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個不同年齡段寶寶的快樂遊戲

我們發現, 孩子的快樂和節日、玩具、糖果等等無關, 只和父母的用心程度、投入程度有關。

黑暗之光

講述人:飛飛媽, 兒子1歲11個月

我們響應前幾個月“關燈一小時”活動的那天, 很早就帶著孩子躺在了床上。 本來我是想漫無目的地給他講幾個故事, 把這段時間給消磨掉。 後來正好有人打電話來, 我就摸索著去接了, 然後順手把書架上一直沒怎麼用過的手電筒給帶進了臥室。 兒子看見黑暗之中的這束光線, 馬上興奮地從床上爬了起來。 我順勢和他玩起了手電筒。

先是讓他拿著手電筒新鮮了一會兒,

Advertisiment
然後我提議, 我來照, 他去抓牆上的光點。 哎呀, 這回可玩瘋了, 他一邊尖叫著一邊左撲右撲、上撲下撲。 之後我又把光點移到了地上, 他就光著小腳丫下了床, 開始追著踩, 還用手一起抓, 開心得要命。 我又把光打在了他的手心裡, 他一合手我就關上開關, 他興奮地以為把光抓住了;一鬆開手, 我就趕緊打開開關, 再讓光亂跑。 我們樂此不疲地玩了1個多小時, 關燈的時間早過了, 還是不捨得把燈打開。 最後玩累了, 我們都蜷縮在被窩裡, 打開一點點光亮, 我開始給他編故事, 他一會兒爬出被子, 一會兒又鑽回來, 忙得不亦樂乎, 也不記得怕黑了。

專家點評:

飛飛媽居然想出了讓孩子追手電筒光這樣的主意。 惹得快2歲的兒子做了一回“鼓上蚤”時遷,

Advertisiment
爬高摸低, 床上地下, 追逐踩踏, 好不快活!

如果此時在孩子頭上戴上心理學實驗室裡做腦功能成像的電極帽子, 一定可以看到孩子大腦的很多地方發出紅光, 那表明孩子的腦細胞被啟動, 神經元的突觸將得到發育, 孩子的視知覺、空間能力、動作的準確性、手眼配合能力都將得到鍛煉。

情緒方面, 快樂、愉悅的心境將啟動皮層下的快樂回路, 進而幫助孩子其他生理心理方面的發育。

最重要的, 孩子和這樣的媽媽在一起, 很有安全感, 有助於建立起對媽媽的安全依戀, 這種依戀對人的一生的人際關係有長遠影響。

“變形”紗巾

講述人:恐龍川川, 女兒4歲

帶了肚丫4年的阿姨終於走了, 我發現肚丫近來不愛笑了,

Advertisiment
膽小了, 有時有話不敢說, 明顯是怕我生氣。 想來想去, 還是我心情太煩躁。 自己一個人帶她, 越來越沒有耐心。 陪她的時候, 不是在上網, 就是心不在焉地讓她自己折騰。 陪她玩!是我今天的首要任務!

我們下了樓, 沒帶任何玩具, 我把自己的紗巾和肚丫的紗巾都摘下來, 展平後紮在脖子上當披風, 號稱自己是仙女, 開始起飛。 “飛”膩了, 我們每人扯著紗巾的一角扭起了秧歌。 然後又開始把紗巾往天上扔, 哇, 紗巾飄落的那一刹那可真漂亮!可是, 為什麼展開的紗巾怎麼使勁都扔不高呢?要怎麼樣才能扔得又高又遠呢?來, 女兒, 咱們一起試試。 於是我們把絲巾打成一個結再試。 耶!一下能扔好高呢!好吧, 我們還可以打上多幾個結, 這回紗巾就變成了沙包,

Advertisiment
你打我, 我打你, 看誰打得准。 還能怎麼玩?我們可以把紗巾別在後面的褲腰上, 嘿嘿, 一人一個小尾巴, 我們來揪尾巴遊戲吧, 看誰先揪到對方的尾巴。 最後, 我又用紗巾把我們倆的腿綁上, 練習兩人三足走, 真是母女連心啊, 越走越協調。

玩呀, 玩呀, 歡笑就一直沒停止過。

專家點評:

其實, 肚丫媽天性也貪玩, 這不, 貪玩的本性一和肚丫的孩童本性湊在一起, 立刻迸發出創意火花, 又是仙女飛, 又是扭秧歌, 一忽兒扔沙包, 一忽兒揪尾巴……

如果時不時地釋放一下自己的天性, 受益的不僅是孩子, 還有大人自己。

“隧道”探奇

講述人:奇奇爸爸, 兒子9個月

星期日, 我們新買的電冰箱送到了, 在整個安置電冰箱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兒子一直饒有情趣被奶奶抱著在一邊觀看那個已經空了的紙箱子。 工人走的時候問我們, 要不要把紙箱子一起帶走。 妻子剛點頭, 我突然想起了什麼, 就說:“沒事, 自己處理吧!”

妻子埋怨我, 這紙箱子賣不了幾塊錢, 還得自己折好了再搬下樓去……我沖她神秘的笑了笑, 開始按照我的想法改造紙箱。 我先把箱子上下兩邊的折疊紙都剪掉, 再把邊兒用塑膠教條封好, 然後把它放倒下來, 哈哈, 一個大隧道做好了!我馬上爬了進去, 舒服地在裡面坐了下來。 兒子馬上掙脫了奶奶的手臂下來, 也爬進了“洞”裡。 我帶著兒子開始了“隧道”探險, 爬過來, 爬過去, 圍著箱子爬一圈, 兒子一邊爬一邊嘎嘎嘎笑。 然後, 他自己在“洞”裡的時候我在外面叫他, 讓他分辨該從哪邊爬出來。妻子看得有趣,開始加入我們。她把一些玩具佈置在“隧道”裡,給寶寶設置障礙,有時乾脆就和寶寶坐在“隧道”裡玩起了玩具。誰能想到一個普通的紙箱子能讓孩子如此開心,而且成功地解決了妻子總是嘮叨兒子不愛爬的問題。

專家點評:

爸爸和媽媽就是不一樣,此為一例。爸爸把孩子舉老高,爸爸跟孩子一起摸爬滾打,爸爸跟孩子一起拆裝玩具……

總之,媽媽在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冷暖漿洗方面,爸爸沒得比;但是爸爸可能會更多地帶給孩子酣暢的快樂。

媽媽和爸爸在養育孩子上也有自然分工,不用誰來規定,性別特徵說了算。

巧撈“小魚”

講述人:張倩,女兒3歲

自從上了親子班,女兒就對“撈小魚”的遊戲上了癮,總纏著我陪她玩。可是親子班有十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呢,家裡才只有我和女兒兩個人,怎麼才能讓她玩得過癮?

突然,我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我帶著女兒開始翻騰起她的玩具箱,讓她把所有的毛絨玩具都找出來,然後擺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我和女兒用手架起網,開始去撈那些玩具。女兒覺得這樣也很有意思,一網不撈小毛熊,二網不撈小猴子,三網撈個小尾巴尾巴尾巴豬!

然後我們又發明了蹲跳著去撈“小魚”,我們必須得跳得一樣的頻率才能保證不摔倒。所以我就乾脆放了張音樂CD,讓她根據音樂的節奏決定怎麼跳,或者是快快小跑著去撈“魚”,還是慢慢挪著步子去撈。然後我們又覺得光撈毛絨玩具沒意思,還是撈真的“魚”好。於是就找出來她原來有的一套繪有各種魚類的小卡片,把它們分別放在毛絨玩具的身上,由女兒決定下一條是撈“黑瑪麗魚”,還是撈“箭魚”。我們足足玩了一下午,看來,兩個人玩“撈小魚”遊戲,照樣能開心、熱鬧,就看怎麼能玩出新花樣了。

專家點評:

這位媽媽的主意真“巧”,孩子一邊“撈魚”,一邊唱歌謠,聽CD,起初把玩具當魚,後來給玩具配上魚卡片。孩子在快樂遊戲中,音樂感、節奏感、分類、認漢字、大小肌肉動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可謂一舉多得。

石頭“工廠”

講述人:嬌嬌媽媽,女兒2歲11個月

帶女兒出門散步,她總喜歡撿地上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也許這和她視線比較低有關吧。有一次,居然在我沒注意的時候對著一泡狗屎“研究”了起來。

不過我倒是想起來,不如把她喜歡撿地上的東西的這個興趣發揮一下。於是我交給了她一個具體的任務:撿石頭,而且要撿光滑的小圓石頭。女兒很開心地開始“執行”任務了。我發現她還真是超強呢,我們一路走回家她至少發現了4塊符合我要求的小石頭,也許讓我撿,還一塊都撿不到。

回到家,我把石頭洗乾淨,把顏料盤裡兌上幾種色彩鮮豔的顏色,交給女兒一隻毛筆,自己拿了一隻,開始隨意地給石頭“穿花衣”。我們一會兒就把4塊石頭都塗好了,女兒沒玩夠,就又拉著我下樓去撿石頭。最後我們塗了一堆的石頭,足夠辦個石頭加工廠了。畫完之後,我們又拿它們玩起了做飯的遊戲,偏綠色的當菜,偏紅色的當肉,偏淺色的當米飯等等。玩夠了這個,又開始給小石頭們排角色,誰演小泥鰍、誰演小黃狗啊什麼,瞎編起了故事。我發現女兒居然能把以前我給她講過多遍的故事複述出來,而且還有著超強的“篡改”能力。這一天,我們用一堆不花錢的小石頭玩得開心極了。

專家點評:

爸爸媽媽總想讓孩子做他們想讓孩子做的事情,這無非是安安靜靜地、乾乾淨淨地做些有用的、有出息的事情(識字、數數、說英文……),可是孩子卻總是不乖,他們要幹自己想幹的事情,堆沙子、玩泥土、大聲吼叫、嬉戲打鬧、目不轉睛地看螞蟻排隊搬家……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大多是順應著他們的身心發展需要的。如果在他們感興趣的這些事上再加以“快樂”引導,也許就會有“雙贏”的效果。

專用“飛機”

講述人:小希媽媽,女兒5個月

小希這天可能是厭煩了總被抱著,更加厭煩了躺著,因此煩躁不安,鬧個不停,抱起來也哭,放躺下更鬧。老公過來看她了,大概心想:“怎麼這麼個小人兒也哄不好?!還得我親自出馬。”老公讓我把女兒從他背後放在了肩膀上,小希一下子就不鬧了,睜著烏溜溜的黑眼睛東看西看。“嘻嘻,這個高度我可是還從來沒達到過呢!”我猜她是這麼想的。老公架著小希開始緩慢地蹲下、站起,又慢慢地超前走和後退,小希興奮極了,開始咧開嘴笑。這樣慢慢地走了一會兒後,老公開始加速了,忽前忽後、忽快忽慢、忽左忽右,用不同的速度在屋子裡“飛”來“飛”去,小希開心得嘎嘎大笑,我好像還真沒見過女兒如此放聲大笑過。後來老公停在了穿衣鏡前,小希一下子看見了鏡子裡“坐飛機”的自己,就更高興了。老公得意地看著我,估計是想說:“怎麼樣,還是我能讓女兒開心吧?!”

專家點評:

5個月的女孩兒居然也喜歡騎在爸爸的肩上,任由爸爸蹲下站起,前進後退,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地“坐飛機”,而且開心得嘎嘎大笑。殊不知,孩子就在這樣的快樂中逐漸認識了三維空間,認識到前後、左右、上下的不同。

讓他分辨該從哪邊爬出來。妻子看得有趣,開始加入我們。她把一些玩具佈置在“隧道”裡,給寶寶設置障礙,有時乾脆就和寶寶坐在“隧道”裡玩起了玩具。誰能想到一個普通的紙箱子能讓孩子如此開心,而且成功地解決了妻子總是嘮叨兒子不愛爬的問題。

專家點評:

爸爸和媽媽就是不一樣,此為一例。爸爸把孩子舉老高,爸爸跟孩子一起摸爬滾打,爸爸跟孩子一起拆裝玩具……

總之,媽媽在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冷暖漿洗方面,爸爸沒得比;但是爸爸可能會更多地帶給孩子酣暢的快樂。

媽媽和爸爸在養育孩子上也有自然分工,不用誰來規定,性別特徵說了算。

巧撈“小魚”

講述人:張倩,女兒3歲

自從上了親子班,女兒就對“撈小魚”的遊戲上了癮,總纏著我陪她玩。可是親子班有十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呢,家裡才只有我和女兒兩個人,怎麼才能讓她玩得過癮?

突然,我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我帶著女兒開始翻騰起她的玩具箱,讓她把所有的毛絨玩具都找出來,然後擺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我和女兒用手架起網,開始去撈那些玩具。女兒覺得這樣也很有意思,一網不撈小毛熊,二網不撈小猴子,三網撈個小尾巴尾巴尾巴豬!

然後我們又發明了蹲跳著去撈“小魚”,我們必須得跳得一樣的頻率才能保證不摔倒。所以我就乾脆放了張音樂CD,讓她根據音樂的節奏決定怎麼跳,或者是快快小跑著去撈“魚”,還是慢慢挪著步子去撈。然後我們又覺得光撈毛絨玩具沒意思,還是撈真的“魚”好。於是就找出來她原來有的一套繪有各種魚類的小卡片,把它們分別放在毛絨玩具的身上,由女兒決定下一條是撈“黑瑪麗魚”,還是撈“箭魚”。我們足足玩了一下午,看來,兩個人玩“撈小魚”遊戲,照樣能開心、熱鬧,就看怎麼能玩出新花樣了。

專家點評:

這位媽媽的主意真“巧”,孩子一邊“撈魚”,一邊唱歌謠,聽CD,起初把玩具當魚,後來給玩具配上魚卡片。孩子在快樂遊戲中,音樂感、節奏感、分類、認漢字、大小肌肉動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可謂一舉多得。

石頭“工廠”

講述人:嬌嬌媽媽,女兒2歲11個月

帶女兒出門散步,她總喜歡撿地上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也許這和她視線比較低有關吧。有一次,居然在我沒注意的時候對著一泡狗屎“研究”了起來。

不過我倒是想起來,不如把她喜歡撿地上的東西的這個興趣發揮一下。於是我交給了她一個具體的任務:撿石頭,而且要撿光滑的小圓石頭。女兒很開心地開始“執行”任務了。我發現她還真是超強呢,我們一路走回家她至少發現了4塊符合我要求的小石頭,也許讓我撿,還一塊都撿不到。

回到家,我把石頭洗乾淨,把顏料盤裡兌上幾種色彩鮮豔的顏色,交給女兒一隻毛筆,自己拿了一隻,開始隨意地給石頭“穿花衣”。我們一會兒就把4塊石頭都塗好了,女兒沒玩夠,就又拉著我下樓去撿石頭。最後我們塗了一堆的石頭,足夠辦個石頭加工廠了。畫完之後,我們又拿它們玩起了做飯的遊戲,偏綠色的當菜,偏紅色的當肉,偏淺色的當米飯等等。玩夠了這個,又開始給小石頭們排角色,誰演小泥鰍、誰演小黃狗啊什麼,瞎編起了故事。我發現女兒居然能把以前我給她講過多遍的故事複述出來,而且還有著超強的“篡改”能力。這一天,我們用一堆不花錢的小石頭玩得開心極了。

專家點評:

爸爸媽媽總想讓孩子做他們想讓孩子做的事情,這無非是安安靜靜地、乾乾淨淨地做些有用的、有出息的事情(識字、數數、說英文……),可是孩子卻總是不乖,他們要幹自己想幹的事情,堆沙子、玩泥土、大聲吼叫、嬉戲打鬧、目不轉睛地看螞蟻排隊搬家……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大多是順應著他們的身心發展需要的。如果在他們感興趣的這些事上再加以“快樂”引導,也許就會有“雙贏”的效果。

專用“飛機”

講述人:小希媽媽,女兒5個月

小希這天可能是厭煩了總被抱著,更加厭煩了躺著,因此煩躁不安,鬧個不停,抱起來也哭,放躺下更鬧。老公過來看她了,大概心想:“怎麼這麼個小人兒也哄不好?!還得我親自出馬。”老公讓我把女兒從他背後放在了肩膀上,小希一下子就不鬧了,睜著烏溜溜的黑眼睛東看西看。“嘻嘻,這個高度我可是還從來沒達到過呢!”我猜她是這麼想的。老公架著小希開始緩慢地蹲下、站起,又慢慢地超前走和後退,小希興奮極了,開始咧開嘴笑。這樣慢慢地走了一會兒後,老公開始加速了,忽前忽後、忽快忽慢、忽左忽右,用不同的速度在屋子裡“飛”來“飛”去,小希開心得嘎嘎大笑,我好像還真沒見過女兒如此放聲大笑過。後來老公停在了穿衣鏡前,小希一下子看見了鏡子裡“坐飛機”的自己,就更高興了。老公得意地看著我,估計是想說:“怎麼樣,還是我能讓女兒開心吧?!”

專家點評:

5個月的女孩兒居然也喜歡騎在爸爸的肩上,任由爸爸蹲下站起,前進後退,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地“坐飛機”,而且開心得嘎嘎大笑。殊不知,孩子就在這樣的快樂中逐漸認識了三維空間,認識到前後、左右、上下的不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