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大秘訣消除寶寶打針後出現的硬塊

孩子打完針以後, 局部迴圈不暢可能就會造成硬結成塊的情況, 可以通過熱敷等手段來促進血液迴圈, 起到消散硬結的作用。


接種後的反應

1、使用松節油給寶寶外敷

松節油有舒筋活絡、活血、消腫作用。 方法:取松節油1份加溫水8份, 用紗布浸濕敷硬結處, 最好在紗布上覆蓋熱水袋5-10分鐘, 每天1-2次。

2、及時熱敷加快吸收消散硬結。

熱敷可以促進硬結部位的血液迴圈, 加速藥液的吸收, 起到消散硬結的作用。 越早熱敷效果越好。 方法是將毛巾或紗布疊成方塊, 浸在60-70度的熱水中, 稍稍擰乾後敷在硬結部位, 每5分鐘更換1次,

Advertisiment
持續20-30分鐘, 每日至少1-2次。 如果同時進行按摩效果會更好。

3、家庭妙招使用土豆片外敷。

將一隻新鮮的土豆切成片, 每片約0.5-1釐米厚, 大小比硬塊略大些。 把土豆片覆蓋在硬塊上, 然後用兩條膠布固定好, 24小時後取下, 硬塊就可以明顯縮小。 第二天再照樣貼1片。 一般外敷幾天就可以使硬塊消退。

兒童預防接種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作用重大, 新生兒預防接種和嬰兒預防接種關係著寶寶的一生健康, 小兒預防接種知識也是必須要瞭解的。


打針後的護理

預防接種是用各種疫苗、菌苗或類毒素, 注射到健康的嬰幼兒的身體裡, 使小兒增強相應的抗病能力。 預防接種後小兒常會產生一些反應, 一般分為局部性及全身性兩大類。

Advertisiment

1、局部反應:一般在預防接種後24小時左右出現。 接種部位可出現紅、腫, 熱、痛等現象。 反應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結、淋已管發炎。 注射部位腫大的硬結範圍又分為輕、中、重。 輕的直徑小於2.5病, 就暫時不要接種。 例如, 發熱時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聯疫苗;腹瀉時不釐米, 中的在2.5~5釐米之間, 超過5釐米為重反應, 這種反應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大。 如果局部紅腫較重, 可以熱敷(卡介苗接種後紅腫嚴禁熱敷)。 早晚各一次, 每次5分鐘左右。 並要勤換內衣, 避免破潰後感染。 如局部感染時可塗龍膽紫藥水。

2、全身反應:首先表現就是發燒, 輕的37~37.5℃, 中的37.6~38.5℃。 39℃以上為重的。 除此之外, 部分小兒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顫, 噁心, 嘔吐, 腹痛、腹瀉等症狀,

Advertisiment
以上反應一般多在24小時之內消退很少持續3天以上。 如果重度發燒可服用退燒藥。 一般體溫恢復正常後, 其他症狀也就自行消退。 如果高燒不退或有其他異常, 應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打針後的反應

注射預防針後要加強護理

1.要好好休息, 不要跑跳過多。

2.保護打針部位的清潔, 不要用手抓。

3.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如大蒜。 辣椒等。

4.多喝開水。

5.家長隨時觀察小兒接種後的反應。

怎樣減少預防接種後的反應

大多數疫苗接種後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 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 在進行預防接種後, 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 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 發生過敏反應也是很少的。 為了保證安全, 減少反應,

Advertisiment
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進行。 如果孩子有要口服小兒麻痹症糖丸;空腹饑餓時不宜打預防針, 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 打針前做好孩子的工作, 讓勇敢的孩子先打, 以消除膽小孩子的緊張害怕心理。 打針後二至三天內應避免劇烈活動, 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 暫時不要洗澡, 以防局部感染。

小編總結:接種後出現的局部和全身反應, 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可注意休息, 多飲開水。 如局部反應較重, 可用毛巾作熱敷, 每天數次, 每次10-15分鐘;但接種卡介苗後出現的局部反應, 不能進行熱敷。 對較重的全身反應, 應採取對症治療, 如發熱、頭痛, 可適當給予解熱鎮痛藥, 以緩解症狀。 如局部紅腫繼續擴大, 高熱者,

Advertisiment
應到醫院及時診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