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廳長(作者的寶寶)的玩具依玩耍方式和敘述的便利劃作幾大類:建構類、角色扮演類、藝術類、感統類、體驗類和其它。
她認為玩具是具有某種意義上的“生命”, 正如國外著名教育體系——華德福所提倡的:停止遊戲時, 玩具是在“休息”;玩具被放回原處, 稱“回家”。 處處透著尊重與想像力。
建構類
嬰兒期的孩子開始玩積木。 最初僅限於抓咬, 一歲多有了排列和堆疊的意識, 喜歡擺長長的“火車”, 可以用五、六塊積木搭一座“高樓”。 長大一點, 手眼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已發展得很成熟, 專注力也有明顯提升, 真正有意識的“建構”出現了。
Advertisiment
(1)簡單:孩子的建構意識尚處於萌芽階段, 注意力仍有限, 太複雜的遊戲會令他們很快知難而退;
(2)開放:這時的“創作”是隨興的, 事先不會計畫, 有明確目的和固定玩法的設計, 遠不如能夠天馬行空地感受建構樂趣的玩具更適合低齡孩子;
(3)豐富:這一階段對建構類遊戲的需要以參與和體驗為主, 多提供幾種嘗試, 有助於培養與保持興趣;但需要注意, 豐富的不是數量, 而是品類。 合理組合的前提下, 每類有一樣即可。
1入門級樂高
▲初次接觸樂高的小寶寶, 有一套基礎款足夠
▲我和孩子合作的樂高“作品”
樂高在我看來真是最好的建構類玩具,
Advertisiment
▲從小玩到大的經典積木
廳長一歲半以前共有兩套積木, 一是B.Toys的數字軟積木, 可供處於口腔和手部敏感期的小小嬰抓咬揉捏, 可作洗澡玩具, 再有便是這套經典款的彩色幾何積木, 好像我童年時便有, 也是她從小把玩到大的。 我們創造出新的玩法, 依據形狀和顏色來分類:搭一座藍色的房子(不同形狀、相同顏色), 或一列彩虹色車廂的火車(不同顏色、相同形狀)。
Advertisiment
3彩虹積木
▲很特別的彩虹積木
也是廳長愛不釋手的一款積木, 我從香港銅鑼灣一家專營華德福玩具及用品的小店淘得。 色彩光鮮(真是紅橙黃綠青藍紫), 她一眼便愛上。 造型簡單, 搭法卻非常多端——這一點很“華德福”;她當然是第一時間將彩虹砌得老高(它有一個好處, 無論怎樣亂堆都很不容易塌掉)。 每一階段能夠發掘不同玩法, 擁有多種樂趣, 有想像力的玩具真是迷人, 就這樣陪她長大吧。
4原木大塊積木+長條積木
▲大塊木頭積木
▲原木長條積木
胖乎乎的大塊頭玩了有一陣子了, 幾乎完全照木頭的原狀打磨,
Advertisiment
我們很少單獨用它們, 儘管搭起來極穩固, 又具備建築上的美感—多是配合各種玩偶和道具, 搭場景, 玩角色扮演。 “林中小木屋”是我們常玩的, 也“砌灶”、“拾柴”、“生火炊煮”。 這樣有態度、有內涵的玩具, 是可以長相守的。
5基礎裝磁力片
▲由平面到立體的神奇磁力片
最基礎的搭配, 統共不過三十片, 形狀只正方形和三角形。 她全神貫注將它們連起來再片片拆開, 著迷於力量的博弈(非常鍛煉手部力量)。 有時使錯了勁, 憋紅小臉仍做不到, 急得跳腳;有時它們不由分說劈劈啪啪抱作一團, 她覺得好神奇, “哦哦”讚歎。
Advertisiment
它還有一個好處, 不占空間, 裝起來只一小包, 出門帶上, 交通工具上可以自娛很久, 作旅行玩具再理想不過了。
6磁性砌圖
▲怎麼砌都是美的砌圖
砌圖是介於拼圖和積木之間的一種建構類玩具, 既不像拼圖, 需要依照一定模子—嚴格來講它算不得“建構”, 更像是鍛煉手眼協調能力的遊戲—也不比積木, 是在三維空間裡進行搭建;五顏六色、形狀經過精細切割的小木片, 在平面上隨意組合—小寶寶喜愛平面更勝立體—拼出美麗的幾何圖案, 羅馬風格的建築, 各種生動的造型和場景。
木片很小, 對精細動作是極好鍛煉;只是需要提防吞食風險,最好在有成人陪伴時玩。她主動要求玩“顏色分類”,但只愛紅綠兩色。輕巧的金屬薄盒包裝,打開便可以玩,帶出門也方便。
角色扮演類
當孩子開始在玩耍中加入更多目的性思考,學習用邏輯關係去組織不同活動,真正意義上的角色扮演遊戲便開始了。接下來的幾年內,孩子都會熱衷於此,並不斷在“演出”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創造,這對他們認識現實世界和人際關係、發展想像力與社交技能不無裨益。
小人兒“過家家”的願望其實不需特別關顧,她自會發現和利用身邊一切素材,隨時隨地創造機會發起遊戲。我為她準備的角色扮演類玩具不多,不少是利用家中的現成材料加以改造、組合;對於孩子的玩耍需求,成人的支持比玩具的多寡來得重要。
1遊戲廚房▲廳長的私家“廚房”
我尋了很久,看遍市面上的遊戲廚房(play kitchen),認為宜家這款明星小廚房最適合。“五臟”俱全,樣子也清爽,不似許多同類產品,過分花哨入不了眼。功能更多更全的,沒它好看;比它貌美的,趣味和實用上又遜色。恰逢會員折扣,我只花不到平時一半的價格把它搬回家,再擺上一套小桌椅,廳長的私家廚房便開張咯。
▲“鍋碗瓢盆”交響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食材”要有,餐廚器物也要有。宜家搭配的廚房玩具便很好,炊具與食器的質地、外觀模擬度極高,基本就是小幾號的實物——比起過度設計的玩具,孩子真正的樂趣來自操作真實的日常物件。
碗碟杯盤是玻璃而非通常的塑膠或木頭材質,我並不擔心她打碎,一個的孩子需要用手而非大腦去認識事物(包括危險事物)和探索世界,並且當她行動時,往往是帶著覺察,謹慎試探自身行為的邊界;過度保護只能令她一時遠離危險,卻永遠無法幫助她發展出識別和處理麻煩的能力。
▲“切菜”是她最愛的部分
“果蔬”是毛氈製成,樣子很可愛。我另挑一些可以玩“切菜”遊戲的給她,這是她最愛的部分。“切菜”真是一舉多得的玩法:可認知蔬果;“切開”的動作,鍛煉手眼協調、操作物件(“刀”)的能力;“粘回去”的過程,包括顏色和形狀的配對。我偶爾也會給她一些真實的水果(如香蕉)讓她去切,她不知多樂。
2開放式情景遊戲
▲用來玩情景遊戲的各種玩具和道具
▲“叢林探險”
▲兒歌《Old McDonald Had a Farm》(左)
“娃娃的一天”(右)
玩具造型很簡單,沒有過於繁複和精緻的細節。相比“完美”得不留多少想像空間的洋娃娃和芭比、整套結構複雜的娃娃屋,它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玩起來能夠隨心所欲,不必拘泥於玩偶的角色或道具的用途,配合積木,我們模擬出各種有趣又鮮活的情景,發明多樣玩法,每次都可加入新的想像。
3大家來化妝
▲利用家中的現成材料作化妝服
我挑幾件她嬰兒期的舊衣,小外套、連衣裙、帽子、圍兜、再搭幾條發帶,放入籃子,供小小造型師自行搭配使用。
除此,家裡的大人也是理想的“模特”,像是給爸爸紮根小辮,給媽媽畫個鬍子什麼的,稀鬆平常。
4家務做起來
▲給她一些工具,讓她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
廳長對家務的熱愛由來已久。“打掃”、“擦洗”、“澆花”,我見她日日“勞作”不辭辛苦,乾脆給她一些小工具:兒童尺寸的掃帚、塑膠小桶和小抹布,置在她伸手可及的角落;小噴水壺,指定一盆綠植,由她專門照顧。
我讓她參與每週一次的大掃除,和大人一起勞動;偶爾也讓她試著洗碗——她更多是好玩,還得重洗。
有機會參與到家務中來,感到自己是家庭生活的一分子,讓小小的她有一種自主感。對於孩子來說,最快樂的遊戲,是能夠讓他們像對待“工作”一般嚴肅勤勉的。小不點兒認真起來,真是萌態百出呢。
藝術類孩子需要藝術,也是天生的藝術家。這與天分或技巧無關,而是由源自生命深處的發展需求決定。從事各種創造性的藝術活動,音樂、繪畫、手工,是他們探索世界、認識自我,學習表達感情、建立與他人聯繫的最佳方式。
孩子能夠嘗試的藝術類遊戲,儘管仍很基礎,卻已相當豐富;不大可能有什麼像樣的“作品”出現,提供的素材和遊戲內容不宜太具體(有時原始的可能是更好的),不拘泥於形式,令小藝術家最大程度地感受藝術的美好,體驗自由創造的快樂——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成人能做的,唯不破壞而已。
1音樂啟蒙:帶來撫慰、快樂和安全感的聲音
▲可以“演奏”的玩具
孩子對音樂(及其它藝術形式)有獨特的感知方式,他們對聲音和節奏敏感,喜愛自然、富於感情和節律的聲音。給孩子的樂器雖是玩具,音質上卻有要求。即便做不到高模擬,至少要是悅耳的。
孩子接觸到的音樂,理想程度排序如下:親人帶著感情為其唱誦的節奏感鮮明的歌謠→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聲音→真實樂器演奏的旋律→高模擬“樂器”(音樂玩具)發出的聲響→使用好的播放工具播放的好音樂→其它音樂。
2小小的塗鴉有大大的奧妙
▲廳長的“神奇”塗鴉
孩子的畫裡,藏著生命的奧秘。給一歲的小傢伙一支畫筆,她便開始畫,不消囑咐,好像她天生便知要做什麼;那畫連”塗鴉“也稱不上,不過些憑空生出、戛然而止的神秘符號,代表某種天地初開的混沌狀態。
過些日子,畫的內容豐富起來,符號成了線條,有些閉合或半閉合成圈,更多是無始無終;這樣的畫,毫無理性可言,保持著和畫主人一致的原始與本真,不為解釋或表達什麼,只是作為世界的一部分存在。她對世界的理解又進了一大步。
▲塗鴉和手工工具的移動收納
▲“一桌多用”:既是繪畫桌、手工桌,也是小“餐桌”
▲趴著、躺著也能畫,打著滾也能畫
至今,大面積的塗鴉場所仍是她最愛,興之所至果斷落墨、恣意揮灑全無阻滯的快樂,是規規矩矩的一方畫紙盛不下的。
當她興致更高,並開始“研究”自己的畫。我引入更多類型的畫筆,教她嘗試不同塗鴉方式,或在不同質地的介面上畫;帶她認識顏色,她很快記住許多,甚至會自己挑選;創造更多玩耍機會,幫她發現、觀察、欣賞、體驗這裡頭的大世界。工具多了一些,需要考慮收納。用的是不占空間的移動小推車(手工物件也一併收納),想在哪兒畫,推去便是。
▲一些塗鴉工具
幾種用過的繪畫工具:
(1)磁性畫板:優點是易擦拭,可反復使用;專用畫筆,不會弄得到處都是;書寫也流暢,不費氣力,還有幾個可愛的動物圖章可用來造型。缺點是板子太小,早期還有些新鮮勁,長大些畫兩筆便意興闌珊;
(2)粗頭水彩筆:也是早期用過的筆,很胖大一支,笨拙小手極好抓握,出來的線條粗粗萌萌,不是很鮮豔的色,好像稀釋過,有些淡水彩的味道。不便之處是畫一陣子需向下壓壓筆頭才會再出色,小小孩不太好駕馭。
(3)粗蠟筆:廳長的第一盒畫筆,從小用到大。蠟筆是不老的經典,蠟筆畫是屬於孩子的畫,色彩豐富濃麗,既有孩童的拙朴天真,又有時光中沉澱下來的厚實。
(4)彩鉛:可愛又安全、耐用的筆,和蠟筆一樣矮矮胖胖,棱角打磨得圓潤光滑,手感極佳;木質筆桿非常結實,適合廳長這樣大力水手型的寶寶。
▲很美麗的手指畫顏料
▲手指畫大師的“洪荒之作”
手指畫是在廳長對顏色感興趣並且能夠準確識別後引入的。她瘋狂愛上,再不願正眼瞧別的畫筆一眼。顏料質地很濃郁,一次取指甲蓋大小的量,加一點水稀釋,一大瓶可以用很久。也不必特意買調色盤,閒置的輔食分裝盒便合適。畫衣就用吃飯穿的帶袖罩衣代替。
手指畫顧名思義,允許手指與色彩親密接觸,不需通過畫筆,仿佛是心靈與紙面的直接對話。這是最自由大膽的藝術表達,也是最能釋放孩童天性的玩耍方式。
3手工DIY,溫和有力的的藝術
▲五彩的“泥巴”
手工這一傳統的藝術創作方式,自有溫和安靜的力量,適合在“一張一弛、一呼一吸”的玩耍節奏中,充當“呼出”的環節。玩得太瘋太累時—對孩子來說,玩耍是如工作般耗費心力的—坐下來做一會兒手工,既鍛煉專注力,也是積極的休息與調整。
▲我的“榴黃柳綠”雙色小水餃
▲廳長的山寨版“彩色餃子”
盒子裡漂亮的彩色泥巴,一下便抓住廳長眼球。除了亂捏一氣,還能怎麼玩?記下幾種大受歡迎的玩法。
遊戲一:彩色餃子。廳長喜歡我給她包的彩色小水餃,我和麵擀皮,她也要搭把手。我靈機一動:複雜精細的不會,捏個“餃子”總容易吧?於是投其所好,慫恿她“下廚”。她果然大悅,忙不迭為大家“包餃子”。
▲手工“餅乾”出爐咯!
▲“水果”下午茶
遊戲二:下午茶點。橡皮泥真是廚房遊戲的好搭檔。五顏六色的泥巴,好“變”成各種美貌“可口”的食物。不如為自己準備一份下午茶。烘焙用的小型模具,操作容易,可輕鬆將泥團切割成可愛的“餅乾”,“烤箱”也派上用場了;造型簡單的水果也是她力所能及的。
▲自製蒙氏教具:顏色配對
▲“好醜的毛毛蟲”
遊戲三:顏色配對。顏色配對是經典的蒙特梭利感官訓練遊戲:將同一顏色的泥球放入對應的碗中。撿球、放球的動作,鍛煉手部精細運動和手眼協調能力;顏色識別與分類,涉及視覺開發和簡單的邏輯推理。遊戲結束後,就地取材黏一隻“毛毛蟲”。增加難度的做法包括使用鑷子夾球,或者上哪裡湊齊十八隻碗。
▲可任意剪裁的手工紙
▲孩子的簡單手工
紙張也是隨手可得的理想手工材料。一卷彩色A4手工紙,依顏色分作幾遝,方便取用。孩子的精細動作發育和理解力尚不足以完成太複雜的紙類手工,簡單玩法便能吸引她。譬如:
(1)折紙。將手工紙裁剪成正方形小張,供她隨意折疊,也可在示範和指導下練習一些基本動作,如對折、反向折、沿邊角折,借此感受幾何形狀的變化,加強圖形認知。
(2)剪紙。裁剪一些長紙條,準備一隻迷你小信封和一把安全剪刀(在成人監護下使用)。她需要嘗試將紙條剪成小段(比直接給一張A4紙讓她剪更易操作),再裝入信封。大膽給孩子使用剪刀,會發現她並不會隨隨便便弄傷自己,而是帶著覺察、小心摸索,全神貫注對待“工作”。
(3)粘紙。創作一幅剪紙畫:裁剪出各種圖案,請她用膠棒將圖案粘到白紙上。教她嚴格遵守塗抹膠水、檢查正反面、粘貼、壓實的程式,這種儀式感令小人著迷,好像接受了一項神聖而了不起的任務。
感統類感統,是“感覺統合”的簡稱,指人體利用自身感官(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從環境中獲取資訊輸入大腦,後者再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言之即身體與大腦互相協調的學習過程。
我為廳長挑選這類玩具時,並無目的,只憑有趣,至於“訓練”效果,只當意外收穫了。
1彩虹塔,感知三維空間的魅力
▲百變彩虹塔
彩虹塔是彩虹積木的姊妹版,由一組大小依次遞減的不規則多邊體木塊組成。
看似簡單的遊戲,內涵頗豐富:除促進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發展,還可加強對顏色、形狀、數字等抽象概念,以及一系列對立的邏輯概念,包括體積(大與小)、重量(重與輕)、順序(上與下)、等級(遞進與遞減)等的感性認識;通過目測和比較三維空間的細微差異變化,鍛煉觀察力和判斷力。
2幾何嵌板:建立對形狀的觸覺記憶
▲摸起來很美的木質幾何嵌板
在幼兒的各種感覺記憶中,肌肉觸覺最為敏感,最能有效説明孩子認識各種事物。玩法是將木塊完整嵌入木板上對應的洞中。
幾何嵌板具有蒙氏理論主張的“自主教育”功能,即玩具本身能夠讓孩子自己發現並糾正錯誤(如正方形木塊無法與長方形的洞吻合),而不必依靠成人說教或提示。通過重複努力克服困難,獲得相應能力,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
3創意拼圖:認識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大塊彩虹兔拼圖
▲小熊換裝拼圖
拼圖涉及不規則形狀的識別,以及對整體與局部關係的認知,對觀察力和記憶力要求更高,越味性也更勝一籌,可作為幾何嵌板的“進階版”。一套(上圖)是大塊彩虹兔拼圖,共六塊(給低齡孩子的拼圖塊數不宜太多,大名鼎鼎的UncleWood適合再大些的孩子),組成大小兩隻兔子;
另一套(下圖)是“小熊換裝”拼圖,給小熊一家分別搭配服裝(分上下裝,可借此理解上下概念),還可換上不同表情的臉。她正是對裝扮遊戲感興趣的時候,對這套拼圖愛不釋手,邊玩邊認識不同類型的服飾,順便溫習相關詞彙。熟悉後可將三隻熊的服裝混合,請她從中挑出各自契合的圖形板塊。為達到目的,她可能需要反復調整幾次板塊的位置——這兩套拼圖也是能夠自動提示錯誤的。
4美妙串珠:DIY我的第一條項鍊
▲做些“針線活”貼補家用咯
串珠遊戲對手部肌肉控制、手眼協調及配合使用雙手的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更多耐心。“珠子”中包括印有可愛圖案、色彩豐富的幾何積木塊,可請她遵照一定規則(如按相同顏色、形狀或混搭、穿插)進行搭配,創造出造型和風格各異的作品,既培養審美情趣,也加強對顏色、形狀和順序的感官認知。除了做手工,用來玩配對和搭建遊戲也很好。
體驗類“體驗類”玩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真實的、自然場景下的經驗和感官,可作為無法直接接觸某類事物時的替代,供孩子經常性地、重複體驗相似樂趣。
1大型軌道玩具:火車快跑!
▲轟隆隆,小火車開動咯!
火車軌道玩具大概是唯一可媲美樂高的好玩之物:融合建構與角色扮演,玩法豐富;通過模擬真實的火車運行場景,小車迷可過一把當火車司機的癮,體驗一回大型交通工具的魅力。造型各異的木質軌道片,經自由拼裝,搭建出變化無窮的軌道系統,培養想像力和動手能力;控制列車在軌道間前行後退、穿隧道、上下坡的過程,鍛煉平衡感和操控能力,説明孩子感知物體在三維空間的運動方式。
2戲水玩具:洗手池裡的“水上樂園”
▲洗手池裡的“水上樂園”
沒有哪只小傢伙能夠抵抗沙子和水的魅力。在家中備些簡易的沙水玩具,既是炎炎夏日的最佳玩伴,又可“拯救”獨力帶孩子的全職媽媽——總能換來至少半小時的清淨。
Plantoys這套木質戲水玩具是廳長的心頭好。Plantoys使用的材料是天然橡木,不必擔心開裂和褪色的問題,包括憨態可掬的海龜、海星、魚,漁網和兩隻流速不同的水碗;再加一塊海綿,讓她體驗綿塊吸水、釋水後的重量變化。
除作洗澡玩具,還有許多有趣玩法:
玩法一:激流勇進。將一隻塑膠箱子置於洗手池內(下水管道保持通暢),水龍頭下方,打開龍頭,一會兒功夫便形成兩重“瀑布”和潺潺“溪流”。
玩法二:“海”邊嬉戲。將下水口封閉,放上一池水,讓動物們在“海”裡自由自在游泳,玩“撈魚”和舀水;利用箱蓋在池中造一塊“陸地”,海龜可以爬上“岸”曬太陽。
玩法三:魔法“海洋”。放入少許肥皂水,攪上一攪,陽光一照,海面上便升起許多五彩斑斕的泡泡;擱些冰塊進去,讓她觀察“冰山”消融、物質由固態向液態轉化的過程。
3模擬玩具沙:一捧沙子,一方樂土
▲沙子的神奇,在於它介於生命與物質之間
玩具沙也可用大米和決明子代替,但對於低齡孩子有誤入口鼻耳的風險。多方嘗試後選用這款模擬“動力沙”,它介於沙子和粘土之間,手感像濕沙,內裡卻完全乾燥;沙質細膩乾淨,不粘手,也很好塑型。沙是無味無毒的,且可重複使用。幾個常玩的遊戲:
玩法一:沙灘閒情。夏日海邊,小貓小狗追逐嬉鬧;沙灘上有一排矮房,人們從房子裡出來,在“椰子樹”(松果)的樹蔭下野餐乘涼。
玩法二:沙子變身。沒有現成模具,利用手邊一切可用之物,積木、瓶瓶罐罐、烘焙工具,也能變出城堡、汽車、水果、蛋糕和美麗的幾何圖案。
玩法三:沙漠尋寶。廳長懂得客體永恆的道理後,尤其熱衷於將各種東西埋進沙裡變沒的把戲(最初這樣逗她還會崩潰大哭):漂亮的石頭、彩色迴紋針、樂高小人(有點驚悚)還有我和她的手。
4遊戲帳篷和隧道:秘密與冒險
▲秘密王國與冒險之旅
孩子鬧獨立,開始希望在家中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領地”。它可以是一隻廢棄的大紙箱,沙發和毛毯搭建的城堡,或者臨時用桌椅圍出的小塊區域。她會愉快地跑進跑出,興沖沖地宣示“主權”,反復探究“裡面”和“外面”的關係;或者獨自安靜地在“領地”裡待上一會兒,看書、玩耍。不妨劃出一處固定地點,作為孩子的“秘密王國”,一頂合適的遊戲帳篷會是不錯的選擇。
帳篷太好用。可以是“毛絨玩具家”,早上請毛茸茸的朋友出來玩,晚上再送它們“回家”。搬到繪本架旁,便成了讀書角。是“藏貓貓”的絕佳場所,玩過家家也離不開它:視情景需要,可作“娃娃家”、“車庫”或“商店”。
我相信孩子如何定義、使用和對待玩具,決定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孩子是否能夠做玩具的主人,遊戲展開的方式——孩子是遊戲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還是只能任其遵照設計者的意圖按部就班地進行,以及她能夠從中學習到什麼。
作為孩子進入世界的把關人,需要思考的,不是“什麼對於孩子來說是最好的”,而是“我希望她如何作出判斷”。育兒是一道開放式考題,我們無法將自己不知道答案的東西教給孩子,要緊的是拒絕一切似是而非。與其從權威或慣例中尋找確信,常省己身方為正途。
正如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斯坦納所說:“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全情投入,忘我玩耍,那麼,當他/她長大後也有能力以同樣的專注來面對所有挑戰。”
作者:陌上依依,傳媒碩士,互聯網從業者,天蠍座,家有兩歲獅子座女寶寶一枚
對精細動作是極好鍛煉;只是需要提防吞食風險,最好在有成人陪伴時玩。她主動要求玩“顏色分類”,但只愛紅綠兩色。輕巧的金屬薄盒包裝,打開便可以玩,帶出門也方便。 角色扮演類
當孩子開始在玩耍中加入更多目的性思考,學習用邏輯關係去組織不同活動,真正意義上的角色扮演遊戲便開始了。接下來的幾年內,孩子都會熱衷於此,並不斷在“演出”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創造,這對他們認識現實世界和人際關係、發展想像力與社交技能不無裨益。
小人兒“過家家”的願望其實不需特別關顧,她自會發現和利用身邊一切素材,隨時隨地創造機會發起遊戲。我為她準備的角色扮演類玩具不多,不少是利用家中的現成材料加以改造、組合;對於孩子的玩耍需求,成人的支持比玩具的多寡來得重要。
1遊戲廚房▲廳長的私家“廚房”
我尋了很久,看遍市面上的遊戲廚房(play kitchen),認為宜家這款明星小廚房最適合。“五臟”俱全,樣子也清爽,不似許多同類產品,過分花哨入不了眼。功能更多更全的,沒它好看;比它貌美的,趣味和實用上又遜色。恰逢會員折扣,我只花不到平時一半的價格把它搬回家,再擺上一套小桌椅,廳長的私家廚房便開張咯。
▲“鍋碗瓢盆”交響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食材”要有,餐廚器物也要有。宜家搭配的廚房玩具便很好,炊具與食器的質地、外觀模擬度極高,基本就是小幾號的實物——比起過度設計的玩具,孩子真正的樂趣來自操作真實的日常物件。
碗碟杯盤是玻璃而非通常的塑膠或木頭材質,我並不擔心她打碎,一個的孩子需要用手而非大腦去認識事物(包括危險事物)和探索世界,並且當她行動時,往往是帶著覺察,謹慎試探自身行為的邊界;過度保護只能令她一時遠離危險,卻永遠無法幫助她發展出識別和處理麻煩的能力。
▲“切菜”是她最愛的部分
“果蔬”是毛氈製成,樣子很可愛。我另挑一些可以玩“切菜”遊戲的給她,這是她最愛的部分。“切菜”真是一舉多得的玩法:可認知蔬果;“切開”的動作,鍛煉手眼協調、操作物件(“刀”)的能力;“粘回去”的過程,包括顏色和形狀的配對。我偶爾也會給她一些真實的水果(如香蕉)讓她去切,她不知多樂。
2開放式情景遊戲
▲用來玩情景遊戲的各種玩具和道具
▲“叢林探險”
▲兒歌《Old McDonald Had a Farm》(左)
“娃娃的一天”(右)
玩具造型很簡單,沒有過於繁複和精緻的細節。相比“完美”得不留多少想像空間的洋娃娃和芭比、整套結構複雜的娃娃屋,它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玩起來能夠隨心所欲,不必拘泥於玩偶的角色或道具的用途,配合積木,我們模擬出各種有趣又鮮活的情景,發明多樣玩法,每次都可加入新的想像。
3大家來化妝
▲利用家中的現成材料作化妝服
我挑幾件她嬰兒期的舊衣,小外套、連衣裙、帽子、圍兜、再搭幾條發帶,放入籃子,供小小造型師自行搭配使用。
除此,家裡的大人也是理想的“模特”,像是給爸爸紮根小辮,給媽媽畫個鬍子什麼的,稀鬆平常。
4家務做起來
▲給她一些工具,讓她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
廳長對家務的熱愛由來已久。“打掃”、“擦洗”、“澆花”,我見她日日“勞作”不辭辛苦,乾脆給她一些小工具:兒童尺寸的掃帚、塑膠小桶和小抹布,置在她伸手可及的角落;小噴水壺,指定一盆綠植,由她專門照顧。
我讓她參與每週一次的大掃除,和大人一起勞動;偶爾也讓她試著洗碗——她更多是好玩,還得重洗。
有機會參與到家務中來,感到自己是家庭生活的一分子,讓小小的她有一種自主感。對於孩子來說,最快樂的遊戲,是能夠讓他們像對待“工作”一般嚴肅勤勉的。小不點兒認真起來,真是萌態百出呢。
藝術類孩子需要藝術,也是天生的藝術家。這與天分或技巧無關,而是由源自生命深處的發展需求決定。從事各種創造性的藝術活動,音樂、繪畫、手工,是他們探索世界、認識自我,學習表達感情、建立與他人聯繫的最佳方式。
孩子能夠嘗試的藝術類遊戲,儘管仍很基礎,卻已相當豐富;不大可能有什麼像樣的“作品”出現,提供的素材和遊戲內容不宜太具體(有時原始的可能是更好的),不拘泥於形式,令小藝術家最大程度地感受藝術的美好,體驗自由創造的快樂——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成人能做的,唯不破壞而已。
1音樂啟蒙:帶來撫慰、快樂和安全感的聲音
▲可以“演奏”的玩具
孩子對音樂(及其它藝術形式)有獨特的感知方式,他們對聲音和節奏敏感,喜愛自然、富於感情和節律的聲音。給孩子的樂器雖是玩具,音質上卻有要求。即便做不到高模擬,至少要是悅耳的。
孩子接觸到的音樂,理想程度排序如下:親人帶著感情為其唱誦的節奏感鮮明的歌謠→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聲音→真實樂器演奏的旋律→高模擬“樂器”(音樂玩具)發出的聲響→使用好的播放工具播放的好音樂→其它音樂。
2小小的塗鴉有大大的奧妙
▲廳長的“神奇”塗鴉
孩子的畫裡,藏著生命的奧秘。給一歲的小傢伙一支畫筆,她便開始畫,不消囑咐,好像她天生便知要做什麼;那畫連”塗鴉“也稱不上,不過些憑空生出、戛然而止的神秘符號,代表某種天地初開的混沌狀態。
過些日子,畫的內容豐富起來,符號成了線條,有些閉合或半閉合成圈,更多是無始無終;這樣的畫,毫無理性可言,保持著和畫主人一致的原始與本真,不為解釋或表達什麼,只是作為世界的一部分存在。她對世界的理解又進了一大步。
▲塗鴉和手工工具的移動收納
▲“一桌多用”:既是繪畫桌、手工桌,也是小“餐桌”
▲趴著、躺著也能畫,打著滾也能畫
至今,大面積的塗鴉場所仍是她最愛,興之所至果斷落墨、恣意揮灑全無阻滯的快樂,是規規矩矩的一方畫紙盛不下的。
當她興致更高,並開始“研究”自己的畫。我引入更多類型的畫筆,教她嘗試不同塗鴉方式,或在不同質地的介面上畫;帶她認識顏色,她很快記住許多,甚至會自己挑選;創造更多玩耍機會,幫她發現、觀察、欣賞、體驗這裡頭的大世界。工具多了一些,需要考慮收納。用的是不占空間的移動小推車(手工物件也一併收納),想在哪兒畫,推去便是。
▲一些塗鴉工具
幾種用過的繪畫工具:
(1)磁性畫板:優點是易擦拭,可反復使用;專用畫筆,不會弄得到處都是;書寫也流暢,不費氣力,還有幾個可愛的動物圖章可用來造型。缺點是板子太小,早期還有些新鮮勁,長大些畫兩筆便意興闌珊;
(2)粗頭水彩筆:也是早期用過的筆,很胖大一支,笨拙小手極好抓握,出來的線條粗粗萌萌,不是很鮮豔的色,好像稀釋過,有些淡水彩的味道。不便之處是畫一陣子需向下壓壓筆頭才會再出色,小小孩不太好駕馭。
(3)粗蠟筆:廳長的第一盒畫筆,從小用到大。蠟筆是不老的經典,蠟筆畫是屬於孩子的畫,色彩豐富濃麗,既有孩童的拙朴天真,又有時光中沉澱下來的厚實。
(4)彩鉛:可愛又安全、耐用的筆,和蠟筆一樣矮矮胖胖,棱角打磨得圓潤光滑,手感極佳;木質筆桿非常結實,適合廳長這樣大力水手型的寶寶。
▲很美麗的手指畫顏料
▲手指畫大師的“洪荒之作”
手指畫是在廳長對顏色感興趣並且能夠準確識別後引入的。她瘋狂愛上,再不願正眼瞧別的畫筆一眼。顏料質地很濃郁,一次取指甲蓋大小的量,加一點水稀釋,一大瓶可以用很久。也不必特意買調色盤,閒置的輔食分裝盒便合適。畫衣就用吃飯穿的帶袖罩衣代替。
手指畫顧名思義,允許手指與色彩親密接觸,不需通過畫筆,仿佛是心靈與紙面的直接對話。這是最自由大膽的藝術表達,也是最能釋放孩童天性的玩耍方式。
3手工DIY,溫和有力的的藝術
▲五彩的“泥巴”
手工這一傳統的藝術創作方式,自有溫和安靜的力量,適合在“一張一弛、一呼一吸”的玩耍節奏中,充當“呼出”的環節。玩得太瘋太累時—對孩子來說,玩耍是如工作般耗費心力的—坐下來做一會兒手工,既鍛煉專注力,也是積極的休息與調整。
▲我的“榴黃柳綠”雙色小水餃
▲廳長的山寨版“彩色餃子”
盒子裡漂亮的彩色泥巴,一下便抓住廳長眼球。除了亂捏一氣,還能怎麼玩?記下幾種大受歡迎的玩法。
遊戲一:彩色餃子。廳長喜歡我給她包的彩色小水餃,我和麵擀皮,她也要搭把手。我靈機一動:複雜精細的不會,捏個“餃子”總容易吧?於是投其所好,慫恿她“下廚”。她果然大悅,忙不迭為大家“包餃子”。
▲手工“餅乾”出爐咯!
▲“水果”下午茶
遊戲二:下午茶點。橡皮泥真是廚房遊戲的好搭檔。五顏六色的泥巴,好“變”成各種美貌“可口”的食物。不如為自己準備一份下午茶。烘焙用的小型模具,操作容易,可輕鬆將泥團切割成可愛的“餅乾”,“烤箱”也派上用場了;造型簡單的水果也是她力所能及的。
▲自製蒙氏教具:顏色配對
▲“好醜的毛毛蟲”
遊戲三:顏色配對。顏色配對是經典的蒙特梭利感官訓練遊戲:將同一顏色的泥球放入對應的碗中。撿球、放球的動作,鍛煉手部精細運動和手眼協調能力;顏色識別與分類,涉及視覺開發和簡單的邏輯推理。遊戲結束後,就地取材黏一隻“毛毛蟲”。增加難度的做法包括使用鑷子夾球,或者上哪裡湊齊十八隻碗。
▲可任意剪裁的手工紙
▲孩子的簡單手工
紙張也是隨手可得的理想手工材料。一卷彩色A4手工紙,依顏色分作幾遝,方便取用。孩子的精細動作發育和理解力尚不足以完成太複雜的紙類手工,簡單玩法便能吸引她。譬如:
(1)折紙。將手工紙裁剪成正方形小張,供她隨意折疊,也可在示範和指導下練習一些基本動作,如對折、反向折、沿邊角折,借此感受幾何形狀的變化,加強圖形認知。
(2)剪紙。裁剪一些長紙條,準備一隻迷你小信封和一把安全剪刀(在成人監護下使用)。她需要嘗試將紙條剪成小段(比直接給一張A4紙讓她剪更易操作),再裝入信封。大膽給孩子使用剪刀,會發現她並不會隨隨便便弄傷自己,而是帶著覺察、小心摸索,全神貫注對待“工作”。
(3)粘紙。創作一幅剪紙畫:裁剪出各種圖案,請她用膠棒將圖案粘到白紙上。教她嚴格遵守塗抹膠水、檢查正反面、粘貼、壓實的程式,這種儀式感令小人著迷,好像接受了一項神聖而了不起的任務。
感統類感統,是“感覺統合”的簡稱,指人體利用自身感官(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從環境中獲取資訊輸入大腦,後者再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言之即身體與大腦互相協調的學習過程。
我為廳長挑選這類玩具時,並無目的,只憑有趣,至於“訓練”效果,只當意外收穫了。
1彩虹塔,感知三維空間的魅力
▲百變彩虹塔
彩虹塔是彩虹積木的姊妹版,由一組大小依次遞減的不規則多邊體木塊組成。
看似簡單的遊戲,內涵頗豐富:除促進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發展,還可加強對顏色、形狀、數字等抽象概念,以及一系列對立的邏輯概念,包括體積(大與小)、重量(重與輕)、順序(上與下)、等級(遞進與遞減)等的感性認識;通過目測和比較三維空間的細微差異變化,鍛煉觀察力和判斷力。
2幾何嵌板:建立對形狀的觸覺記憶
▲摸起來很美的木質幾何嵌板
在幼兒的各種感覺記憶中,肌肉觸覺最為敏感,最能有效説明孩子認識各種事物。玩法是將木塊完整嵌入木板上對應的洞中。
幾何嵌板具有蒙氏理論主張的“自主教育”功能,即玩具本身能夠讓孩子自己發現並糾正錯誤(如正方形木塊無法與長方形的洞吻合),而不必依靠成人說教或提示。通過重複努力克服困難,獲得相應能力,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
3創意拼圖:認識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大塊彩虹兔拼圖
▲小熊換裝拼圖
拼圖涉及不規則形狀的識別,以及對整體與局部關係的認知,對觀察力和記憶力要求更高,越味性也更勝一籌,可作為幾何嵌板的“進階版”。一套(上圖)是大塊彩虹兔拼圖,共六塊(給低齡孩子的拼圖塊數不宜太多,大名鼎鼎的UncleWood適合再大些的孩子),組成大小兩隻兔子;
另一套(下圖)是“小熊換裝”拼圖,給小熊一家分別搭配服裝(分上下裝,可借此理解上下概念),還可換上不同表情的臉。她正是對裝扮遊戲感興趣的時候,對這套拼圖愛不釋手,邊玩邊認識不同類型的服飾,順便溫習相關詞彙。熟悉後可將三隻熊的服裝混合,請她從中挑出各自契合的圖形板塊。為達到目的,她可能需要反復調整幾次板塊的位置——這兩套拼圖也是能夠自動提示錯誤的。
4美妙串珠:DIY我的第一條項鍊
▲做些“針線活”貼補家用咯
串珠遊戲對手部肌肉控制、手眼協調及配合使用雙手的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更多耐心。“珠子”中包括印有可愛圖案、色彩豐富的幾何積木塊,可請她遵照一定規則(如按相同顏色、形狀或混搭、穿插)進行搭配,創造出造型和風格各異的作品,既培養審美情趣,也加強對顏色、形狀和順序的感官認知。除了做手工,用來玩配對和搭建遊戲也很好。
體驗類“體驗類”玩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真實的、自然場景下的經驗和感官,可作為無法直接接觸某類事物時的替代,供孩子經常性地、重複體驗相似樂趣。
1大型軌道玩具:火車快跑!
▲轟隆隆,小火車開動咯!
火車軌道玩具大概是唯一可媲美樂高的好玩之物:融合建構與角色扮演,玩法豐富;通過模擬真實的火車運行場景,小車迷可過一把當火車司機的癮,體驗一回大型交通工具的魅力。造型各異的木質軌道片,經自由拼裝,搭建出變化無窮的軌道系統,培養想像力和動手能力;控制列車在軌道間前行後退、穿隧道、上下坡的過程,鍛煉平衡感和操控能力,説明孩子感知物體在三維空間的運動方式。
2戲水玩具:洗手池裡的“水上樂園”
▲洗手池裡的“水上樂園”
沒有哪只小傢伙能夠抵抗沙子和水的魅力。在家中備些簡易的沙水玩具,既是炎炎夏日的最佳玩伴,又可“拯救”獨力帶孩子的全職媽媽——總能換來至少半小時的清淨。
Plantoys這套木質戲水玩具是廳長的心頭好。Plantoys使用的材料是天然橡木,不必擔心開裂和褪色的問題,包括憨態可掬的海龜、海星、魚,漁網和兩隻流速不同的水碗;再加一塊海綿,讓她體驗綿塊吸水、釋水後的重量變化。
除作洗澡玩具,還有許多有趣玩法:
玩法一:激流勇進。將一隻塑膠箱子置於洗手池內(下水管道保持通暢),水龍頭下方,打開龍頭,一會兒功夫便形成兩重“瀑布”和潺潺“溪流”。
玩法二:“海”邊嬉戲。將下水口封閉,放上一池水,讓動物們在“海”裡自由自在游泳,玩“撈魚”和舀水;利用箱蓋在池中造一塊“陸地”,海龜可以爬上“岸”曬太陽。
玩法三:魔法“海洋”。放入少許肥皂水,攪上一攪,陽光一照,海面上便升起許多五彩斑斕的泡泡;擱些冰塊進去,讓她觀察“冰山”消融、物質由固態向液態轉化的過程。
3模擬玩具沙:一捧沙子,一方樂土
▲沙子的神奇,在於它介於生命與物質之間
玩具沙也可用大米和決明子代替,但對於低齡孩子有誤入口鼻耳的風險。多方嘗試後選用這款模擬“動力沙”,它介於沙子和粘土之間,手感像濕沙,內裡卻完全乾燥;沙質細膩乾淨,不粘手,也很好塑型。沙是無味無毒的,且可重複使用。幾個常玩的遊戲:
玩法一:沙灘閒情。夏日海邊,小貓小狗追逐嬉鬧;沙灘上有一排矮房,人們從房子裡出來,在“椰子樹”(松果)的樹蔭下野餐乘涼。
玩法二:沙子變身。沒有現成模具,利用手邊一切可用之物,積木、瓶瓶罐罐、烘焙工具,也能變出城堡、汽車、水果、蛋糕和美麗的幾何圖案。
玩法三:沙漠尋寶。廳長懂得客體永恆的道理後,尤其熱衷於將各種東西埋進沙裡變沒的把戲(最初這樣逗她還會崩潰大哭):漂亮的石頭、彩色迴紋針、樂高小人(有點驚悚)還有我和她的手。
4遊戲帳篷和隧道:秘密與冒險
▲秘密王國與冒險之旅
孩子鬧獨立,開始希望在家中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領地”。它可以是一隻廢棄的大紙箱,沙發和毛毯搭建的城堡,或者臨時用桌椅圍出的小塊區域。她會愉快地跑進跑出,興沖沖地宣示“主權”,反復探究“裡面”和“外面”的關係;或者獨自安靜地在“領地”裡待上一會兒,看書、玩耍。不妨劃出一處固定地點,作為孩子的“秘密王國”,一頂合適的遊戲帳篷會是不錯的選擇。
帳篷太好用。可以是“毛絨玩具家”,早上請毛茸茸的朋友出來玩,晚上再送它們“回家”。搬到繪本架旁,便成了讀書角。是“藏貓貓”的絕佳場所,玩過家家也離不開它:視情景需要,可作“娃娃家”、“車庫”或“商店”。
我相信孩子如何定義、使用和對待玩具,決定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孩子是否能夠做玩具的主人,遊戲展開的方式——孩子是遊戲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還是只能任其遵照設計者的意圖按部就班地進行,以及她能夠從中學習到什麼。
作為孩子進入世界的把關人,需要思考的,不是“什麼對於孩子來說是最好的”,而是“我希望她如何作出判斷”。育兒是一道開放式考題,我們無法將自己不知道答案的東西教給孩子,要緊的是拒絕一切似是而非。與其從權威或慣例中尋找確信,常省己身方為正途。
正如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斯坦納所說:“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全情投入,忘我玩耍,那麼,當他/她長大後也有能力以同樣的專注來面對所有挑戰。”
作者:陌上依依,傳媒碩士,互聯網從業者,天蠍座,家有兩歲獅子座女寶寶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