竅門1:分析病情決定就診時間
CASE:一個媽媽抱怨,
說孩子深夜突然發燒到38℃,
兒童醫院的急診卻人山人海,
足足等待了3個小時才看上病,
等返回家中時天已經快亮了。
這一夜孩子又累又餓又煩躁,
反而加重了病情。
這位媽媽也直後悔:還不如先給孩子退燒,
讓孩子好好睡一覺,
早上起來再去看病呢!
問題:什麼狀況下孩子需要馬上去醫院?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 也是許多疾病發生過程中一個最常見的症狀。 不是說寶寶有點發燒就必須上醫院, 寶寶的體溫本來就比成人稍高, 還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熱。
Advertisiment
竅門2:照顧好生病寶寶的心理
CASE:東東天生膽小, 怕見生人。 這天東東得了肺炎, 被爸爸火速送往醫院, 又是驗血又是輸液。 之後的幾天東東只要一看到白大褂就嚇得哭了。 爸爸說東東一點也不勇敢, 還告訴東東輸液一點也不疼, 再哭就不是男子漢。 可是東東不但沒有變得勇敢起來,
Advertisiment
問題: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就醫過程中的恐懼情緒呢?
很多家長帶孩子看病, 都是二話不說, 抱著孩子就走。 到了醫院,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身體的不適, 讓病中的小寶寶對醫院充滿了負面印象。 更何況在這裡, 寶寶要遭受驗血、輸液等種種身體痛苦, 小小的心靈難免抗拒和恐懼。 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心理, 不要用“打針一點也不疼”的假話來騙寶寶, 而是應該告訴孩子“打針有點疼, 但會讓寶寶的病變好”, 這樣的話才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要借看病的機會教給孩子如何面對疾病, 克服恐懼, 讓孩子理解治療和疾病的因果關係, 這樣孩子才能接受疼痛。 家長要有耐心, 要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Advertisiment
竅門3:充分信任醫生
CASE:西西感冒發燒了,
醫生卻只給開了幾樣簡單的藥。
吃了藥,
西西的病到了晚上不但沒好轉,
反而好像更重了。
“這個醫生不行!”爸爸媽媽馬上帶著西西又到了另一家醫院,
給西西輸了液。
問題:治病越快,
醫術就越高明嗎?
寶寶生病,
家長比誰都急,
往往會在短時期內輾轉多家醫院,
頻繁換醫生診斷,
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選用多種藥品。
專家認為,
這種做法是十分錯誤的,
因為每種治療都不是立竿見影的,
明顯的療效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用貴藥、多用藥也是年輕父母普遍存在的問題。
Advertisiment
CASE:妞妞拉肚子了,
問診時醫生問:“什麼時候開始拉的?”媽媽說:“那天我出差回來就有點拉。
”“發燒嗎?”“平時頭不熱,
睡醒覺額頭似乎有點熱。
”“一天拉幾次?”“每次打開紙尿褲都能看見已經拉了。
”“母乳餵養還是混合餵養?”“我已經上班了,
每天都在擠奶……”
問題:如何正確有效地向醫生描述寶寶的病情?
孩子往往自己不會敘述病情,
Advertisiment
竅門5:取藥時,核清藥單,看清劑量
拿處方箋及領藥時,別忘了核對藥單、藥袋上的姓名、年齡、性別、藥物種類、藥物數量及使用方法等之正確性。如果藥袋或藥品沒有任何標示時,應詢問醫師並請開立藥名貼於藥品上。而喂小朋友吃藥前,也應詳讀藥品說明書或藥袋上之用法、用量。小朋友如果目前正在服一些藥物,卻因不適再度就診時,應先諮詢目前服用的藥物品項:為慎重起見,也可向社區其他藥師諮詢有關藥量、藥性重複、是否錯開時間等事項。
家長除了要向醫生介紹孩子的主要病情之外,還要介紹孩子的一般情況,如精神狀態、食欲、大小便等。如果幾位家長一起帶孩子看病,最好由一位最瞭解病情的家長向醫生敘述病情,千萬不要七嘴八舌。如果孩子是慢性病或複診時,病情、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要儘量帶病歷本或底方,以避免重複檢查。竅門5:取藥時,核清藥單,看清劑量
拿處方箋及領藥時,別忘了核對藥單、藥袋上的姓名、年齡、性別、藥物種類、藥物數量及使用方法等之正確性。如果藥袋或藥品沒有任何標示時,應詢問醫師並請開立藥名貼於藥品上。而喂小朋友吃藥前,也應詳讀藥品說明書或藥袋上之用法、用量。小朋友如果目前正在服一些藥物,卻因不適再度就診時,應先諮詢目前服用的藥物品項:為慎重起見,也可向社區其他藥師諮詢有關藥量、藥性重複、是否錯開時間等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