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0年後,你希望孩子過什麼樣的生活?

因為現在這個時代, 機會就是一切, 關係就是一切, 如果自己都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P名, 孩子怎麼可能有機會躋身頂級社交圈呢?

既然這樣, 那不如現實一點吧!我只希望孩子幸福而已。

可是, 什麼樣的人生活更幸福呢?

美國醫學博士亨利馬西用30年時間, 跟蹤了數百位孩子後, 他的結論是那些最幸福的人並不是成名或富有, 而是積極、工作有成就, 婚姻幸福的人.

這些人具有的普遍性格特點是:自信、樂觀、人際關係良好、關心社會和他人、有抱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外表富有吸引力、舉止優雅得體、正派、思想成熟、關心自己、能夠客觀而批評的反思自己、在生活的某一領域富有創造力

Advertisiment

亨利從孩子出生開始追蹤記錄, 發現具有這些特點的不是名人, 生活的富有程度也不能與那些頂尖人士相比, 但他們過的很充實, 對生活的滿意度很高, 最最值得稱讚的, 是他們遇到問題時, 有獨立的思考能力, 能冷靜、客觀的處理, 即使生活遭受挫折, 也能夠積極、樂觀的面對。

這些成功的孩子究竟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 當然離不開父母的悉心照顧, 這些成功孩子的父母通常具有這樣的特點:

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力量與支持。 兒童不是由父母培養大的, 不是父母教給他們如何成長, 而是兒童自己從父母那裡‘捕捉’了成長所需的東西。

Advertisiment
而愛, 就是孩子成長時捕捉到的最大的養分。

在孩子3歲前, 父母無條件的愛與無微不至的關注能給孩子最強的力量, 幫他建立最強大的內心。 當內心構築起來後, 孩子就有勇氣面對任何困難與挫折。

這裡尤其要突出媽媽的愛。 媽媽的感染力, 隨和的性格, 快樂而親切, 對生活持有基本的滿足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 最能在孩子的人格中充分顯示出來。

讓孩子明白, 無論他做的好不好, 父母的愛都不變, 這就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 當然這份愛並不等於溺愛, 也不等於失去規則。 在愛的基礎上, 樹立明確的規則, 清楚的劃定界限, 都是很必要的。

自信

這裡的自信主要是指父母對養育孩子的信心。

Advertisiment
相信自己是一個成人, 有能力照顧孩子、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 這樣的自信就會帶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幫他樹立信心。

有很多父母正是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 孩子出生後, 把孩子丟給老人或保姆, 寧願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 有些父母更因此讓孩子長時間的不在自己身邊, 這些行為都會對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樂觀

對生活樂觀, 即使面對挫折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 對孩子的未來樂觀, 相信只要為孩子提供機會, 孩子就會綻放。 這份樂觀的情緒會直接傳達給孩子, 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冷靜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 父母能遇事不慌, 冷靜對待, 就能緩解孩子的緊張與不適。 這能以一種成長的方式影響孩子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引發的慌亂而對孩子指責、謾駡, 這些會讓孩子感到一切麻煩都是自己引起的, 會手足無措, 內心慌亂。 他們要麼表現出強烈的對立和攻擊性, 力圖證明自己的清白, 要麼陷入很深的抑鬱狀態中。

理解孩子

不管發生什麼事, 父母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 真正把自己投入到孩子的體驗中去, 認同孩子, 理解孩子的狀態和情緒, 真實的瞭解孩子需要什麼、想要什麼。 在這個基礎上, 用遊戲、講故事等方式告訴孩子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何處理問題, 更能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為孩子感到驕傲

那些成功孩子的父母都特別的欣賞自己的孩子, 為孩子的成績而開心, 為孩子的進步而驕傲。

Advertisiment
這樣的態度能夠幫助孩子成長, 更快建立信心。

我曾經見過一對不管孩子多麼努力, 從來不會肯定孩子, 還動不動對孩子指責和謾駡的父母, 這個孩子非常焦慮, 對生活特別悲觀, 人際關係差, 還有抑鬱的情緒。

對孩子的成長感到愉悅

對孩子充滿信心, 欣賞孩子充沛的精力和大笑大鬧, 允許孩子獨立、給機會讓孩子自己做主, 即便這份自主會讓他們發生小事故, 犯錯並製造痛苦, 但父母依然不強迫孩子, 慷慨的縱容孩子, 對他們的成長感到愉悅, 這能讓孩子內心感受到成長的喜悅, 對生命充滿感恩。 同時, 他們也會在不斷的嘗試中學習到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

紀律

給孩子明確的界限, 適當的延遲滿足, 當孩子犯錯時, 不發脾氣,不打孩子,根據孩子的行為制定明智審慎的紀律,這對於2歲後的孩子是非常必要的。2歲前的孩子需要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顧,這個時候怎麼寵孩子都不為過。

2歲後,孩子自我意識會不斷加強,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探索世界。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制定界限。在安全的界限範圍內,孩子做什麼都可以,超出界限範圍,就要立即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做出反應,並及時的通過遊戲、示範等方式給孩子演示應該怎麼做。

同時要傾聽孩子,明白孩子的出發點。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話不予理睬,及時的把孩子拉走。7歲前儘量不要與孩子講道理,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根本不明白道理,他們只知道自己的行為讓爸爸媽媽生氣了,卻不明白為什麼爸爸媽媽會生氣,更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

當然,耐心再好的父母也會有控制不住自己脾氣的時候,但即使對孩子發脾氣,父母也要知道,不能因為發脾氣而對孩子凶、咒駡孩子。發脾氣只是為了獲得孩子的注意,傳遞給孩子行為準則,讓孩子清楚如果他們繼續表現糟糕的後果是什麼。也就是說父母發脾氣是針對這件事情,而不是針對孩子,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說孩子是邪惡的或者可恨的,更不會威脅要離開孩子或者把孩子送走。

完整的家庭

完整的家庭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與信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定會發展不良。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心靈一定是有重大影響的,但只要父母自己樂觀積極的生活下去,尊重對方,對孩子一如既往的關心、愛護,就能夠幫助孩子走出傷痛,重新建立信心。

以上的這些品質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尤為重要。大多數嬰兒在他們生命最初的12個月中就已經形成了他們將會成為什麼人的核心意識。而內在安全感這個時候就已經初步建立。

在2-3歲時他們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學習表達愛、處理攻擊和競爭、體驗對錯和內疚,同時建立心理防禦來疏通每種情感。在6、7歲時大部分兒童的人格就已相對完成,這個時候他們的行為、思想、動機和情感模式永久的框定著他們的人格。

在嬰兒期被最高效的養育且優質養育貫穿整個童年的兒童,成年後有著最成功的人生。所以,如果期望孩子30年後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請從這一刻開始努力吧!

不發脾氣,不打孩子,根據孩子的行為制定明智審慎的紀律,這對於2歲後的孩子是非常必要的。2歲前的孩子需要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顧,這個時候怎麼寵孩子都不為過。

2歲後,孩子自我意識會不斷加強,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探索世界。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制定界限。在安全的界限範圍內,孩子做什麼都可以,超出界限範圍,就要立即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做出反應,並及時的通過遊戲、示範等方式給孩子演示應該怎麼做。

同時要傾聽孩子,明白孩子的出發點。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話不予理睬,及時的把孩子拉走。7歲前儘量不要與孩子講道理,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根本不明白道理,他們只知道自己的行為讓爸爸媽媽生氣了,卻不明白為什麼爸爸媽媽會生氣,更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

當然,耐心再好的父母也會有控制不住自己脾氣的時候,但即使對孩子發脾氣,父母也要知道,不能因為發脾氣而對孩子凶、咒駡孩子。發脾氣只是為了獲得孩子的注意,傳遞給孩子行為準則,讓孩子清楚如果他們繼續表現糟糕的後果是什麼。也就是說父母發脾氣是針對這件事情,而不是針對孩子,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說孩子是邪惡的或者可恨的,更不會威脅要離開孩子或者把孩子送走。

完整的家庭

完整的家庭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與信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定會發展不良。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心靈一定是有重大影響的,但只要父母自己樂觀積極的生活下去,尊重對方,對孩子一如既往的關心、愛護,就能夠幫助孩子走出傷痛,重新建立信心。

以上的這些品質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尤為重要。大多數嬰兒在他們生命最初的12個月中就已經形成了他們將會成為什麼人的核心意識。而內在安全感這個時候就已經初步建立。

在2-3歲時他們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學習表達愛、處理攻擊和競爭、體驗對錯和內疚,同時建立心理防禦來疏通每種情感。在6、7歲時大部分兒童的人格就已相對完成,這個時候他們的行為、思想、動機和情感模式永久的框定著他們的人格。

在嬰兒期被最高效的養育且優質養育貫穿整個童年的兒童,成年後有著最成功的人生。所以,如果期望孩子30年後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請從這一刻開始努力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