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種行為危害兒童心理發育(家長一定要知道)

嬰兒心理特點

嬰兒一出生, 就開始了對世界的認識, 也開始了和別人的交往, 突出表現在感覺的發生和視覺、聽覺的集中上。 半歲以後, 身體活動的範圍擴大, 爽收可以模仿多種動作, 出現語言的萌芽, 可以發出許多重複的連續音節。 到9-10個月後, 因而已能聽懂一些詞, 並且按承認的話去做一些動作。 只是直到1歲, 孩子能說的詞還是極少的。

1-3歲是真正形成人類心理特點時期。 嬰兒在這是學會走路, 開始說話, 表現出表像思維和想像等人類所有的心理活動, 出現獨立性, 各種心理活動逐漸齊全。 如1歲以前是語言發生後的準備階段。

Advertisiment
1-1.5歲的孩子初一理解語言階段。 他能聽懂許多話, 但是說出的不多, 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說話。 1.5歲以後, 孩子有一個似乎是突然開口的階段, 一下子就說得很好。 2歲左右的孩子, 雖然說話不成句, 但總是喜歡嘰裡咕嚕地說話, 更喜歡模仿大人說話。 到了3歲, 能夠初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與此同時, 嬰兒的表像也發展起來。 特別是1.5-2歲, 當事物不在眼前時, 嬰兒能夠在大腦中出現關於該事物的表像。 表像的發生是嬰兒的認識後動出現重大的變化。 記憶已不僅停留在再認那些重新出現的事物, 還可以回憶起過去感知過的事物。 表像的發生使嬰兒有可能產生想像。 2歲左右的嬰兒已能夠拿著物體進行想像性活動。

Advertisiment
這是出現了遊戲萌芽。 人類典型的認識活動形式——思維, 也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 這是孩子出現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 比如, 能夠把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的人加以分類, 主動叫“爺爺”、“奶奶”、“哥哥”、“姐姐”。 在生活中, 2歲以後孩子開始會講道理, 對一些事情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只是這時候的思維還是非常具體的, 而且只是在活動中進行。 至此, 嬰兒的認識過程——從感覺到思維都已形成。

此外, 在孩子2-3歲, 會出現獨立性的表現。 獨立性出現時開始產生自我意識的明顯表現。 這是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區別, 在語言上逐漸分清“你”、“我”, 在行動上要“自己來”。 獨立性的出現是嬰兒心裡發展非常重要的一步, 也是人生最初心理發展成就的集中表現。

Advertisiment
它表明, 嬰兒心理具備了人類的一切特點, 才能夠有暨大的主觀能動性。 嬰兒出生時固然已不同於動物, 但只有發展到這個階段, 才真正開始形成人類的全部心理機能。

1、退縮性行為

有些孩子聰明又健康, 學習成績也不錯, 唯一不好的就是畏縮, 在人多的場合, 他總是靜坐在一旁, 別人問話, 他臉漲的通紅, 不答話, 有時咬鉛筆、吮手指, 對旁人似乎沒有什麼興趣。 像這種情形, 一般稱為“退縮性行為”。 有這樣行為的孩子在團體中很容易被別人忘記其存在。 產生退縮性行為的原因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但與所受到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

2、破壞性行為

首先要分清什麼是破壞性行為。 孩子的某種行為從表面上看是破壞性的,

Advertisiment
但經分析, 其目的很多卻是建設性的。 例如, 孩子把鬧鐘拆開, 想瞭解它是怎麼響的;把彩色的玻璃鏡砸開, 想看看裡面有沒有花等。 孩子就是通過這種貌似破壞的行為來探究和認識事物的。 因此, 這類行為是健康行為。 但是, 有少部分孩子經常故意打破學校或鄰居的玻璃窗、燈泡。 故意搞髒別人晾曬的衣服、床單等, 以損壞他人的財物為樂, 那就是破壞行為了。 引起孩子破壞性行為的原因各異, 由敵對情緒引起報復、由不愉快情緒引起的發展、為了炫耀自己“能幹”等都會導致幼兒的破壞性行為。 出現嚴重的破壞性行為時要注意及時進行心理諮詢。

3、性別倒錯

“性別倒錯”是指一個人的心理上的性別認同與生物學上的性別不吻合,

Advertisiment
即生物學上確定性別的男性或女性, 卻強烈地認為自己是個異性。 具體來說, 有這樣一些表現:持續地嚮往穿著異性的服裝;對異性☆禁☆感興趣, 不喜歡和同性在一起;長期認同異性, 比如小男孩常告訴別人自己是小女孩。 經常表現出異性的儀態、聲調、姿勢等, 而且在外界壓力下仍無法克服;經常不被同伴接受等。 出現這種性別倒錯, 應及時帶領孩子到專業醫療部門就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