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1世紀如何讓孩子避開網路暴力

14歲的英國少女漢娜受到濕疹困擾多年, 並由此引發抑鬱症, 她在某社交網站註冊的主頁上貼出照片, 發佈求助資訊。 不料, 隨後幾個月的回帖中竟充斥了“醜女”、“肥婆”和“去死吧可憐的傢伙”等評論和字樣, 持續的惡毒謾駡和人身攻擊最終令這名14歲女孩不堪其辱, 精神崩潰而上吊自盡。 漢娜之死引發了全球對網路暴力的極度關注。

網路暴力是指人們利用互聯網做出針對個人或群體的惡意、重複、敵意的傷害行為。 據調查顯示, 青少年是網路暴力的主要受害者, 也是很多“網路欺淩”的實施者。 網路暴力讓青少年產生抑鬱、恐懼、自卑、敵對等消極情緒,

Advertisiment
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建議青少年在上網的過程中, 學會自我保護, 使自己遠離網路暴力的危害。

一、文明上網, 不做“施暴者” 網路是一個虛擬世界, 很多青少年在網上肆意發洩自己的憤怒和不滿, 隨意辱駡他人獲得心理宣瀉。 這些不負責任的謾駡和羞辱不僅對他人造成傷害, 使自己成為網路暴民;還會招致“被害者”的回擊和報復, 使自己也成為網路暴力的受害者。 因此, 青少年要做文明線民, 給自己和他人營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網路世界。

二、抵制不良網站 青少年在上網的過程中, 如果在某網站經常被謾駡、恐嚇, 要及時停止流覽該網站的網頁。 建議當事人不要和施暴者辯論或對罵,

Advertisiment
因為這樣只會招來更多的羞辱。 抵制網路暴力的最好辦法是停止流覽該網頁, 可以減少網路暴力對自己的影響。

三、不要在網上洩露個人資訊 個人資訊和照片可能會暴露自己某方面的缺點, 從而使自己成為網路暴民攻擊的物件。 青少年上網時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 不要輕易透露自己的個人資訊。

四、收到恐嚇資訊要及時求助 恐嚇郵件或留言大多是線民的惡作劇, 旨在嚇唬他人作樂, 不會真的付諸實施。 青少年收到恐嚇資訊, 難辨真偽, 常常會產生恐懼、焦慮、不安等心理。 當事人若受到恐嚇, 應及時告訴家長或老師, 辨明真偽。 必要時請家長、學校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 以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

Advertisiment
緩解心中的不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