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午餐時間, 小豆丁專注地吃著午餐, 忽然, 老師看見小豆丁將一根帶了點肥肉的肉絲扔在了桌上, 老師問小豆丁為什麼要扔掉肉絲, 她卻指著身旁的孩子說…
“這不是我的, 她剛剛不小心從碗裡碰出來了。 ”
案例二:
午睡時間結束, 小朋友們陸陸續續醒來, 小寶睜著迷蒙的雙眼看著老師, 也不動手穿衣服褲子。 老師意識到小寶需要幫助, 便走到小寶床邊, 小寶眨巴著眼睛對老師說…
“老師、老師, 我的床怎麼濕了?”
Advertisiment
案例三:
昊昊最近總在戶外活動中說想上廁所, 可戶外活動前明明讓所有孩子都去廁所“噓噓”了, 而且每次老師問昊昊:“噓噓完了嗎?”, 昊昊都回答說:“噓完了”。 這天, 昊昊在戶外活動前去廁所噓噓時, 老師在門口悄悄觀察著他, 才發現…
昊昊褲子都沒有脫, 就在小便器前站了一小會兒。
相信每位幼師對以上幾種情形都非常熟悉, 許多有經驗的幼師與孩子接觸得久了, 可以非常清楚地辨認哪些是說謊、哪些是真話。
然而, 面對孩子明顯的“說謊行為”, 你都處理對了嗎?
1、 處理孩子說謊行為的5個誤區誤區一:不顧緣由, 劈頭蓋臉責備孩子
如:“你怎麼能說假話呢?!”
誤區二: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如:“說謊的孩子老師可不喜歡喲。 ”
誤區三:急於拆穿孩子的謊言
Advertisiment
如:“我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 你在說什麼呢?”
誤區四:不斷施壓, 試圖讓孩子主動承認自己在撒謊
如:“你確定嗎?再好好想想。 我怎麼記得事情不是這樣的呢?”
誤區五:以懲罰威逼, 或是以獎勵利誘
如:“你好好說說這是怎麼回事?不然明天的區角活動你就不要參加啦。 ”
採取以上幾種方式處理孩子的說謊行為, 並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說謊行為背後的本質後果。 這樣做, 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事實上, 孩子說謊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理解孩子說謊背後的行為動機。
要知道, 孩子說謊的動機, 比謊言本身重要得多。
2、 孩子說謊常見3大原因原因一:孩子心理年齡不成熟, 無法區分想像與現實,
Advertisiment
原因二:為了推卸責任、逃避懲罰, 或是獲得獎勵;(有意說謊)
原因三: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 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有意說謊)
應對孩子謊言的最佳武器就是老師的好奇心。
當孩子出現說謊行為後, 我們不妨刨根問底地好好思考:這個孩子究竟為什麼要說謊?因為我們瞭解了孩子說謊的常見原因, 這個問題似乎不難回答。
3 、處理孩子說謊行為的正確方法當幼師處理孩子說謊問題時, 不妨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1.尊重孩子, 理解孩子說謊行為背後的動機
首先, 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基本的尊重, 不要急於拆穿孩子的謊言, 或是責備孩子, 先聽聽他們說謊的原因, 瞭解孩子謊言背後的行為動機。
Advertisiment
2.慎用懲罰, 避免給孩子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
有時候, 老師為班級設定的規則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 例如老師會取消孩子一次玩耍資格以示對孩子不聽話的懲罰。 但這可能導致孩子在違反規則後, 選擇說謊來逃避懲罰。 因此, 幼師應該慎用懲罰, 避免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3.澄清事實, 説明孩子認識說謊行為產生的本質後果
如果孩子的謊言危及到其他孩子的正當權益, 教師應該幫助孩子梳理謊言所造成的後果。 例如直接告訴他, 他所說的話讓其他小朋友感到很難過。 因為後果超出他的預期, 這會讓他下次試圖說謊時, 多一絲停頓和思考。
孩子說謊實際反映了他的內心情感, 如果我們足夠專業, 善於理解孩子,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將這種“誇大事實”、“無中生有”的謊言帶回家, 而家長又堅信無比時, 幼師應該如何跟家長溝通呢?
1.換位思考, 理解家長心情
站在家長的角度, 理解家長為人父母, 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稚園受到委屈肯定會內心不舒服, 他們對孩子的疼愛使他們對待孩子受委屈的事件容易衝動。
2.陳述事實, 不誇張不責備
將孩子在幼稚園遇到的狀況、老師的處理方式原原本本地陳述給家長聽, 語氣平靜、堅定, 不誇大事實、不添油加醋, 幫助家長瞭解事情的原委。
3.梳理事件,分析個中利弊
明確事情緣由後,將事件的利與弊分析給家長聽,讓家長理解老師選擇這種處理方式的原因。
4.互傾互訴,尋求更好的家園合作
老師和家長應該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共同協商更好的家園合作方式,例如孩子在幼稚園發生什麼事情,老師第一時間跟孩子家長溝通情況;而家長聽說孩子在幼稚園受委屈後,也應該在瞭解事情的全部經過後再做判斷。
只有更好的理解才能促進更好的溝通,只有更好的溝通才能達成更好的家園合作。
3.梳理事件,分析個中利弊
明確事情緣由後,將事件的利與弊分析給家長聽,讓家長理解老師選擇這種處理方式的原因。
4.互傾互訴,尋求更好的家園合作
老師和家長應該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共同協商更好的家園合作方式,例如孩子在幼稚園發生什麼事情,老師第一時間跟孩子家長溝通情況;而家長聽說孩子在幼稚園受委屈後,也應該在瞭解事情的全部經過後再做判斷。
只有更好的理解才能促進更好的溝通,只有更好的溝通才能達成更好的家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