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個在班裡表現優異的寶寶, 不但學習認真、積極回答問題, 而且手工、繪畫、唱歌樣樣出類拔萃。 但是小A有一個小“毛病”:偶爾會撓人或者咬人, 這讓老師和家長十分苦惱。
一次, 在戶外活動時間, 小A又打了小朋友。 老師把她叫到沒人的地方進行批評和教育。 出乎意料, 小A特別排斥, 還打了老師。 等她哭鬧結束後, 老師從小A的優點入手, 慢慢和她談心, 並說要和她一起克服這個打人的缺點:沒想到先前蠻橫、不容侵犯的小A委屈地哭了, 告訴老師, 她也知道這是一個缺點, 會給別人造成傷害, 她也很想克服,
Advertisiment
老師通過與家長幾次溝通發現, 小A的媽媽是個事業發展很好且十分要強的女強人, 在日常生活中也時時要求寶寶完美, 很少給予寶寶表揚、擁抱, 對寶寶的錯誤總是表現得過度嚴肅, 這都給小A的心靈造成了一定影響。 幾次溝通後, 老師給了家長一些合理的家庭教育建議, 共同説明小A克服缺點。
小B從小習慣早睡晚起, 晚上一般睡十來個小時, 基本不午睡。 入園以後的午睡成了小B最難熬的時間, 他總會克制不住地去打擾其他小朋友,
Advertisiment
小C最近對上幼稚園很反感, 每天早晨上幼稚園都得哭上一陣兒, 在家時話也越來越少了, 一提幼稚園或老師就表現出抵觸情緒。 家長猜想小C也許在園裡受了什麼委屈, 十分擔心他在園的生活, 於是, 在送寶寶入園的時候順便找老師溝通。 出乎意料, 老師誤以為小C的媽媽是來鬧事的, 因此態度十分惡劣, 對談話也很抗拒。 於是, 不但問題沒有解決, 還僵化了家園關係。
與上述情況相似的還有:寶寶訴說老師冤枉了自己、老師給每個寶寶展示自己的機會不均等、其他小朋友欺負自己可老師不管等等。
Advertisiment
1溝通要注意場合, 最好單獨溝通, 不要當著其他老師或家長的面, 因為老師對類似的問題比較敏感, 容易引起誤會, 並且, 當著其他家長或老師的面, 還容易將問題擴大化, 很容易激發老師的保護意識與抵觸情緒。
2溝通要以彼此的諒解開始。 家長要首先表現出對老師辛苦工作的理解, 要真誠感謝老師對寶寶的照顧與指導,
Advertisiment
3溝通要以實際情況與解決方法為主, 不要隨意定性。 如果是家長主動溝通, 要先講出自己觀察到的寶寶的言行變化, 與老師加以核實, 不要開門見山地定性或指責。 溝通要從問題出發, 再過渡到解決方法, 這樣讓老師更容易接受。
小D在與小朋友的相處中有時處於弱勢, 心裡不痛快便回家跟媽媽“訴苦”:某某搶他的玩具、某某欺負了他……小D的媽媽為此十分苦惱, 想像著寶寶在園裡受到委屈縮在一角便十分擔憂, 偶爾會去找老師溝通, 也會與小D的爸爸訴說自己的擔心。
Advertisiment
碰到這樣的情形, 家長首先要確定這樣的情況是偶爾發生還是經常發生的。 如果是偶爾發生, 家長大可不必擔心, 因為寶寶之間的關係不像家長想像得那麼複雜。 也許你還在為寶寶“受氣”耿耿於懷, 可兩個小朋友卻已經手把手玩得十分開心, 這是幼稚園裡最常見的現象。 因為寶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也沒有那麼多的愛恨情仇, 他們之間既沒有牢不可破的友誼, 也沒有太大的怨恨, 並且內心都充滿了美好的嚮往, 很容易忘記隔閡。 另外, 在寶寶與這麼多小朋友的接觸中, 不可能不遇到一點挫折。 小的挫折未必是壞事, 家長應該鼓勵寶寶自己去面對或解決問題。
但是,如果寶寶一直處於弱勢確實讓人擔心,久而久之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這種問題的溝通不宜就事論事,家長應該預約老師,進行充分地瞭解和溝通,共同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幫助寶寶樹立自信、擴大交友範圍,讓寶寶建立健康的交往行為等。
但是,如果寶寶一直處於弱勢確實讓人擔心,久而久之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這種問題的溝通不宜就事論事,家長應該預約老師,進行充分地瞭解和溝通,共同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幫助寶寶樹立自信、擴大交友範圍,讓寶寶建立健康的交往行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