故事”。

倒著看圖畫書

對於寶寶來說, 圖畫就是不同顏色的圖案, 除了很簡單的實物圖(如大蘋果、小房子)外, 畫的內容是什麼, 對寶寶並無實際意義。 寶寶看複雜的圖畫會不分正反, 按照他自己的欣賞和認識來看, 或倒著看, 或側著看, 我們無法知道一幅圖畫在寶寶眼中到底是怎麼樣的。 試驗發現, 寶寶更喜歡對稱的、色彩豐富、抽象的圖案, 寶寶更願意倒著看圖畫書。

注意力與“小電視迷”

寶寶對電視影像注視時間很短, 只有1~2分鐘。 對電視中播放的內容也難以維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和注視興趣。

Advertisiment
父母可能感覺寶寶看了10分鐘的電視, 但事實上, 寶寶對電視的視覺注意時間是極短的, 每次僅持續1~2分鐘。 在10分鐘裡, 會有近10次視覺週期, 而絕非像成人一樣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看演播內容。 這就解釋了寶寶為什麼喜歡看變化快、色彩鮮豔的電視廣告, 而不喜歡看變化緩慢的畫面。 事實上, 愛看電視的不是寶寶, 而是我們成人。 當成人看電視時, 無暇顧及寶寶, 寶寶唯一的選擇就是看電視了。 如果父母或看護人能夠為寶寶提供更適合寶寶發育的遊戲, 寶寶就不會對電視感興趣了。 另外, 寶寶的興趣也許在電視遙控器上, 按一下按鈕就會有新的畫面出現, 是寶寶感興趣的地方,
Advertisiment
寶寶把遙控器當作玩具玩了。

獨自玩耍的時間延長

幼兒自己玩耍的時間逐漸延長。 父母和看護人不在身邊, 寶寶會獨自玩耍15分鐘左右。 當寶寶發現父母和看護人不在身邊時, 繼續玩下去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即使是寶寶非常喜歡的遊戲, 也不能讓寶寶安下心來繼續專心致志地玩耍, 寶寶會到處找父母和看護人。 如果他能夠證明父母和看護人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 他隨時都可以找到他們, 他可能會繼續安心地玩一會, 但獨自玩耍時間會越來越短。 如果父母和看護人就在他目力所及的地方, 寶寶就放心多了, 會繼續自己玩自己的。 所以, 父母要想讓寶寶自己獨自多玩一段時間, 最好的方法是讓寶寶能夠看到父母的身影。
主動尋找喜歡的玩具

寶寶不但能夠自己玩上好大一陣子,還能自己尋找喜歡的玩具。放在玩具架上的、小盒子裡的、玩具筐裡的,放在房間各個角落裡的玩具和物品,只要是他喜歡的、能夠拿到的,他都會主動去拿,而無需父母幫忙。如果拿不到他想要的玩具或物品,寶寶會拉著父母的手走到那個玩具跟前,指著讓父母拿給他。

主動獲取資訊

寶寶通過各種方法從父母和看護人那裡獲取資訊,以滿足需求。寶寶的面部表情變得更加豐富起來,通過揚眉、疑惑的樣子、小嘴翹起、瞪眼等表示疑問和不解,來尋求父母的解答。當寶寶拉著父母的手,讓父母跟著他走到某一物品前,指著那個物品仰頭望時,父母不要再認為,寶寶只是要你告訴他物品的名稱,而是希望你給他講解關於這個物品的知識。

搭積木的變化

寶寶很早就會搭積木了,但不同的月齡有不同的搭法。到了這個月齡,寶寶會按照他自己的理解,用積木搭出他所見過的實物。剛剛搭建好的積木,寶寶會毫不吝惜地立即把它毀掉。這就是寶寶的自信,寶寶相信自己能搭建比這更好的,所以媽媽不必擔心寶寶沒常性,或具有破壞性。寶寶沒有這樣的精神,就沒有創造力。

模仿就是學習

到了1歲7月齡,寶寶開始模仿媽媽的細微動作。寶寶不僅通過看、聽來模仿,還會經過思考,琢磨父母是怎麼做的。比如一個“雞吃米”的玩具,上緊發條後,雞頭就會一點一點地“吃米”。寶寶想讓小雞繼續吃米,就必須上緊發條,但上發條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寶寶開始模仿媽媽給小雞上發條,可是寶寶的手勁還不能上緊發條,寶寶因此會急得哭起來,或把小雞遞給媽媽,希望媽媽幫助他。這時,媽媽最好是把住寶寶的手,幫助寶寶用力上緊發條。寶寶看到在他的參與下,小雞又開始吃米了,會獲得勝利的喜悅。

形狀感知能力

寶寶或許在前幾個月就開始有了形狀感知能力。到了這個月齡,大多數寶寶形狀感知能力都有了明顯提高,能夠區分三種以上物體形狀了。寶寶能夠比較準確地把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通過不同形狀的缺口放到容器中,最容易完成的形狀依次是:圓形、方形、三角形,完成異形形狀的速度要相對慢些。

不斷嘗試新的方法

1歲7月齡的寶寶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方面喜歡重復舊的,一方面又不斷嘗試新的,這似乎是矛盾的,而實際上並不矛盾。寶寶喜歡重復舊的,並非是真正喜歡“老一套”,而是寶寶在學習方面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在短短的幾年裡完成如此龐大的學習任務。在複習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幫助寶寶開拓思維,嘗試新的方法。當寶寶要推一個較重的物體時,寶寶可能會推不動。這時,媽媽可把這個物體放到小車上,借助軲轆的作用,寶寶就會推動這個物體了。儘管寶寶還不明白其中的奧妙,但卻知道了這個方法。寶寶通過認識客觀現象和事實,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當寶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會把這個道理推而廣之,用在其他事情上,這就是寶寶的創造能力。


主動尋找喜歡的玩具

寶寶不但能夠自己玩上好大一陣子,還能自己尋找喜歡的玩具。放在玩具架上的、小盒子裡的、玩具筐裡的,放在房間各個角落裡的玩具和物品,只要是他喜歡的、能夠拿到的,他都會主動去拿,而無需父母幫忙。如果拿不到他想要的玩具或物品,寶寶會拉著父母的手走到那個玩具跟前,指著讓父母拿給他。

主動獲取資訊

寶寶通過各種方法從父母和看護人那裡獲取資訊,以滿足需求。寶寶的面部表情變得更加豐富起來,通過揚眉、疑惑的樣子、小嘴翹起、瞪眼等表示疑問和不解,來尋求父母的解答。當寶寶拉著父母的手,讓父母跟著他走到某一物品前,指著那個物品仰頭望時,父母不要再認為,寶寶只是要你告訴他物品的名稱,而是希望你給他講解關於這個物品的知識。

搭積木的變化

寶寶很早就會搭積木了,但不同的月齡有不同的搭法。到了這個月齡,寶寶會按照他自己的理解,用積木搭出他所見過的實物。剛剛搭建好的積木,寶寶會毫不吝惜地立即把它毀掉。這就是寶寶的自信,寶寶相信自己能搭建比這更好的,所以媽媽不必擔心寶寶沒常性,或具有破壞性。寶寶沒有這樣的精神,就沒有創造力。

模仿就是學習

到了1歲7月齡,寶寶開始模仿媽媽的細微動作。寶寶不僅通過看、聽來模仿,還會經過思考,琢磨父母是怎麼做的。比如一個“雞吃米”的玩具,上緊發條後,雞頭就會一點一點地“吃米”。寶寶想讓小雞繼續吃米,就必須上緊發條,但上發條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寶寶開始模仿媽媽給小雞上發條,可是寶寶的手勁還不能上緊發條,寶寶因此會急得哭起來,或把小雞遞給媽媽,希望媽媽幫助他。這時,媽媽最好是把住寶寶的手,幫助寶寶用力上緊發條。寶寶看到在他的參與下,小雞又開始吃米了,會獲得勝利的喜悅。

形狀感知能力

寶寶或許在前幾個月就開始有了形狀感知能力。到了這個月齡,大多數寶寶形狀感知能力都有了明顯提高,能夠區分三種以上物體形狀了。寶寶能夠比較準確地把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通過不同形狀的缺口放到容器中,最容易完成的形狀依次是:圓形、方形、三角形,完成異形形狀的速度要相對慢些。

不斷嘗試新的方法

1歲7月齡的寶寶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方面喜歡重復舊的,一方面又不斷嘗試新的,這似乎是矛盾的,而實際上並不矛盾。寶寶喜歡重復舊的,並非是真正喜歡“老一套”,而是寶寶在學習方面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在短短的幾年裡完成如此龐大的學習任務。在複習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幫助寶寶開拓思維,嘗試新的方法。當寶寶要推一個較重的物體時,寶寶可能會推不動。這時,媽媽可把這個物體放到小車上,借助軲轆的作用,寶寶就會推動這個物體了。儘管寶寶還不明白其中的奧妙,但卻知道了這個方法。寶寶通過認識客觀現象和事實,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當寶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會把這個道理推而廣之,用在其他事情上,這就是寶寶的創造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