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歲開始看新聞聯播"成天才?

媒體報導12歲少年黃藝博2歲起就開始看“新聞聯播”, 7歲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 現已發表100多篇文章。 家長稱這些習慣和興趣是天性, 並非有意培養。 其爸爸表示, 黃藝博關注民生, 理想是“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

2歲起就開始看“新聞聯播”, 令人啼笑皆非。 更為可笑的是, 孩子的父親還特地撇清與“天才兒子”間培養的關聯。 其父說孩子的“這些習慣和興趣都不是我們有意培養的, 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動權。 ”其實, 這不過是一種技術含量很低的炒作, 目的就是要說明這一切都是天性使然, 甚至可以總結上升為“素質教育結出的累累碩果”,

Advertisiment
而不是父母的揠苗助長。

人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場景:2歲孩子哭鬧著不吃不喝, 什麼玩具都不要, 什麼卡通片都不感興趣, 只有將電視頻道調到“新聞聯播”, 一切都恢復安靜。 顯然, 如此對“新聞聯播”情有獨鍾的“天才嬰兒”是罕見的。 魯迅先生早就說過:“其實即使天才, 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 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 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如果沒有父母的培養與引導, 一個2歲的孩子, 怎麼可能獨獨愛上相比於其他少兒節目要枯燥刻板許多的“新聞聯播”?

進一步說, 倘若父母有意識只讓嬰兒看“新聞聯播”, 久而久之便會成為一種習慣, 對其他活蹦亂跳的動漫節目也就有了“排異反應”。 這裡,

Advertisiment
弱弱地問一句, 孩子的父母和老婆從事什麼工作?他們有什麼“秘訣”, 能讓孩子從7歲開始堅持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而從不玩遊戲?當然, “人民日報”、“參考消息”之類不會自動跑到家裡來的, 這些主流報紙也少有“少兒專版”免費向兒童提供。 完全可以想見, 父母以及其他家人在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由此想到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 天性聰慧、才智超常的仲永五歲便可指物作詩, 可在其父貪圖財富、急功近利心態的驅使下, 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 展示才華, 荒廢了一生, 最終“泯然眾人”。 今天的父母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做得最多的就是讓孩子趕著趟地琴棋書畫, 開發“潛能”,

Advertisiment
恨不得一夜之間成名成家。 固然, 黃藝博家人引導他從小就關注民生、幫助弱勢群體, 值得肯定, 但孩子總歸是孩子, 不應讓孩子早早就有了“成人感”, 背負父母急不可耐的期望之重, 最終成為“現代仲永”。 想要為孩子的天性提供合適的土壤, 就要讓孩子擁有與年齡、發展規律同步的童真、童趣和玩耍。 而那種想用“順其天性”的隱身方式來遮掩“被掐尖”的功利動機, 更是要不得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