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育兒“偽真理”

做了媽媽之後, 我們會從書本上或者別的媽媽那裡瞭解到很多顛簸不破的育兒真理。 但是如果我們較較真, 就會發現這些“真理”的實質並不像它們看上去那樣有理。 下面就是幾個肯定在你的頭腦中存在過, 並且常常在媽媽間傳播的“真理”。 那麼, 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 這些話真的正確嗎?

偽真理之一:你比任何人都瞭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當然, 你肯定比任何都清楚孩子更愛吃香蕉還是桃子。 當他擠著眼睛吭哧的時候, 你可以準確判斷出他究竟是困了還是餓了。 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實的情況:在你充分瞭解孩子的同時,

Advertisiment
你也不可辯駁地受到一種力量的限制, 那就是主觀偏見。 因為, 你很容易被愛蒙蔽雙眼。 你很難像孩子的保姆、老師那樣客觀地看待你的孩子, 並且你也不能夠像她們在接觸了很多同齡孩子之後進行橫向比較。 所以, 一般來說, 旁觀者可以給父母提供更真實的, 更有可比性的判斷標準, 説明父母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

我們經常會下意識地遮罩掉別人嘴裡的孩子的短處。 而直到更多的人, 或者我們信服的人向我們提及這一點的時候, 我們才會往心裡去。 記得保姆曾經幾次想我暗示, 我的孩子可能在聽力方面有問題, 但是我總能以各種理由告訴她“不可能, 那只是因為……”但是當孩子體檢時,

Advertisiment
醫生鄭重其事地對我說“您的孩子可能存在聽力障礙”後, 我才意識到:的確, 他每次看電視的時候都要開很大音量, 而我每次跟他說話, 都必須像叫喊一樣他才有反應。

當然, 促使這條“偽真理”長期成立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現。 我們都知道, 孩子是個可愛的小兩面派。 他常常在人前一個樣, 回到家裡一個樣。 有的孩子在幼稚園能說會道、任勞任怨, 可是回到家裡就又變成了嬌滴滴的小寶寶。 有個孩子在外面膽小、收斂, 在家裡卻無法無天。 無論孩子在你面前更可愛還是更頑劣, 那都僅僅是他的一個側面。

·我們能怎麼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可能會變換不同的形象, 或勇敢或怯懦, 或獨立或依賴。 但是無論他表現出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