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歲,愛上“打砸搶”?

1歲多點的小人兒, 這一刻還是天使般的笑容, 下一刻卻突然大發脾氣。 你稍不留神, 他就打了小朋友;明明是搶了別人的玩具, 他還委屈地直哭……我的1歲小可愛, 你怎麼愛上了“打砸搶”?

愛打人

這是很多寶寶成長中都有過的經歷。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 比如:可能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而他的表達能力又有限, 所以, 是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或感情。 也可能是覺得有趣, 在模仿成人或其他寶寶的行為。 還可能是得到了成人無意識的鼓勵, 例如怕寶寶受欺負, 就教他挨打就還手, 給了寶寶錯誤的提示。

Advertisiment
有時是寶寶安全感不足, 在人多的場合怕受侵犯, 本能在防禦。 還有時, 孩子只是渴望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想引起對方關注, 甚至是喜歡對方, 但不知如何表達。

解決方案:雖然對某些寶寶來說這是正常的必經階段, 但是, 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對這種行為的引導。 如果我們處理不當, 如表情異樣、反復說“不許打人”、逗樂, 或反過來打他等, 都會強化他打人的行為。 這種行為持續兩個月之後, 就會成為習慣, 形成無目的打人。 我們需要幫助寶寶減少這種行為, 並且幫他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保持冷靜。 不要表現出過多的憤怒、吃驚或覺得有趣, 也不要嚴厲批評, 更不要打罵, 保持平靜、理性的態度。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過於情緒化, 那麼不僅對這種行為會強化, 而且更不利於幫寶寶恢復理智、穩定情緒。

·平靜地制止。 至少兩個月之內, 跟在他的左右, 只要他舉手打人, 就抓住他的手, 面色平靜地將他引導到其他事情中去。

·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寶寶打人行為被制約後大哭大鬧時, 你只需要平靜地坐在那裡看著他。 不要害怕寶寶哭, 哭得多厲害都不會有事。 等脾氣發完了, 將他抱在懷裡, 用他能聽懂的語言, 溫和地和他談論關於打人的問題, 指出對方的感受, 教給他可以具體怎樣用語言表達。 在下次外出或交往遊戲之前, 事先提醒他, 記得這樣去說。

·引導友愛的氛圍。 很多寶寶是因為在公共場所安全感不足。 家長在寶寶跟小朋友玩時,

Advertisiment
多多引導寶寶關注他人的友好和關愛, 這樣既讓寶寶可以更加積極地理解他人的行為, 也幫助寶寶心理上“防禦、戰鬥、逃跑”的那些神經變得更加放鬆一些。

·平時身體運動方面的引導。 有些寶寶打人, 是因為身體協調發展需要加強。 家長可帶孩子玩水、玩沙子、爬山, 減少彈跳類運動。 而有些寶寶打人, 是因為他們就是運動型寶寶, 他們喜歡肢體接觸、碰撞, 表現出來就是推、打。 家長可以一方面帶寶寶做消耗體力的運動, 同時也給寶寶機會玩一些需要專注的遊戲, 比如積木、拼圖、找不同等等。

愛發脾氣

這個階段是寶寶自我意識形成的時期, 寶寶開始希望獨立, 希望所有的事情自己來做, 所有的決定自己來下,

Advertisiment
如果無法實現, 就會產生挫敗感。 而這麼大的寶寶, 又很難用語言表達他們的不滿, 所以, 挫敗感給他們帶來的憤怒、恐懼和不滿足, 只能通過發脾氣、喊叫或其他過激行為來表達。

解決方案:你需要知道, 寶寶種種不合作行為, 是克服無法控制的挫敗感, 最終通向自我實現的過程。 所以, 最好不要因為他發脾氣而懲罰他, 他對自己強烈的情緒確實無能為力, 你能做的是為他提供一些幫助, 讓他的情緒儘快平息下來。

·做一個“發脾氣記錄”。 每次發脾氣都記錄下發生的時間和寶寶遇到的事情。 記錄一段時間, 就可能會發現一些規律, 然後我們可以想辦法, 改變環境, 説明寶寶保持良好的狀態, 避免出現這種“情緒高壓”的時刻。

Advertisiment
比如, 寶寶經常會在下午帶他去購物的時候發脾氣, 那麼試試把購物的時間提到上午。

·給寶寶一些緩衝。 當寶寶在戶外玩得正盡興時, 回家吃午飯的時間到了。 當寶寶還在津津有味地看圖畫書時, 睡覺時間到了……這些時候, 都是寶寶情緒衝動的高發期。 當然, 規律的作息對寶寶是有好處的, 但最好給寶寶留有緩衝的時間, 讓寶寶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 所以, 事先的商定、提前幾分鐘的提醒, 都會起到很好的緩衝作用。

·接受寶寶的眼淚。 當寶寶情緒低落或者歇斯底里時, 不要急於變著花樣想辦法讓他安靜下來。 先給他一點點時間, 你可以說一些理解他情緒的話, 替他說出他的感受, 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做, 只是靜靜地陪著他呆一會兒。

常常,當家長能準確說出寶寶此刻的感受時,寶寶感到自己得到理解,他的情緒就會更容易平復下來。比如,當兩歲寶寶說“不”時,家長可以說:“看來你真的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你的想法限媽媽不一樣,是不是?”通常,兩歲的寶寶說“不”,無非就是在表達他有自己的主見了,當我們這樣認同他的成長,他就沒有了一定要“對著幹”的動力。

·指出行為界限。我們接納情緒,這不意味著我們接受過分的發脾氣方式。家長必須給寶寶指出,不高興時,不可以這麼做,比如打人、損壞東西:可以這麼做,打靠墊、說出來等等。如果寶寶特別小,家長可以發明一些手勢、表情或一些特殊的說法,在寶寶行為越界時提醒他。寶寶需要從小知道,有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會幫他提高自控能力、培養情商。

愛搶東西

這麼大的寶寶,還不能完全弄清“所有權”概念,他們認為,只要拿到自己手裡就是自己的。寶寶好奇心旺盛,所以,只要對別人手裡的東西感到有趣,就會伸手去拿,這是這個階段寶寶常見的現象。

解決方案:人是群居動物,所以寶寶從小就應該在成人的幫助下,學習社交中的原則。

·給寶寶確立原則。我們可以給寶寶建構這樣一些原則:誰的東西歸誰所有,在拿別人東西的時候,必須經過別人的同意。公用的物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學會等待。這樣,寶寶會懂得什麼是別人,什麼是自己的,自己的權利是什麼,在發生衝突時也就有章可循了。

·幫助孩子遵循原則。按照以上的原則,當寶寶想要別人手裡的玩具時,你可以領著寶寶,或者鼓勵寶寶自己去詢問對方,可不可以借玩一會兒,對方同意才能拿。如果對方不同意,你可以對寶寶說:“那我們就先玩別的,過一會兒再試試。”如果寶寶去搶別人的東西,可以抓住他搶東西的那只手,告訴他不可以,我們還沒經過別人的同意。如果寶寶哭鬧,就蹲下來平靜地看著他,等他哭完了,將他抱在懷裡,與他共情,跟他說,“你很喜歡那個玩具是嗎?媽媽知道了。但那是別人的,寶寶不可以搶,我們可以先去玩這個……”這樣引導寶寶轉移注意力。

·平時在家裡逐漸培養物權意識。平時在家裡,可以告訴孩子,有些東西是大家共用的,有些是爸爸、媽媽的,有些是寶寶的,這樣逐漸隨著寶寶長大,他會更加清楚這一點的。

·利用這些小事,培養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力。當寶寶稍微再長大一些,家長可以利用這些小事,跟寶寶說,當別人不借給你東西時,你感到很沮喪是不是?有時我們不借給別人東西,他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啊。以後出去玩,你記得提醒媽媽,多帶一些玩具出去,這樣,如果有小朋友借,我們就有多餘的可以分享給他們了!

常常,當家長能準確說出寶寶此刻的感受時,寶寶感到自己得到理解,他的情緒就會更容易平復下來。比如,當兩歲寶寶說“不”時,家長可以說:“看來你真的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你的想法限媽媽不一樣,是不是?”通常,兩歲的寶寶說“不”,無非就是在表達他有自己的主見了,當我們這樣認同他的成長,他就沒有了一定要“對著幹”的動力。

·指出行為界限。我們接納情緒,這不意味著我們接受過分的發脾氣方式。家長必須給寶寶指出,不高興時,不可以這麼做,比如打人、損壞東西:可以這麼做,打靠墊、說出來等等。如果寶寶特別小,家長可以發明一些手勢、表情或一些特殊的說法,在寶寶行為越界時提醒他。寶寶需要從小知道,有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會幫他提高自控能力、培養情商。

愛搶東西

這麼大的寶寶,還不能完全弄清“所有權”概念,他們認為,只要拿到自己手裡就是自己的。寶寶好奇心旺盛,所以,只要對別人手裡的東西感到有趣,就會伸手去拿,這是這個階段寶寶常見的現象。

解決方案:人是群居動物,所以寶寶從小就應該在成人的幫助下,學習社交中的原則。

·給寶寶確立原則。我們可以給寶寶建構這樣一些原則:誰的東西歸誰所有,在拿別人東西的時候,必須經過別人的同意。公用的物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學會等待。這樣,寶寶會懂得什麼是別人,什麼是自己的,自己的權利是什麼,在發生衝突時也就有章可循了。

·幫助孩子遵循原則。按照以上的原則,當寶寶想要別人手裡的玩具時,你可以領著寶寶,或者鼓勵寶寶自己去詢問對方,可不可以借玩一會兒,對方同意才能拿。如果對方不同意,你可以對寶寶說:“那我們就先玩別的,過一會兒再試試。”如果寶寶去搶別人的東西,可以抓住他搶東西的那只手,告訴他不可以,我們還沒經過別人的同意。如果寶寶哭鬧,就蹲下來平靜地看著他,等他哭完了,將他抱在懷裡,與他共情,跟他說,“你很喜歡那個玩具是嗎?媽媽知道了。但那是別人的,寶寶不可以搶,我們可以先去玩這個……”這樣引導寶寶轉移注意力。

·平時在家裡逐漸培養物權意識。平時在家裡,可以告訴孩子,有些東西是大家共用的,有些是爸爸、媽媽的,有些是寶寶的,這樣逐漸隨著寶寶長大,他會更加清楚這一點的。

·利用這些小事,培養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力。當寶寶稍微再長大一些,家長可以利用這些小事,跟寶寶說,當別人不借給你東西時,你感到很沮喪是不是?有時我們不借給別人東西,他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啊。以後出去玩,你記得提醒媽媽,多帶一些玩具出去,這樣,如果有小朋友借,我們就有多餘的可以分享給他們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