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陸為之(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長, 兒童心理專家)
Guest:
例子1:
孩子跟小朋友打架,
(先不討論誰是誰非的問題),
媽媽跟孩子講道理完畢,
問他:打架對不對?打小朋友對不對?孩子回答:對!
(其實他很清楚打架,
特別是先動手打小朋友是不好的行為)
例2:
吃飯的時候,
媽媽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吃飯,
說:乖,
好好吃飯,
吃完飯,
媽媽*****(這是代表孩子最喜歡的事或東西)。
孩子回答:我不好好吃飯,
就要*********。
這種情況多數出現在媽媽要求孩子做某事, 而孩子不太喜歡去做的情況下。
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 我是張口結舌,
Advertisiment
陸為之:很顯然,
孩子是在表達不快樂或不滿的情緒。
一個原則是,
不要在孩子處於情緒中時,
試圖給孩子講道理。
可以給孩子一點時間自己去處理情緒,
也可以鼓勵孩子表達情緒,
此時,
媽媽應該真誠傾聽,
分享或分擔孩子的感情,
而不要急於評價和教導孩子。
等孩子平靜之後,
能好好思考時再談。
Guest:您所說孩子當時是有情緒的,
所以不要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跟他講道理。
這一點我是儘量做到的。
但孩子怎麼才能沒有情緒呢?就好如在吃飯的時候,
孩子吃著吃著就跑去玩兒,
玩著玩著,
就又回來吃一口,
這麼下來,
一頓飯得吃一個小時。
對於這種情況,
開始的時候都是好言好語的“勸”跟“利誘”。
但小傢伙就是能很清晰的回答你:我不好好吃飯,
Advertisiment
陸為之:養育孩子確實是不容易的,
沒有通行的法則,
能介紹的僅僅是一些原則。
如果你要讓孩子遵守一個規則,
比如不能邊吃飯邊玩,
一般的步驟是:事先明確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不這樣會有什麼後果;通常孩子都不會就此服從,
他們要試探這個規矩是否是正的,
是否有鬆動的餘地,
此時,
父母要及時阻止孩子,
再告訴他該怎麼做以及違反後的後果;如果孩子不聽勸告,
就應該讓孩子正的承擔後果,
比如得不到玩具。
這裡最重要的是堅持一致性,
不要期待這個年齡的孩子能理解“下不為例”和“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