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歲前孩子真的不需要社交嗎?

對於寶寶來說, 在一歲之前, 他沒有太強的自我意識, 很多時候還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 雖然偶爾會看幾眼周圍出現的同齡人, 甚至會伸手摸一摸, 但是對寶寶來說, 唯一重要的只有媽媽。 但這時候母嬰社交對寶寶的意義仍然很重大——他/她會通過觀察爸爸媽媽和別人的交往模式而學習。

在一歲以前, 孩子通過和父母有足夠多的互動來獲得原始的安全感, 然後還要不斷地親眼看到爸爸媽媽交朋友的過程, 才能在處理和陌生人的關係時不會過分恐懼和抗拒。 “理解陌生人的存在、觀察如何和陌生人建立聯繫”,
Advertisiment
就是這個階段的社交重點。
這個階段父母很容易忽視孩子的社交需求, 為以後的養育埋下隱患。

1~1歲半:喜歡和同齡的孩子在一起, 已經有了對同伴性格的偏好, 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各玩各的。
因為孩子性格內向所以沒朋友?不要亂甩鍋。
對於嬰幼兒的社交, 有人說:“有的孩子內向, 有的孩子外向, 這麼小交什麼朋友, 沒關係!”拜託, 內向和外向的孩子都需要朋友, 不要亂甩鍋。
嬰兒期和大量同齡孩子接觸下來, 大概從一歲半起, 有些孩子會更喜歡那種臉上總掛著笑容、性格被動又脾氣溫柔(內向型)的孩子。 一般來說, 吸引是相互的, 慢慢地就會和對方家長約著多見面, 讓孩子進一步互相認識、越來越熟悉。
Advertisiment

1歲半~2歲半:語言爆發期, 開始有“好朋友”的意識, 也是社交問題引導的關鍵期。
這個年齡的孩子, 剛剛有物權意識, 說“分享”他們是無法明白的, 再強調也沒有意義。 在這個時候, 規則很重要, 誰先拿到玩具, 就該誰玩, 玩一段時間(比如5分鐘), 就換下一個人。
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能協作玩玩具的還比較少, 尤其是小型玩具(比如一輛玩具車), “分享”是一件不能強迫的事情, 至少要先等孩子明白“物權”、“先來後到”的概念後, 才能強調分享。

 

而父母在這個階段的監管力度, 應該是時時刻刻盯著孩子的動向, 像一個監控攝像頭一樣, 一直在, 及時對孩子情緒有回應, 並幫助孩子給出解決方案。 如果此時家長總是在玩手機, 或者在聊天, 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如果他用暴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 或者被別人的暴力征服, 不得已放棄了自己手裡的玩具, 那麼他的心裡可能會漸漸生出思維定勢:事情就是這樣的, 以後也要照這個方式繼續下去, 叢林意識啟蒙, 霸淩和被霸淩, 就此發芽。
雖然普遍來說兩歲開始孩子才有交朋友的意識, 但是兩歲前, 就算不會說話、無法表達的孩子, 也是有記憶、有喜好的。 穩定、熟悉的朋友關係, 會給他們帶來自在、安全的感覺。 也是從和同齡的好朋友(自己喜歡的同齡人)一起玩耍的過程中, 孩子會一點點學會分享、忍讓、互相付出。

如果孩子超過兩歲, 只願意自己玩或者和媽媽玩, 對同齡人沒興趣, 並不是說孩子內向, 而是孩子需要更多的機會與同齡人相處。
Advertisiment

你不可能既撫養好孩子, 又做一個隱士。 對於平時要工作的爸爸媽媽來說, 利用非工作時間帶孩子定期約固定的小朋友見面, 很重要。 現在就安排起來吧, 週末來場約會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