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 歲前重要的不是獨立,而是這項能力....

孩子要畫畫, 蠟筆放在櫃子上, 他夠不到, 你見狀就幫他拿下來了;

孩子要玩積木, 積木放在收納盒裡, 他打不開, 你見狀就幫他打開了;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你以為你在幫助孩子, 但是你用錯了方法。

這時候你會說, 「孩子才 3 歲不到, 我不幫他, 他根本做不到。 」

對, 家長的確需要幫忙。 但是不是家長主動幫忙, 而是孩子找家長幫忙。

這聽起來好像差不多, 其實差遠了。

家長幫忙, 是家長的事。 孩子找家長幫忙, 這是孩子的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叫做:求助。

不要小看這個能力, 它至少包含了幾個元素:

第一, 孩子可以判斷,

Advertisiment
什麼問題是我解決不了的。

第二, 孩子會去想, 我解決不了怎麼辦, 誰可以幫我?

第三, 怎麼幫我?幫到什麼程度?

第四, 我怎麼去跟這個人表達我的需求?

培養這種能力, 對任何一個人, 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求助, 是需要鍛煉的

當孩子夠不到蠟筆的時候, 他不用求助, 就有人主動伸手幫他, 這便是剝奪了他鍛煉求助能力的機會。

雖然結果都是家長幫助孩子拿到了蠟筆, 這其中的差別很微妙:

一種是孩子判斷, 自己確實做不到, 申請家長的幫助。 另一種是家長判斷孩子做不到, 所以直接出手解決。

結果看起來差不多,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 他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一種是我更有掌控感, 我做不到, 但是我又要對它負責任, 所以我採用了一種新方法去解決,

Advertisiment
那就是求助——這時候, 求助就變成我面對困難的方法之一。

另一種, 是爸爸媽媽覺得我做不到所以幫我, 我也不知道要是我自己做的話, 能不能做到;現在問題解決了, 好像也是他們的功勞, 與我無關。

求助, 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我們往往以為, 求助是因為沒辦法, 展示的是「沒有能力」。 事實上剛好相反, 每個人都知道, 會求助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在孩子 3 歲前, 我們不要急著讓孩子學會獨立, 而是培養他求助的能力。 如果你想讓他學會自己為自己負責, 未來遇到事情都能勇敢面對, 我建議你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 千萬 hold 住自己, 不要在孩子並不確定要不要幫助的時候, 就主動伸手幫他。 這會讓孩子分不清責任邊界,

Advertisiment
他會覺得「這是父母的事, 不是我的事」。

第二, 當好配角的角色。 看到他的感受, 給他必要的支持。 觀察他什麼時候會判斷自己做不到?願意向誰求助、怎麼求助。

第三, 把求助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 如果他不願意, 你可以跟他探討這個過程中的心理感受, 比如說, 求助是不是覺得很丟臉?或者, 被拒絕了怎麼辦, 等等。

最後, 就是我們自己隨時待命。 如果孩子真的向我們求助, 那我們責無旁貸。 讓他感覺到, 即使他單兵作戰的能力達不到, 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求助, 是為了解決問題找到的一種方法, 歸根結底這是他的事情, 功勞和責任都是他的。

好孩子, 來自好的家庭關係

其實, 在培養孩子求助能力的過程中, 就是在洞察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Advertisiment
在一個家庭中, 兩兩之間的關係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影響。

有娃家庭存在 3 大危機關係:

家庭關係危機模組:針對隔代育兒衝突、婆媳問題、喪偶式育兒等最讓女性焦慮的問題。

親子關係危機模組:幫你看透孩子內心的真實訴求, 讓你學會用「巧勁」搞定熊孩子。

夫妻關係危機模組:讓老公真正從豬隊友變身神助手, 讓你找回婚姻幸福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