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孩子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 他們身上會出現一些顯著變化顯示著他們的成長軌跡, 這就是他們的成長信號。 那麼, 3~6歲孩子的4個成長信號有哪些?這些成長信號會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家長們又該如何應對這些成長信號?母嬰小編帶您一起瞭解。
成長信號:情緒反復, 出爾反爾
出現時間:3歲左右
發展需求:該是重點培養自控力的時候了
這個時候的小朋友知道遵守遊戲規則, 但卻不夠有耐心。 有時候很乖很守規矩, 卻又似乎在刻意破壞規則。 給家長的感覺就是, 孩子似乎總愛反復, 出爾反爾,
Advertisiment
具體分析, 此時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很強了, 並且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他們一方面仰慕成人, 迫切地渴望長大成人, 也知道了成人都要按規矩辦事, 但是他們卻又很討厭被規矩束縛。 因此矛盾的他們經常做出反復無常的行動, 比如知道吃飯前要洗手, 但有時就會哭著鬧著堅持不洗手就吃。
在此階段, 父母過多說教, 甚至嚴厲責駡並不起作用。 我們應該做的:
第一個, 是保持一致的態度, 溫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但是堅定執行規則。 孩子也許會表現出各種撒嬌、倔強等等。 這些情緒變化都很正常, 他們調整情緒的能力也是在逐漸發展的。 此時, 來自父母的共情、理解最重要。
第二個, 是多去教孩子一些簡單明瞭的方法。
Advertisiment
媽媽這樣做:
媽媽大都溫柔些, 但也會更容易偏於囉嗦, 或者出於擔心的緣故去強迫孩子。 所以在孩子習得自控力、內化規則的過程中, 媽媽應該多嘗試做的是:避免嘮叨, 並且相信孩子。
比如獨立吃飯這件事。 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 常常吃幾口就跑開去。
Advertisiment
這樣下來的整個過程, 父母沒有批評, 沒有說“不”, 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並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這樣孩子在內心會逐漸將規則內化, 遇到類似情況努力控制自己。
爸爸這樣做:
在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過程中, 父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而爸爸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做遊戲。 在遊戲中, 孩子會明白, 規則並非總是面目可憎, 而是有趣的。 有規則, 才有自由和樂趣。
Advertisiment
有些爸爸比較嚴厲, 遊戲中表現的太較真。 其實這個也沒必要。 孩子若有違反規則的地方, 爸爸用幽默化解、轉移注意力, 下次再做嘗試即可。 在有簡單規則的小遊戲中, 陪孩子玩到開懷大笑, 孩子就會在一種非常愉悅的氛圍中, 嘗試去等待、遵從一些規則, 並能把規則與快樂劃上等號。
成長信號:好奇心強VS.注意力不集中
出現時間:3~4歲
孩子進入幼稚園,
Advertisiment
其實, 注意力不集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 當老師評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的時候, 很多父母會焦慮, 常有入園孩子的爸媽在微信上問我: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最終結果證明, 很多父母是被“嚇到”了。 要知道, 多動是一種病, 不是隨便哪個孩子都會得。
這個時候的孩子, 其實智力正在飛速發展, 對外界的好奇心也日趨強烈。 所以, 父母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區分孩子只是好奇心太強, 還是真的注意力有缺陷。 一個簡單的區分方法, 就是看孩子是否對所有的事都無法專注。 如果孩子對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比如畫畫、玩拼圖等等還是能夠專心一段時間的話,那麼孩子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所吸引,表現出強烈的興奮,那麼只能說明孩子的好奇心強。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是非常正常的,甚至可以說,好奇心強的孩子也許在創造力方面有更多的優勢。
面對孩子因為好奇心過強而無法排除各種分心刺激、去專注於一件你想要他專注做的事情的時候,父母還是需要給孩子提供一些説明的。
媽媽這樣做:
要訓練孩子的注意力,首先是在孩子專心玩的時候,不要打擾他。總是打斷沉浸在自己所喜歡活動中的孩子,很容易注意力被“訓練”的很短。
其次就是鼓勵孩子把事情做完。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可能是完成把積木搭成大樓的任務),卻因無法抵禦來自周圍的新鮮刺激或遇到困難而要中途放棄的時候,媽媽可以有意識地鼓勵他繼續完成。孩子孩子因為個人能力問題玩不成而生氣、想要放棄,媽媽就可以陪伴、提供支援、演示給孩子正確方法等。在孩子完成後,再給以及時肯定。
爸爸這樣做:
對於生性好動、無法長時間待在一個地方的孩子,與其強迫TA安靜地坐下來,不如爸爸們多帶孩子去做更多的戶外遊戲,增加他們的運動量,消耗他們過剩的精力。當需要他進行一些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動時,先從短時間開始,然後逐漸延長時間。
還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較安靜,但是也會出現走神、玩手、開小差等情況。對於這樣的孩子,爸爸可以將事情分階段讓孩子完成,在孩子走神時給予提醒。
另外,可以跟孩子一起做親子閱讀、玩一些手工遊戲或拼圖、搭積木等等,這些活動都可以促進孩子的注意力發展。
成長信號:和其他小朋友打架,起衝突
出現時間:4~5歲
發展需求:孩子在努力學習社會化技巧,父母減少干預,恰當引導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喜歡跟小夥伴玩。有些孩子甚至把之前所鍾愛的電子玩具和故事書都打入冷宮,整天都想去找小朋友一起玩。家長們在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會為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的事情感到頭疼,無論是自己的孩子“欺負”別人,還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心裡總是不痛快的。究竟該怎麼看待孩子之間的這種“衝突”呢?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衝突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衝突的方式對孩子社會性發展有很大影響。若父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面對衝突,並恰當處理衝突,將會有助於孩子在今後的競爭、談判、合作、分享等人際互動中始終保持好的心態。如認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所說:“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
孩子是通過觀察來學習的。尤其是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衝突是最直接的、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種人際問題,是最直觀的觀察和學習機會。比如,我看別人挨打了,我就會更加小心;我看別人燙傷,我自己也該注意。孩子必須親身體驗這種衝突,並主動去思考和分析衝突的原因、會造成的後果、可以採取的解決辦法,以及下一次如何更好地避免衝突。
媽媽這樣做:
做媽媽的尤其容易心疼孩子,所以更傾向於護著自家的娃。我的建議是,遇到孩子們起衝突,首先看孩子的情緒是否受到了影響。如果只是小朋友之間偶爾的肢體接觸,雙方都沒有情緒變化,該怎麼玩還怎麼玩。媽媽就沒有必要介入,沒有必要非給孩子輸入“欺負”“吃虧”之類的概念。
如果孩子之間真的發生了不愉快,那麼媽媽可以適當介入。發生衝突的兩個孩子無論誰對誰錯,雙方情緒都不會好。媽媽首先不要讓孩子把壞情緒壓抑到心底。情緒壓抑只會讓孩子變得習慣性屈服,或者憤怒積壓最終導致更大的爆發。所以可以先可以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梳理清楚剛剛發生的事情。
在安撫了孩子的情緒後,媽媽不要著急為孩子出主意,可以啟發式地引導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因為孩子間的問題,最好還是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和想辦法解決。
爸爸這樣做:
在孩子心裡,爸爸應該是力量和權威的象徵。當孩子感到自己受了欺負,去求助爸爸的時候。爸爸不要指責孩子“窩囊”,教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啊。”這樣會讓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覺得自己挨打很沒出息,並產生自卑的心理。也不要一時頭腦發熱,急著為孩子“出氣”,馬上去“教訓”那個欺負自己孩子的小朋友。這樣給孩子錯誤的引導,會讓孩子認為,只有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推薦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是引導孩子不要畏懼和逃避。遇到有打人的小朋友,要能勇敢質問對方“為什麼打人!不許打人!”在對方的攻擊行為還要繼續的情況下,可以反擊。二是可以觀察一下這個欺負人的小朋友,看他的行為是否是經常性的。如果這個孩子確實有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不妨與孩子的父母取得聯繫,共同解決問題。
成長信號:愛問古怪問題,煩人
出現時間:5歲左右
發展需求:孩子的思維能力在快速發展
2、3歲的孩子其實已經開始會問為什麼了。不過那個時候的問題,可能有點不著邊際,而5歲左右的孩子,說話已經有了一定的邏輯性,好奇心強,問題特別多,尤其是各種追根究底的“為什麼”。父母常常被孩子從早到晚這類稀奇古怪的問題搞得很頭疼,一開始可能還會耐心講解,但到後來就真的有些煩了。而且很多問題真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
問問題是孩子們探索、瞭解這個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你面對一個愛問“為什麼”的孩子時,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意味著孩子進入了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孩子有這些發展的需求,滿足他們是做父母的責任。若我們在這個時候能充分給予孩子各種條件、各種刺激、各種知識,孩子的學習和吸收能力將會是驚人的。孩子思維發展能力,實際上在探求“為什麼”的過程中正在完成。
媽媽這樣做:
媽媽首先要尊重孩子。不管孩子問什麼樣的問題,都不要不耐煩,態度儘量真誠、耐心。孩子問的一些問題有時候是超出他的認知水準的,媽媽可以做一些簡短的回答,不必用各種專業術語從頭到尾詳細解釋。
如果遇到媽媽也並不瞭解的一些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查閱資料找答案。這個時候,一套好的百科全書,會是親子共讀、查找答案的好工具。
爸爸這樣做:
比起媽媽,很多孩子更喜歡問爸爸問題。在孩子心裡,似乎爸爸懂得的更多,或者爸爸的答案更有趣。孩子有時候的提問充滿了想像力。爸爸也可以做一些創意式的回答。5歲的孩子,想像力、語言能力和幽默感都處於旺盛的發展階段。跟爸爸的互動可以促進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發展。
還有一些時候,爸爸也可以引導孩子自己想一想問題的答案。首先對孩子發問的行為表示讚賞,比如跟孩子說:“我覺得你的問題特別好,那麼你覺得這個問題是什麼原因呢?”如此把問題拋給孩子,讓他通過自己的小腦瓜來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激發孩子思考的一種方式。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瞭解這些成長信號及對策,對症下藥,相信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
比如畫畫、玩拼圖等等還是能夠專心一段時間的話,那麼孩子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所吸引,表現出強烈的興奮,那麼只能說明孩子的好奇心強。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是非常正常的,甚至可以說,好奇心強的孩子也許在創造力方面有更多的優勢。面對孩子因為好奇心過強而無法排除各種分心刺激、去專注於一件你想要他專注做的事情的時候,父母還是需要給孩子提供一些説明的。
媽媽這樣做:
要訓練孩子的注意力,首先是在孩子專心玩的時候,不要打擾他。總是打斷沉浸在自己所喜歡活動中的孩子,很容易注意力被“訓練”的很短。
其次就是鼓勵孩子把事情做完。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可能是完成把積木搭成大樓的任務),卻因無法抵禦來自周圍的新鮮刺激或遇到困難而要中途放棄的時候,媽媽可以有意識地鼓勵他繼續完成。孩子孩子因為個人能力問題玩不成而生氣、想要放棄,媽媽就可以陪伴、提供支援、演示給孩子正確方法等。在孩子完成後,再給以及時肯定。
爸爸這樣做:
對於生性好動、無法長時間待在一個地方的孩子,與其強迫TA安靜地坐下來,不如爸爸們多帶孩子去做更多的戶外遊戲,增加他們的運動量,消耗他們過剩的精力。當需要他進行一些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動時,先從短時間開始,然後逐漸延長時間。
還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較安靜,但是也會出現走神、玩手、開小差等情況。對於這樣的孩子,爸爸可以將事情分階段讓孩子完成,在孩子走神時給予提醒。
另外,可以跟孩子一起做親子閱讀、玩一些手工遊戲或拼圖、搭積木等等,這些活動都可以促進孩子的注意力發展。
成長信號:和其他小朋友打架,起衝突
出現時間:4~5歲
發展需求:孩子在努力學習社會化技巧,父母減少干預,恰當引導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喜歡跟小夥伴玩。有些孩子甚至把之前所鍾愛的電子玩具和故事書都打入冷宮,整天都想去找小朋友一起玩。家長們在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會為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的事情感到頭疼,無論是自己的孩子“欺負”別人,還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心裡總是不痛快的。究竟該怎麼看待孩子之間的這種“衝突”呢?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衝突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衝突的方式對孩子社會性發展有很大影響。若父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面對衝突,並恰當處理衝突,將會有助於孩子在今後的競爭、談判、合作、分享等人際互動中始終保持好的心態。如認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所說:“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
孩子是通過觀察來學習的。尤其是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衝突是最直接的、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種人際問題,是最直觀的觀察和學習機會。比如,我看別人挨打了,我就會更加小心;我看別人燙傷,我自己也該注意。孩子必須親身體驗這種衝突,並主動去思考和分析衝突的原因、會造成的後果、可以採取的解決辦法,以及下一次如何更好地避免衝突。
媽媽這樣做:
做媽媽的尤其容易心疼孩子,所以更傾向於護著自家的娃。我的建議是,遇到孩子們起衝突,首先看孩子的情緒是否受到了影響。如果只是小朋友之間偶爾的肢體接觸,雙方都沒有情緒變化,該怎麼玩還怎麼玩。媽媽就沒有必要介入,沒有必要非給孩子輸入“欺負”“吃虧”之類的概念。
如果孩子之間真的發生了不愉快,那麼媽媽可以適當介入。發生衝突的兩個孩子無論誰對誰錯,雙方情緒都不會好。媽媽首先不要讓孩子把壞情緒壓抑到心底。情緒壓抑只會讓孩子變得習慣性屈服,或者憤怒積壓最終導致更大的爆發。所以可以先可以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梳理清楚剛剛發生的事情。
在安撫了孩子的情緒後,媽媽不要著急為孩子出主意,可以啟發式地引導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因為孩子間的問題,最好還是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和想辦法解決。
爸爸這樣做:
在孩子心裡,爸爸應該是力量和權威的象徵。當孩子感到自己受了欺負,去求助爸爸的時候。爸爸不要指責孩子“窩囊”,教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啊。”這樣會讓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覺得自己挨打很沒出息,並產生自卑的心理。也不要一時頭腦發熱,急著為孩子“出氣”,馬上去“教訓”那個欺負自己孩子的小朋友。這樣給孩子錯誤的引導,會讓孩子認為,只有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推薦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是引導孩子不要畏懼和逃避。遇到有打人的小朋友,要能勇敢質問對方“為什麼打人!不許打人!”在對方的攻擊行為還要繼續的情況下,可以反擊。二是可以觀察一下這個欺負人的小朋友,看他的行為是否是經常性的。如果這個孩子確實有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不妨與孩子的父母取得聯繫,共同解決問題。
成長信號:愛問古怪問題,煩人
出現時間:5歲左右
發展需求:孩子的思維能力在快速發展
2、3歲的孩子其實已經開始會問為什麼了。不過那個時候的問題,可能有點不著邊際,而5歲左右的孩子,說話已經有了一定的邏輯性,好奇心強,問題特別多,尤其是各種追根究底的“為什麼”。父母常常被孩子從早到晚這類稀奇古怪的問題搞得很頭疼,一開始可能還會耐心講解,但到後來就真的有些煩了。而且很多問題真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
問問題是孩子們探索、瞭解這個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你面對一個愛問“為什麼”的孩子時,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意味著孩子進入了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孩子有這些發展的需求,滿足他們是做父母的責任。若我們在這個時候能充分給予孩子各種條件、各種刺激、各種知識,孩子的學習和吸收能力將會是驚人的。孩子思維發展能力,實際上在探求“為什麼”的過程中正在完成。
媽媽這樣做:
媽媽首先要尊重孩子。不管孩子問什麼樣的問題,都不要不耐煩,態度儘量真誠、耐心。孩子問的一些問題有時候是超出他的認知水準的,媽媽可以做一些簡短的回答,不必用各種專業術語從頭到尾詳細解釋。
如果遇到媽媽也並不瞭解的一些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查閱資料找答案。這個時候,一套好的百科全書,會是親子共讀、查找答案的好工具。
爸爸這樣做:
比起媽媽,很多孩子更喜歡問爸爸問題。在孩子心裡,似乎爸爸懂得的更多,或者爸爸的答案更有趣。孩子有時候的提問充滿了想像力。爸爸也可以做一些創意式的回答。5歲的孩子,想像力、語言能力和幽默感都處於旺盛的發展階段。跟爸爸的互動可以促進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發展。
還有一些時候,爸爸也可以引導孩子自己想一想問題的答案。首先對孩子發問的行為表示讚賞,比如跟孩子說:“我覺得你的問題特別好,那麼你覺得這個問題是什麼原因呢?”如此把問題拋給孩子,讓他通過自己的小腦瓜來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激發孩子思考的一種方式。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瞭解這些成長信號及對策,對症下藥,相信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