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4~6個月寶寶語言能力遊戲

寶寶聽媽媽說話

遊戲目的:

為寶寶以後說話作準備, 還有利於寶寶將物體、行為與詞語聯繫起來。

遊戲步驟:

1. 帶寶寶外出。

2. 描繪一下左邊樹木、燈光的顏色:“左邊是樹林, 樹林是綠色的。 ”

3. 描繪前面信號燈的顏色:“前面是紅燈, 等會兒就會變成綠燈。 綠燈跟樹林的顏色是一樣的。 ”

遊戲互動:

媽媽要不厭其煩地給寶寶講解, 並且發音要清晰, 語言要簡短明快, 不論他是否會作出反應。 寶寶的詞彙量越多, 他就可以越早開口說話。 同時, 語言跟事物結合, 還有利於寶寶智力的開發。

溫馨提示

這時寶寶的聽覺已經很敏銳,

Advertisiment
大人不斷地跟寶寶說話, 他可能一下子聽不懂, 不過沒關係, 這些都會成為他以後開口的詞語儲備。

敲敲又打打

遊戲目的:

讓寶寶辨別高低音, 提高寶寶的聽力。

遊戲步驟:

1. 準備空罐頭(奶粉罐、餅乾筒、糕點罐子)、保鮮膜、膠帶。

2. 用幾層結實的塑膠保鮮膜, 或一張厚紙蒙在罐頭罐或其他圓形容器的口上並粘緊。

3. 用膠帶把不同的小鼓粘在一起, 做成一套“架子鼓”。

4. 坐在地板上, 讓寶寶坐在你兩腿中間, 把鼓放在他面前

5. 開始敲打罐子。

遊戲互動:

媽媽先用手掌、手指和掌根給寶寶演示怎樣敲鼓, 遊戲過程中一邊敲鼓一邊用嘴發出節奏, 讓寶寶體驗不同的節奏。 然後輕握著寶寶的手掌、手指進行敲打, 遊戲時間不易太長。 媽媽經常開心地跟寶寶說話,

Advertisiment
會讓寶寶從小就有開朗的性格。

溫馨提示

在準備材料時, 需要注意把檢查材料工具是否安全, 防止寶寶碰到受傷。 在敲打的過程中, 注意敲打的力度以及控制好時間, 以免寶寶失去興致。

調皮的小鈴鐺

遊戲目的:

訓練寶寶聽力, 讓寶寶享受快樂。

遊戲步驟:

1. 將寶寶抱在媽媽身上, 用一個聲音柔和或美妙清脆的搖鈴, 在寶寶頭部的左側或右側輕輕搖動, 觀察寶寶的反應。

2. 當寶寶轉頭過來找聲音的來源時, 把搖鈴換到寶寶的另外一邊, 躲避寶寶的視線。

3. 反復幾次後, 讓寶寶發現鈴鐺。 搖動鈴鐺發出有節奏的聲音, 讓寶寶聽, 並和寶寶一起手舞足蹈起來。

遊戲互動:

寶寶聽到鈴聲響會去尋找聲源, 媽媽在寶寶看到鈴鐺後轉移到寶寶的另一邊,

Advertisiment
再次讓寶寶尋找。 這個過程不僅可以鍛煉寶寶的聽力, 而且還可以鍛煉寶寶脖子的扭動力。

溫馨提示

注意鈴聲不要太大, 也不要太靠近寶寶的耳朵, 否則會傷害寶寶的聽覺。 和寶寶一起跳舞時要表現出歡快的情緒, 讓寶寶感到快樂。 注意當寶寶不愉快時要停止遊戲。

寶寶找豆豆

遊戲目的:

為寶寶添加輔食做準備。 發展寶寶的視覺分辨能力, 訓練寶寶注意一些小東西。 培養寶寶初步的觀察力以及簡單的思維、分析能力。

遊戲步驟:

1. 媽媽先在桌上鋪一張白色的餐巾紙, 在上面放一粒紅色的小豆豆和一粒爆米花。

2. 如果寶寶未發現紅色的小豆豆, 媽媽可抖動白色的餐巾紙, 促使紅色小豆豆滾動,

Advertisiment
吸引寶寶注意。

3. 寶寶在注意到紅色的小豆豆後, 還可能會注意到白色的爆米花, 這時他會伸手去擺弄, 媽媽可獎勵一粒爆米花給寶寶吃。

遊戲互動:

如果寶寶不在意這個遊戲, 媽媽可以讓寶寶看到這些小豆豆和爆米花, 在引起寶寶注意後, 媽媽用手捏起一粒爆米花放入口中咀嚼, 並做出很好吃的表情。 這時, 寶寶一定很急, 也想吃到。 媽媽可捏起一粒放入寶寶口中, 看看寶寶的反應如何。 如果寶寶想吃, 他就會用口水化開爆米花並且咽下去。 如果他不喜歡, 他就會吐出來。 這樣, 寶寶就有了初步的注意細小物體的經驗。

溫馨提示

遊戲前, 媽媽和寶寶先洗手, 保持乾淨衛生。 紅色的小豆豆最好是可吃的食品,

Advertisiment
如膨化片等。 不要讓寶寶把它們全部吃掉, 以免造成寶寶的誤解, 以為桌上的小東西都可以吃。

寶寶看全家照

遊戲目的:

培養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和對圖片的理解能力。 讓寶寶學會觀察, 發展寶寶的記憶能力以及辨認能力。

遊戲步驟:

1. 事先找出幾張彩色照片, 一張爸爸的、一張媽媽的、一張寶寶的、一張爸爸媽媽和寶寶的合影。

2. 遊戲時, 媽媽抱著寶寶, 先拿出一張爸爸的照片, 邊看邊對寶寶講:“寶寶, 這是誰呀?這是爸爸, 這是寶寶的爸爸。 ”讓寶寶看照片的同時用手指一指爸爸。

3. 換一張照片問:“寶寶, 這是誰呀?這是媽媽, 這是寶寶的媽媽。 ”同時, 媽媽用手指一指自己。 讓寶寶反復地看看照片再看看爸爸媽媽本人, 加深寶寶的印象。

4. 隨後,再給寶寶看他自己的照片,問寶寶:“這是誰呀?這是寶寶呀。”

5. 最後,再拿出爸爸、媽媽和寶寶的合影,讓寶寶看著照片,爸爸指著照片說:“寶寶看,這是爸爸、媽媽和寶寶的合影。這是爸爸(同時指了指自己),這是媽媽(指一指媽媽),這是寶寶(指一指寶寶)。”

6. 如此重複幾次,讓寶寶進行模仿,模擬爸爸的動作,先指照片上的爸爸,再指一指身邊的爸爸;先指照片上的媽媽,再指一指身邊的媽媽。

遊戲互動:

寶寶看到照片上的人會很好奇,他會根據媽媽說的話去仔細辨認照片上的人。通常寶寶對自己的照片最感興趣,他會多看幾次。大人這個時候再讓寶寶看合影,寶寶可以很容易地從合影裡認出自己,然後逐一認出爸爸和媽媽。

溫馨提示

遊戲的照片最好選擇爸爸媽媽近期的照片,便於寶寶辨認。另外,遊戲中,媽媽的語言動作應豐富一些。遊戲的最後一部分可進行也可去掉不要,這應由爸爸媽媽根據寶寶的反應來決定。

學會和媽媽說話

遊戲目的:

培養寶寶與人說話的興趣,為以後開口說話打下基礎。

遊戲步驟:

1. 大人要用誇張的口形同寶寶說話,引導寶寶也發出聲音回應大人。

2. 這時的寶寶喜歡說雙母音,如“咿咿”、“呀呀”、“嘿嘿”、“哦哦”等,或者拉長一個母音“啊——”。大人要學會翻譯寶寶的語言,比如,接寶寶的話茬:“寶寶在說……嗎?”

遊戲互動:

寶寶從小就喜歡同人對話是語言發展的良好開始。寶寶在獨處時也會自己發音自娛,或者對著玩具說話。大人和寶寶對話的時候,寶寶發一個音,大人要發一個比寶寶清晰的音來回答,這樣寶寶就會慢慢糾正自己的發音。

溫馨提示

這個遊戲為寶寶以後早日開口說話做準備。如果從來不練習與寶寶說話,寶寶甚至到了14~16 個月也不會稱呼爸爸媽媽。

寶寶快來大聲叫

遊戲目的:

讓寶寶學習發輔音,這對以後寶寶稱呼大人,命名物品、動作等都有幫助。

遊戲步驟:

1. 大人用口唇使勁發“爸”的音,用手指著爸爸或者爸爸的照片,儘量使聲音與人聯繫起來。

2. 寶寶很可能不理睬大人,而是自己很隨意地發出聲音,比如“啊不——”。大人不要打擊寶寶的積極性,而是要呼應他,說:“啊不——”

3. 寶寶知道大人喜歡聽他發音會使勁大叫,把聲音拉長或者重複地叫。大人很配

合地鼓掌表示鼓勵,說:“寶寶好棒!”

遊戲互動:

鼓勵寶寶發出輔音,盡可能將聲音與實物聯繫起來。寶寶還不懂其中的含義,但是經常重複地練習會讓寶寶漸漸懂得“爸”、“媽”是指人,而且能慢慢地分清是指哪一個人。

溫馨提示

這個時候寶寶還不能叫出爸爸媽媽,但是必須在三到四個月時好好練習發輔音,否則寶寶聽懂話、開口說話的能力都會延遲。

寶寶也會打哇哇

遊戲目的:

引導寶寶連續而有節奏地發音,初步感知聲音。

遊戲步驟:

1. 提前準備好一張潔淨的薄紙,備用。

2. 媽媽先用手在自己的嘴上拍,發出哇哇的聲音,然後拿著寶寶的小手在他的嘴上拍。

3. 當寶寶發出哇哇聲時,媽媽拿出薄紙放在他的嘴前,通過觀察紙張振動,引導寶寶感知聲音。

遊戲互動:

如果寶寶不能發出哇哇的聲音,大人可以發音,讓寶寶看著你的口形。拍打寶寶嘴巴的時候,大人要引導性地發出哇哇的聲音,示範給寶寶看。最後,大人把紙放到寶寶嘴前,讓他看到由自己的聲音而引起了紙的振動,讓他能更好地感知聲音。

溫馨提示

寶寶的皮膚很敏感,幫助寶寶打哇哇的時候,不要太用力,以免把寶寶打疼了。

小黃球跑了

遊戲目的:

訓練寶寶遠距離追視的能力。促進寶寶的語言能力,並且可以培養寶寶對熟悉事物的觀察能力,還可以激發寶寶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激發寶寶探索的欲望。

遊戲步驟:

1. 提前準備好玩具,需要可以滾動的玩具,或者是可以移動的玩具,或者是既帶響聲又可行走的電動玩具。這裡以黃色乒乓球為例。

2. 遊戲開始時,媽媽把寶寶放在寶寶車裡,在寶寶車旁放一張茶几,媽媽手裡拿著黃色的乒乓球。

3. 媽媽對寶寶說:“寶寶,我們今天來玩一個‘追’的遊戲。寶寶看,媽媽手裡拿的是什麼?”向寶寶出示黃色的乒乓球。

4. 在引起寶寶注意後,媽媽把乒乓球放到靠近寶寶那端的茶几上,然後鬆手,乒乓球向遠處滾了。

5. 觀察寶寶的視線是否追視桌面上滾動的乒乓球。遊戲可反復進行,直至寶寶會追視為止。

遊戲互動:

寶寶看到黃色乒乓球就會想要拿起來,這個時候媽媽把球放到茶几上,乒乓球滾動,寶寶的視線也會隨著乒乓球由近及遠。當媽媽滾乒乓球的時候,媽媽要說:“小球跑遠了,跑遠了。”給寶寶一個距離概念,讓寶寶理解“遠”的意思。這對寶寶以後的語言發展有好處。

溫馨提示

茶几以低於寶寶的視線為准。在玩追視遊戲時,媽媽適當的語言提示很重要。等到寶寶的追視能力有所發展時,媽媽應抱寶寶到戶外去追視物體,培養寶寶“追視”的興趣與能力。

4. 隨後,再給寶寶看他自己的照片,問寶寶:“這是誰呀?這是寶寶呀。”

5. 最後,再拿出爸爸、媽媽和寶寶的合影,讓寶寶看著照片,爸爸指著照片說:“寶寶看,這是爸爸、媽媽和寶寶的合影。這是爸爸(同時指了指自己),這是媽媽(指一指媽媽),這是寶寶(指一指寶寶)。”

6. 如此重複幾次,讓寶寶進行模仿,模擬爸爸的動作,先指照片上的爸爸,再指一指身邊的爸爸;先指照片上的媽媽,再指一指身邊的媽媽。

遊戲互動:

寶寶看到照片上的人會很好奇,他會根據媽媽說的話去仔細辨認照片上的人。通常寶寶對自己的照片最感興趣,他會多看幾次。大人這個時候再讓寶寶看合影,寶寶可以很容易地從合影裡認出自己,然後逐一認出爸爸和媽媽。

溫馨提示

遊戲的照片最好選擇爸爸媽媽近期的照片,便於寶寶辨認。另外,遊戲中,媽媽的語言動作應豐富一些。遊戲的最後一部分可進行也可去掉不要,這應由爸爸媽媽根據寶寶的反應來決定。

學會和媽媽說話

遊戲目的:

培養寶寶與人說話的興趣,為以後開口說話打下基礎。

遊戲步驟:

1. 大人要用誇張的口形同寶寶說話,引導寶寶也發出聲音回應大人。

2. 這時的寶寶喜歡說雙母音,如“咿咿”、“呀呀”、“嘿嘿”、“哦哦”等,或者拉長一個母音“啊——”。大人要學會翻譯寶寶的語言,比如,接寶寶的話茬:“寶寶在說……嗎?”

遊戲互動:

寶寶從小就喜歡同人對話是語言發展的良好開始。寶寶在獨處時也會自己發音自娛,或者對著玩具說話。大人和寶寶對話的時候,寶寶發一個音,大人要發一個比寶寶清晰的音來回答,這樣寶寶就會慢慢糾正自己的發音。

溫馨提示

這個遊戲為寶寶以後早日開口說話做準備。如果從來不練習與寶寶說話,寶寶甚至到了14~16 個月也不會稱呼爸爸媽媽。

寶寶快來大聲叫

遊戲目的:

讓寶寶學習發輔音,這對以後寶寶稱呼大人,命名物品、動作等都有幫助。

遊戲步驟:

1. 大人用口唇使勁發“爸”的音,用手指著爸爸或者爸爸的照片,儘量使聲音與人聯繫起來。

2. 寶寶很可能不理睬大人,而是自己很隨意地發出聲音,比如“啊不——”。大人不要打擊寶寶的積極性,而是要呼應他,說:“啊不——”

3. 寶寶知道大人喜歡聽他發音會使勁大叫,把聲音拉長或者重複地叫。大人很配

合地鼓掌表示鼓勵,說:“寶寶好棒!”

遊戲互動:

鼓勵寶寶發出輔音,盡可能將聲音與實物聯繫起來。寶寶還不懂其中的含義,但是經常重複地練習會讓寶寶漸漸懂得“爸”、“媽”是指人,而且能慢慢地分清是指哪一個人。

溫馨提示

這個時候寶寶還不能叫出爸爸媽媽,但是必須在三到四個月時好好練習發輔音,否則寶寶聽懂話、開口說話的能力都會延遲。

寶寶也會打哇哇

遊戲目的:

引導寶寶連續而有節奏地發音,初步感知聲音。

遊戲步驟:

1. 提前準備好一張潔淨的薄紙,備用。

2. 媽媽先用手在自己的嘴上拍,發出哇哇的聲音,然後拿著寶寶的小手在他的嘴上拍。

3. 當寶寶發出哇哇聲時,媽媽拿出薄紙放在他的嘴前,通過觀察紙張振動,引導寶寶感知聲音。

遊戲互動:

如果寶寶不能發出哇哇的聲音,大人可以發音,讓寶寶看著你的口形。拍打寶寶嘴巴的時候,大人要引導性地發出哇哇的聲音,示範給寶寶看。最後,大人把紙放到寶寶嘴前,讓他看到由自己的聲音而引起了紙的振動,讓他能更好地感知聲音。

溫馨提示

寶寶的皮膚很敏感,幫助寶寶打哇哇的時候,不要太用力,以免把寶寶打疼了。

小黃球跑了

遊戲目的:

訓練寶寶遠距離追視的能力。促進寶寶的語言能力,並且可以培養寶寶對熟悉事物的觀察能力,還可以激發寶寶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激發寶寶探索的欲望。

遊戲步驟:

1. 提前準備好玩具,需要可以滾動的玩具,或者是可以移動的玩具,或者是既帶響聲又可行走的電動玩具。這裡以黃色乒乓球為例。

2. 遊戲開始時,媽媽把寶寶放在寶寶車裡,在寶寶車旁放一張茶几,媽媽手裡拿著黃色的乒乓球。

3. 媽媽對寶寶說:“寶寶,我們今天來玩一個‘追’的遊戲。寶寶看,媽媽手裡拿的是什麼?”向寶寶出示黃色的乒乓球。

4. 在引起寶寶注意後,媽媽把乒乓球放到靠近寶寶那端的茶几上,然後鬆手,乒乓球向遠處滾了。

5. 觀察寶寶的視線是否追視桌面上滾動的乒乓球。遊戲可反復進行,直至寶寶會追視為止。

遊戲互動:

寶寶看到黃色乒乓球就會想要拿起來,這個時候媽媽把球放到茶几上,乒乓球滾動,寶寶的視線也會隨著乒乓球由近及遠。當媽媽滾乒乓球的時候,媽媽要說:“小球跑遠了,跑遠了。”給寶寶一個距離概念,讓寶寶理解“遠”的意思。這對寶寶以後的語言發展有好處。

溫馨提示

茶几以低於寶寶的視線為准。在玩追視遊戲時,媽媽適當的語言提示很重要。等到寶寶的追視能力有所發展時,媽媽應抱寶寶到戶外去追視物體,培養寶寶“追視”的興趣與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