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妙招改掉寶寶壞毛病


寶寶愛吃手父母怎樣做

曾經有兒童心理學家說過:“寶寶總是有道理!”是的, 無論是那些讓你欣喜的成長, 還是令人煩惱的搗亂和壞脾氣, 孩子永遠有自己的“正當理由”。 往往當你找到或者明白這些“理由”的時候, 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下面這幾個故事會讓你更深地體會到這一點。

愛吃手的小爽⇒給“愛吃手”寶寶的貼心建議

嬰兒時, 寶寶都有一段時間喜歡吃手, 可小爽都3歲了, 還動不動就把小手指伸進嘴巴裡, 津津有味地嘬呀、舔呀、咬呀, 甚至剛摸過髒東西, 小手黑乎乎的, 她也照樣朝嘴裡送。

Advertisiment
為此, 父母苦口婆心地哄勸, 甚至打罵, 小爽只是在父母動怒時嚇得拿開手, 一旦離開他們的視線, 依舊啃得有滋有味。 真讓人沒辦法!

寶寶的道理:“我覺得沒意思。 ”嬰兒吃手指是由“口欲期”等生理因素造成的, 屬於正常現象。 小爽的毛病, 則主要是出於好奇和無聊。

父母要做什麼⇒寶貝吃手6對策

父母應該態度溫和地不斷提示和阻止, 一旦寶寶有改進, 要馬上表揚, 這種行為是可以改掉的。 反之, 如果父母急躁粗暴, 強行禁止, 容易激起寶寶的逆反心理, 還會造成她的內心焦慮, 導致繼續用吃手來對抗父母或釋放心理壓力, 形成惡性循環。

這招很靈驗

●寓教於樂。 每天準備20面小紅旗, 啃一次指甲撤掉一面, 一天下來不低於10面就給予獎勵。

Advertisiment
之後再將標準慢慢提高, 直至寶寶不再吃手。

●多做遊戲。 定期帶寶寶郊遊、爬山, 多玩親子遊戲, 讓寶寶沒有太多的“無聊時間”, 逐漸改掉咬手指的壞習慣。


寶寶挑食父母怎麼做

挑食的樂樂⇒揭開“寶寶挑食”的秘密

樂樂的父母都是北方人, 家裡習慣吃烙餅、饅頭等“乾貨”, 副食也是葷多素少。 樂樂的口味緊隨父母, 見了雞鴨魚肉、包子饅頭, 吃得香香的, 可一見到米粥菜湯之類“稀的”, 就皺眉頭。 每次幼稚園開飯, 樂樂都挑來撿去地把不愛吃的飯菜扔到小飯桌下麵。 在幼稚園裡沒吃飽, 回家來再狼吞虎嚥地“找補”, 這樣一來, 吃飯亂了點, 樂樂的腸胃也出了毛病。 瞧著寶寶黃黃的小臉, 樂樂的父母真是又心疼又無奈。

寶寶的道理:“媽媽也不愛吃啊。

Advertisiment
”寶寶吃飯挑食的壞習慣, 一般來說, 從父母那裡都能找到原因。

父母要做什麼⇒怎樣對付挑食的寶寶

首先, 父母要以身作則不挑食, 給寶寶樹立良好的榜樣。 其次, 從寶寶添加輔食開始, 就要為寶寶合理安排膳食, 做到葷素搭配, 營養均衡。

對待已有挑食傾向的寶寶, 父母切不可強迫寶寶吃不愛吃的東西, 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除了耐心講道理, 讓寶寶認識挑食的危害, 還應理解、關注他的心理反應。

這招很靈驗

●經常變換飯菜的花樣與口味。 寶寶容易被色彩鮮豔、形狀可愛、味道鮮美的食物吸引, 媽媽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 引起寶寶的食欲。

●讓寶寶參與烹飪準備工作。 比如剝豆、洗菜, 在勞動中體驗到的愉快感覺,

Advertisiment
會激起他品嘗勞動成果的強烈願望。


寶寶亂扔東西父母怎麼做

亂扔東西的慧慧⇒亂扔東西的“壞”寶寶

2歲半的慧慧總愛往地上扔東西, 什麼玩具、包裝盒、鐵罐子, 看它們落到地上, 聽著東西落地的種種聲響, 慧慧總是樂不可支, 扔完後馬上嚷嚷著要大人撿回來, 然後再抓起來扔出去, 房間裡乒乓亂響, 滿地雜物。 每當慧慧玩兒這個遊戲時, 寵愛孫女的奶奶往往一臉的無奈, 卻又一次次地幫她撿東西。 時間一長, 慧慧養成了亂扔東西的毛病。

寶寶的道理:“我覺得太有趣了。 ”亂扔東西本來是寶寶的一種遊戲, 他並不認為這是不好的, 由此造成的大人的忙碌, 在寶寶眼裡只覺得有趣, 他們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給他人增添了麻煩。

Advertisiment

父母要做什麼⇒如何應對愛扔東西的寶寶

父母先要瞭解寶寶的這種心理, 不要單純用“調皮搗蛋”來定義它。 然後再講道理, 讓寶寶認識到自己的不當, 引導寶寶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培養寶寶的好習慣。

這招很靈驗

●讓寶寶明白“扔”的含義。 父母要讓寶寶知道, 東西被扔掉就表示不想要它了, 今後也不能再玩它、碰它了, 只有好好拿放, 才能繼續擁有它。

●讓寶寶進行適當的投擲運動。 比如擲紙飛機、打小保齡球等, 用正常手段滿足他的特殊愛好。


寶寶愛捉弄人怎麼辦

愛捉弄人的宣宣⇒有創意的孩子

宣宣是個漂亮活潑的3歲男孩, 可他在幼稚園和親戚家裡都不太受歡迎, 原來是因為小傢伙總喜歡惡作劇。 在幼稚園裡, 小朋友做早操都挺認真,宣宣突然使勁推了前面的婷婷一把,婷婷沒站住,摔倒時又帶倒了前面的力力。對自己引起的“連鎖反應”,宣宣覺得特別好玩兒,表現出得意的神情。到小姨家做客,宣宣悄悄藏起姨父的手包,讓正要出門的姨父急得團團轉,他卻在一旁樂不可支。

寶寶的道理:“誰讓你們不理我!”寶寶的惡作劇不一定就是出於惡意,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回應越強烈,寶寶就越覺得自己對周圍有影響力,對此,他會非常得意和滿足。所以,為了最大程度地引人注目,寶寶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了。

父母要做什麼⇒捉弄寶寶後果很嚴重

父母平時要給寶寶充分的關注,不使他有被冷落和遺忘的感受,然後再態度平和而公正地判別寶寶行為中的是與非,給予適當的教育。

這招很靈驗

●樹立好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讓愛惡作劇的寶寶與比他年齡大些、有愛心、喜歡關心幫助人的小朋友做夥伴,交往中,寶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進而模仿良好的行為。


寶寶的壞毛病怎麼來的

寶寶的壞毛病怎麼來的⇒寶寶小毛病,媽媽大煩惱
(一)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查發現,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

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我想,壞習慣養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雜亂的屋子、無規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二)重複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複製造出來,並根據自然法則養成的。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複N次就會成為習慣。

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遊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重複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複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現並設法制止。

(三)縱容

還記得臨刑前咬掉媽媽乳☆禁☆頭的那個盜竊犯的故事嗎?他之所以成為江洋大盜並最終被判處極刑,與小時侯母親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係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採取贊許和鼓勵的態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採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後天環境和後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父母瞭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遠離壞習慣,養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


6妙招改掉寶寶壞毛病

6妙招改掉寶寶壞毛病⇒孩子壞毛病是誰慣出的?

1、以身作則。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要求寶寶改掉壞習慣,自己首先就要端正行為。

2、明確責任。寶寶摔倒了,媽媽一邊扶起他,一邊用腳使勁跺著地說:“這壞地,為什麼摔我的寶寶呀!踩你!”生活中時常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然而這樣做會讓寶寶認為自己的問題都是其他客觀原因造成的,他就會學著找理由不認錯,更不要說改正了。不讓寶寶從小養成怨天尤人的態度,遇到挫折鼓勵寶寶自己解決,這是相當重要的。

3、指出危害。寶寶的心理還處在蒙昧狀態,讓他自己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危害,確實勉為其難,這就要父母幫忙,簡明而清楚地給寶寶講清壞習慣給自身和他人帶來的不良影響,讓寶寶逐漸學會關注他人的感受。

4、態度堅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糾正寶寶的壞習慣是個長期的過程。父母一定要有決心、恒心。父母的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時,面對寶寶的哭鬧抗拒一定不要妥協,否則前功盡棄。

5、方法適當。幫寶寶改掉壞習慣,應當採取適當的方式,尊重寶寶生理、心理的特點,一味推行高壓政策,急於求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還會傷害父母與寶寶的感情。

6、及早動手。習慣一旦養成,改起來很難。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亦如此。在琢磨如何糾正寶寶壞習慣的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2歲半~3歲是教育寶寶做事有規矩的關鍵期。3~4歲的寶寶自我意識強,處於人生的第一個逆反心理期,此時應培養寶寶遵守規則的意識。

小朋友做早操都挺認真,宣宣突然使勁推了前面的婷婷一把,婷婷沒站住,摔倒時又帶倒了前面的力力。對自己引起的“連鎖反應”,宣宣覺得特別好玩兒,表現出得意的神情。到小姨家做客,宣宣悄悄藏起姨父的手包,讓正要出門的姨父急得團團轉,他卻在一旁樂不可支。

寶寶的道理:“誰讓你們不理我!”寶寶的惡作劇不一定就是出於惡意,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回應越強烈,寶寶就越覺得自己對周圍有影響力,對此,他會非常得意和滿足。所以,為了最大程度地引人注目,寶寶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了。

父母要做什麼⇒捉弄寶寶後果很嚴重

父母平時要給寶寶充分的關注,不使他有被冷落和遺忘的感受,然後再態度平和而公正地判別寶寶行為中的是與非,給予適當的教育。

這招很靈驗

●樹立好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讓愛惡作劇的寶寶與比他年齡大些、有愛心、喜歡關心幫助人的小朋友做夥伴,交往中,寶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進而模仿良好的行為。


寶寶的壞毛病怎麼來的

寶寶的壞毛病怎麼來的⇒寶寶小毛病,媽媽大煩惱
(一)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查發現,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

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我想,壞習慣養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雜亂的屋子、無規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二)重複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複製造出來,並根據自然法則養成的。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複N次就會成為習慣。

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遊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重複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複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現並設法制止。

(三)縱容

還記得臨刑前咬掉媽媽乳☆禁☆頭的那個盜竊犯的故事嗎?他之所以成為江洋大盜並最終被判處極刑,與小時侯母親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係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採取贊許和鼓勵的態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採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後天環境和後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父母瞭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遠離壞習慣,養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


6妙招改掉寶寶壞毛病

6妙招改掉寶寶壞毛病⇒孩子壞毛病是誰慣出的?

1、以身作則。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要求寶寶改掉壞習慣,自己首先就要端正行為。

2、明確責任。寶寶摔倒了,媽媽一邊扶起他,一邊用腳使勁跺著地說:“這壞地,為什麼摔我的寶寶呀!踩你!”生活中時常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然而這樣做會讓寶寶認為自己的問題都是其他客觀原因造成的,他就會學著找理由不認錯,更不要說改正了。不讓寶寶從小養成怨天尤人的態度,遇到挫折鼓勵寶寶自己解決,這是相當重要的。

3、指出危害。寶寶的心理還處在蒙昧狀態,讓他自己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危害,確實勉為其難,這就要父母幫忙,簡明而清楚地給寶寶講清壞習慣給自身和他人帶來的不良影響,讓寶寶逐漸學會關注他人的感受。

4、態度堅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糾正寶寶的壞習慣是個長期的過程。父母一定要有決心、恒心。父母的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時,面對寶寶的哭鬧抗拒一定不要妥協,否則前功盡棄。

5、方法適當。幫寶寶改掉壞習慣,應當採取適當的方式,尊重寶寶生理、心理的特點,一味推行高壓政策,急於求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還會傷害父母與寶寶的感情。

6、及早動手。習慣一旦養成,改起來很難。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亦如此。在琢磨如何糾正寶寶壞習慣的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2歲半~3歲是教育寶寶做事有規矩的關鍵期。3~4歲的寶寶自我意識強,處於人生的第一個逆反心理期,此時應培養寶寶遵守規則的意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