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歲前後小兒依戀母親有何不同

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在軀體上與另一人親密聯繫的一種傾向。 依戀的對象主要是母親或其他親近的養育者, 主要表現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隨等。 依戀是逐漸發展的, 生後6-7個月時較明顯, 母親接近時就表現安靜、愉快、舒適。 不到1歲的小兒, 當看見母親要離開他時, 就會哭鬧, 一旦母親真的離開了, 小兒看不到母親也就不再會因想念母親而哭鬧, 因為這時期的小兒只有看見的才有印象。  

1歲以後的情況就不同了, 他將母親當作自身的一部分, 而且與母親有了更深的情感聯繫, 母親一離開,

Advertisiment
就會感覺到母親不存在了, 在行為上可以表現出有些異常。 如有的小兒顯得十分苦惱、啼哭不止;有的顯得特乖, 而實際上這是心理不恰似怕表現, 母親回來之後, 孩子的反應也可以不同, 母親要仔細觀察。 如果孩子以盈盈笑臉迎接母親, 與母親親熱一會後又可自己去玩, 說明孩子沒什麼問題, 心理上是有安全感的;如果一見到母親就嚎啕大哭, 說明孩子自母親離開後一直處於緊張的心理狀態, 見到母親才放鬆下來;有的孩子, 母親不在的時候表現很乖, 而見到母親後突然顯得任性, 這也是孩子的情緒從緊張中解脫的表現。 後兩種情況說明孩子對母親的不在有一種恐懼、不安全心理, 家長對此要予以關心、解釋,
Advertisiment
如去上班的母親對孩子說“寶寶睡好午覺、玩一會兒, 媽媽很快就會回來的”, 回來後還要對孩子說“現在媽媽回來了, 對不對?”隨著時間的延長及媽媽諾言的實現, 孩子不安的心理會逐漸改善。 如果母親在與不在孩子都無明顯的高興與不高興, 說明孩子對母親未形成真正的依戀, 母親應該注意培養與孩子的感情。  

親子間的依戀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繫, 可以加強養育者對孩子的照養, 對形成小兒最初信賴和不信賴的個性特點有重要的意義。 嬰兒所依戀的人出現會使他有安全感, 有了這種安全感, 嬰兒就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或恐懼, 從而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 並嘗試與陌生人接近, 這樣就可以使嬰兒擴大視野,

Advertisiment
其認知能力、智力都可得到快速發展。 否則, 長大後將不能很好地與他人交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