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個月大嬰兒“只”喝母乳,小心缺鐵性貧血

通常剛出生的嬰兒體內還含有足夠量的鐵, 但進入6個月後, 對於鐵的需求較高, 也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 特別是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嬰幼兒心智及運動能力的發展, 千萬不可輕忽??

臺灣一名1歲大的女童, 日前在門診健檢時, 醫師發現臉色較為蒼白, 經詢問其父母後, 發現其飲食為全母乳哺喂, 且6個月後極少攝取輔食。 雖然活動力良好且生長曲線正常, 但血液生化檢查已有缺鐵性貧血情形, 讓兒童父母擔憂萬分。

收治個案的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主任吳靜淑醫師表示, 一般而言, 早產兒在出生2個月,

Advertisiment
足月兒在出生4至6個月是易發生鐵質缺乏的危險期。 特別是當母親本身亦有嚴重的鐵質缺乏時, 嬰兒更容易產生鐵質不足。

缺鐵性貧血, 易影響幼兒心智

臨床上, 缺鐵性貧血的孩童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 所以常會被輕忽。 缺鐵性貧血是因鐵質缺乏造成血紅素合成缺陷, 使得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減少, 血中鐵質及儲鐵蛋白的濃度下降, 總鐵結合能力上升。

基本上, 缺鐵性貧血會發生於各種年齡, 通常剛出生的嬰兒體內還含有足夠量的鐵, 但進入6個月後, 對於鐵的需求較高, 也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 特別是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嬰幼兒心智及運動能力的發展, 千萬不可輕忽。

幼童鐵質缺乏, 免疫力易下降

吳靜淑醫師強調,

Advertisiment
缺鐵性貧血最常發生在6個月到3歲大的幼兒, 所以嬰兒在9至15個月大時, 最好能接受血液篩檢, 看看是否有缺鐵性貧血, 以便及早接受鐵質補充治療, 包括口服鐵劑補充或是含鐵飲食, 以改善血紅素不足現象。

若延宕不改善, 通常幼兒缺鐵性貧血嚴重時, 會出現嗜睡、臉色蒼白、躁動、食欲不佳、活力較差、呼吸急促等表現。 亦可能有暈眩、口角炎、匙狀指甲等現象, 或有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下降等情形。

(醫師建議, 可在奶粉中增加鐵劑含量, 以避免小兒缺鐵性貧血風險出現;)

增鐵質吸收率, 幼童健康加分

有研究發現, 幼兒時期有缺鐵性貧血者, 青少年時期認知能力較幼年無缺鐵性貧血者為差。 醫師建議, 家長平時要注意孩子食物攝取的情形,

Advertisiment
嬰幼兒6個月後, 除母乳哺喂外, 應添加富含鐵質的輔食。

鐵質豐富食物如紅肉、貝類、內臟類、動物血、蛋黃、綠色蔬菜、葡萄乾、全穀類等。 另人體對於動物性食物中的鐵質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高。 此外, 維生素C、D可提高鐵質吸收率, 對嬰幼兒健康也有加分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