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3英國孩子要靠幹家務賺零花錢

多數父母不像傳說中那樣在孩子18歲以後就撒手不管, 但仍鼓勵他們貸款讀大學。

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零花錢是哪裡來的嗎?可能大部分都是父母的“饋贈”吧。 然而, 在英國, 孩子們的零花錢卻來自勞動所得。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 一項調查顯示, 幾乎2/3的英國孩子要靠幹家務賺取零花錢。

孩子的手機費得自己“掙”

在英國父母的觀念裡, 讓孩子們感受金錢的來之不易, 遠比讓他們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的給予來得重要。

所以, 父母一般都會將家庭的經濟狀況告知孩子, 父母如何給孩子零花錢也會取決於家庭狀況,

Advertisiment
家境比較好的孩子, 零花錢會多些, 家境差的就會少些。 但不管是多是少, 孩子們的零花錢都應該通過勞動來換取。 因為父母擔心, 一旦金錢是不勞而獲的, 孩子們將不能理解金錢和勞動之間的關係, 不知珍惜所得, 進而逐漸變為紈絝子弟。

例如, 大部分英國孩子都會使用手機, 因此父母每個月就要為小孩支付10英鎊(約合人民幣140元)左右的手機費。 這筆錢雖說不算很多, 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須用勞動去換取這些有限的收入, 如收拾房間、修剪草坪、洗車和洗衣服等, 他們就必然要小心地計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貴所得, 從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 學會在付出與得到之間取得平衡。

家庭金錢交易只是教育手段

Advertisiment

儘管在一些人看來, 父母與孩子進行金錢交易會有損家庭關係, 但實際上, 讓孩子通過做事來換取零花錢只是教育方式而已, 家庭關係並非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一個失業工人的家庭, 他的4個孩子都還不到12歲, 然而他們卻都很清楚父親是什麼時候失業, 什麼時候找到工作的。 他們在父親失業時為家庭付出的勞動都是免費的, 完全是為了幫助父母。 而當父親重新開始工作的時候, 就得為孩子的勞動付費了。 這時, 孩子們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用勞動去換他們的零花錢, 分享父親獲得工作和金錢的快樂。

父母鼓勵孩子向政府貸款

由於英國孩子從小就在學習如何賺錢和如何花錢, 所以等到成年, 父母就會讓他們掌管起自己的帳戶。

Advertisiment

按照《家族》雜誌的統計, 雖然大部分的英國父母不像傳說中那樣在孩子18歲以後就撒手不管, 讓孩子“自生自滅”, 但仍有不少父母鼓勵孩子通過向政府貸款來支付自己大學期間的生活費。

有些孩子每年要向政府借3000—4000英鎊(約合人民幣4.2—5.6萬元)來負擔日常的開支, 那麼3年大學教育下來, 畢業生負債1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4萬元)就成了很常見的事情。 而所有這些貸款都要靠孩子工作後自己償還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