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後院連著個小公園, 有草坪, 籃球場, 兒童活動設施什麼的, 下午天氣比較好的時候會有不少孩子在裡面玩, 昨天下午逃逃就在那裡打球。
晚飯時間去喊逃逃回家吃飯, 他跟小夥伴們道了聲bye bye後跟著我往回走, 可沒走兩步就聽到身後一陣“嚎哭”, 一位大約三四歲的小女孩在倒地耍賴不肯走, 哭鬧著“我才玩了一小會兒”, “你之前沒說現在要走”, “我不想吃飯”……一些也來接娃的家長都紛紛止步回頭表示同情和支招, 那位媽媽一臉尷尬, 說勸拉拽了好一陣子, 小女孩才一邊抽泣著一邊跟著媽媽回家。
Advertisiment
路上逃逃突然感歎, 媽媽我覺得你還是挺幸福的, 我小時候就不會這麼鬧。 我說啥啊, 你鬧的時候八頭驢都拉不回來好不好, 都不記得了嗎?
其實這種“撒潑耍混發脾氣”的情況在低齡孩子裡很常見, 今天被逃逃這麼一提, 我想索性就和大家好好來聊聊以前我們帶逃逃的感受, 朋友的經驗和美國這邊權威兒童機構給出的建議。
孩子為什麼會“撒潑耍混發脾氣”?——它是成長的必然階段
歐美國家通常把孩子2歲左右這個階段叫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 之所以可怕, 因為大多數孩子從這個年齡開始, 無師自通了一項“高端”技能, 撒潑、耍混、無理取鬧、大哭大叫……各種熊。 英文裡有個對應的單詞, 叫tantrum, 專指孩子亂發脾氣。
美國兒童健康中心kidshealth.org對孩子發脾氣是這樣描述的:
Advertisiment
絕大多數孩子在1歲多2歲的時候, 會開始有“脾氣”, 通常發生在當孩子累了、餓了、不舒服, 或者因為不能得到某個物品, 父母的關注, 被拒絕做某些事情...的時候。 脾氣爆發的範圍從嗚咽, 哭泣到尖叫, 踢, 打都有, 是孩子表現不安或沮喪的方式, 主要原因是,
1. 語言技能還跟不上腦子裡的想法。 這個階段有些孩子還不太會說話, 或者說出來的話還不能準確表達他們想要的意思, 也不能讓爸爸媽媽完全理解, 這種落差會讓孩子感覺沮喪, 從而造成發脾氣。
2. 孩子開始有獨立和控制周圍環境的意識, 會認為“我可以自己做”或“我想要它, 給我。 “, 當發現他們不能做到, 不能擁有他們想要的一切, 也可能會發脾氣。
這種現象在3歲之後頻率會漸漸減少,
Advertisiment
那遇到這種情況時, 家長該怎麼辦呢?
怎麼應付孩子的各種無理“撒潑耍混發脾氣”?
首先最最重要的, 當孩子開始“混“的時候, 我們得保持冷靜, 自己的沮喪或憤怒只會加劇孩子的負面情緒, 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提醒自己, 我現在的工作就是要幫助孩子學會鎮定, 所以我自己需要先平靜下來, 實在不行, 就自行默念“老公是我選的, 孩子是我生的……”
Advertisiment
接著, 可以參照以下kidshealth.org給出的一整套實用小方法, 對號實踐一下。
1、做好事前預防
渴了, 餓了, 累了或是無聊了, 這些都是發脾氣的常見導火索, 我們得防範于未然。 比如帶孩子外出需要攜帶足夠的零食、水和小玩具, 避免潛在“發脾氣“的可能性。
此外, 掌握自家孩子發脾氣的規律特點很重要。 比如逃逃小的時候, 我們得切忌的一點就是, 在他已經很累時, 千萬不要再帶他進購物商場, 那很可能會誘發狀況。
所以, 如果我們一家外出玩了一整天, 最後才想起要去超市買點東西, 通常都是只派一個人去, 另一位則留在車裡陪逃逃休息, 或者玩小遊戲之類。
2、使用10分鐘預告法
沒有人喜歡美好的事物突然結束, 在準備要帶孩子離開遊樂場或者小朋友家的party時,
Advertisiment
有沒提醒區別很大, 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始終是要走的, 但接受不了的是嘎然而止。 提前告訴他, 讓他對剩下的時間有所規劃, 孩子自己支配時間的“主權“感就能得到滿足。 像昨天在小公園裡, 就有其他家長提醒那位尷尬的媽媽, 以後可以提早點跟女兒說好, 什麼時候是最後期限, 再講價耍賴也沒用。
3、鼓勵孩子描述他的感受, 並認同這種感受
有時孩子撒潑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心情, 那我們就做個示範, 比如“媽媽看得出來你現在很生氣/沮喪/很傷心“, 幫助他學會那些描述感受、心情的詞彙,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能說出來,心裡也就舒服了一半。
接著,爸爸媽媽可以再試著去認同、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講個小故事,自己小時候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心裡也像他現在一樣,很不舒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怎麼做的,後來自己又是怎麼做的……
這招不一定百分之百解決問題,但孩子的情緒至少能得到一定的緩解。
4、用“不斷確認“來降溫
大家有沒發現,有時孩子的要求遭到拒絕時,會很抓狂地開始發脾氣耍賴,但鬧了半天之後,發現他並沒有對原來的要求特別在乎,其實更讓他生氣的是爸爸媽媽的“不“。
一位家有兩寶的好友說她用“不斷確認“這招對付小兒子特別有效。兒子有時午飯前氣衝衝地跑來要求吃冰淇淋,這種行為在他們家是不允許的,但如果直接說No,搞不好要引發一場半小時左右的激戰。好友是這麼做的,反復問。
“你想要吃什麼?”
“是冰淇淋嗎?”
“很快就要吃飯了,你確定要吃嗎?”
“你是確定要吃冰淇淋嗎?”
“你確定現在就要吃嗎?”
……
幾個回合後孩子那股”現在馬上要吃”的氣焰慢慢平息下來了,接著就可以用下面的一招進行引導了。
5、給孩子兩三個可行的選擇
直接拒絕通常會讓孩子難以接受,年齡很小的時候,我們也許還能用其他事物來成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但他們長大後,更有效的方法是:拒絕後給出兩三個可行的選擇。比如拒絕了午飯前吃冰淇淋,但可以讓孩子選,咱們睡了午覺後起來吃呢,還是下午看動畫片的時候吃呢?
要求孩子做事情也是同樣的招數,這個甚至我們現在都還在用。週末的晚上逃逃經常會玩得意猶未盡不想洗漱睡覺,我們就會問他“你是打算10分鐘之後還是15分鐘之後去洗澡?”
不過,要讓孩子知道,任何和安全有關的事情是沒有選擇的,比如上車之後坐不坐安全座椅,系不系安全帶,這些都是必須的,沒有談判的餘地。
6、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注,但不要因為發脾氣而關注
孩子有時候耍混發脾氣,為的是引起父母的關注,希望能多陪他。如果發現這是根本原因的話,就得多安排些陪伴孩子的時間了。但要注意避免的是,不要因孩子一發脾氣就關注就陪伴,因為這會隱形地鼓勵孩子發脾氣,讓他覺得這樣是有效的。
正確的做法是適當延遲滿足,有計劃地多安排些和孩子一起的陪伴時間。尤其當孩子表現很不錯時,比如吃飯很乖,玩具也收拾整齊,而且也沒有發脾氣,可以獎勵些一起活動的時間,比如額外玩個家庭遊戲,多講幾個故事。讓孩子明白,通過發脾氣的方式得到關注還不如乖乖地該幹嘛幹嘛去。
孩子大多的“撒潑耍混發脾氣”,是他採用了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把心中的不爽表現出來,這些不爽我們大人同樣有,只是我們用了“體面“的表達方式。以上方法可以用來幫助穩定孩子情緒,排解他們的小不爽。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排解心中偶爾真正的不開心,尤其對於5、6歲以上的孩子,他們發脾氣的原因有時候並不是那麼簡單。
舉個例,逃逃剛到美國時,五歲多點,當時為了讓他混個朋友圈子,我們就把他送到一個國際象棋俱樂部,因為之前有過不少棋牌、桌遊類基礎,他上手很快,第一次俱樂部比賽就得了第一名,而且還是裡面年齡最小的。但後來領完獎老師召集所有參賽小朋友合影時,他突然大哭大鬧發脾氣,那時還不怎麼會講英語,光哭不說話,老師和我們都傻眼了,最後也沒合影成。當天晚上我給他講完故事後看他心情還不錯,就趁機問他今天比賽怎麼了,逃逃很委屈地說:“我得了第一名,為什麼喊排隊照相的時候半天不喊我啊,我又不知道用英語怎麼問。“原來他不是亂發脾氣,是心裡真不痛快啊。我趕緊給他解釋,一般重要的人物都是最後才出場,等大家都排完了往前面一站就是了,小傢伙這才恍然大悟釋懷了。
有研究表明,小時候容易撒潑發脾氣的孩子性格上更加率直、表裡如一。想想也有道理,那可真是有啥說啥,說不清楚就鬧啊,不過總比什麼都不表達,憋在心裡好。只要家長處理得當,從外在表現和內在原因兩方面進行疏導,孩子慢慢就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PS:逃逃小時候有次耍混時,我很鬱悶地說“哎,這倔脾氣,像誰呢?”他外婆想都沒想,“像你啊”!噢,好吧~~~
有性格的人誰沒有點兒小脾氣呢?
只要不亂髮就好^_^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能說出來,心裡也就舒服了一半。接著,爸爸媽媽可以再試著去認同、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講個小故事,自己小時候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心裡也像他現在一樣,很不舒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怎麼做的,後來自己又是怎麼做的……
這招不一定百分之百解決問題,但孩子的情緒至少能得到一定的緩解。
4、用“不斷確認“來降溫
大家有沒發現,有時孩子的要求遭到拒絕時,會很抓狂地開始發脾氣耍賴,但鬧了半天之後,發現他並沒有對原來的要求特別在乎,其實更讓他生氣的是爸爸媽媽的“不“。
一位家有兩寶的好友說她用“不斷確認“這招對付小兒子特別有效。兒子有時午飯前氣衝衝地跑來要求吃冰淇淋,這種行為在他們家是不允許的,但如果直接說No,搞不好要引發一場半小時左右的激戰。好友是這麼做的,反復問。
“你想要吃什麼?”
“是冰淇淋嗎?”
“很快就要吃飯了,你確定要吃嗎?”
“你是確定要吃冰淇淋嗎?”
“你確定現在就要吃嗎?”
……
幾個回合後孩子那股”現在馬上要吃”的氣焰慢慢平息下來了,接著就可以用下面的一招進行引導了。
5、給孩子兩三個可行的選擇
直接拒絕通常會讓孩子難以接受,年齡很小的時候,我們也許還能用其他事物來成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但他們長大後,更有效的方法是:拒絕後給出兩三個可行的選擇。比如拒絕了午飯前吃冰淇淋,但可以讓孩子選,咱們睡了午覺後起來吃呢,還是下午看動畫片的時候吃呢?
要求孩子做事情也是同樣的招數,這個甚至我們現在都還在用。週末的晚上逃逃經常會玩得意猶未盡不想洗漱睡覺,我們就會問他“你是打算10分鐘之後還是15分鐘之後去洗澡?”
不過,要讓孩子知道,任何和安全有關的事情是沒有選擇的,比如上車之後坐不坐安全座椅,系不系安全帶,這些都是必須的,沒有談判的餘地。
6、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注,但不要因為發脾氣而關注
孩子有時候耍混發脾氣,為的是引起父母的關注,希望能多陪他。如果發現這是根本原因的話,就得多安排些陪伴孩子的時間了。但要注意避免的是,不要因孩子一發脾氣就關注就陪伴,因為這會隱形地鼓勵孩子發脾氣,讓他覺得這樣是有效的。
正確的做法是適當延遲滿足,有計劃地多安排些和孩子一起的陪伴時間。尤其當孩子表現很不錯時,比如吃飯很乖,玩具也收拾整齊,而且也沒有發脾氣,可以獎勵些一起活動的時間,比如額外玩個家庭遊戲,多講幾個故事。讓孩子明白,通過發脾氣的方式得到關注還不如乖乖地該幹嘛幹嘛去。
孩子大多的“撒潑耍混發脾氣”,是他採用了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把心中的不爽表現出來,這些不爽我們大人同樣有,只是我們用了“體面“的表達方式。以上方法可以用來幫助穩定孩子情緒,排解他們的小不爽。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排解心中偶爾真正的不開心,尤其對於5、6歲以上的孩子,他們發脾氣的原因有時候並不是那麼簡單。
舉個例,逃逃剛到美國時,五歲多點,當時為了讓他混個朋友圈子,我們就把他送到一個國際象棋俱樂部,因為之前有過不少棋牌、桌遊類基礎,他上手很快,第一次俱樂部比賽就得了第一名,而且還是裡面年齡最小的。但後來領完獎老師召集所有參賽小朋友合影時,他突然大哭大鬧發脾氣,那時還不怎麼會講英語,光哭不說話,老師和我們都傻眼了,最後也沒合影成。當天晚上我給他講完故事後看他心情還不錯,就趁機問他今天比賽怎麼了,逃逃很委屈地說:“我得了第一名,為什麼喊排隊照相的時候半天不喊我啊,我又不知道用英語怎麼問。“原來他不是亂發脾氣,是心裡真不痛快啊。我趕緊給他解釋,一般重要的人物都是最後才出場,等大家都排完了往前面一站就是了,小傢伙這才恍然大悟釋懷了。
有研究表明,小時候容易撒潑發脾氣的孩子性格上更加率直、表裡如一。想想也有道理,那可真是有啥說啥,說不清楚就鬧啊,不過總比什麼都不表達,憋在心裡好。只要家長處理得當,從外在表現和內在原因兩方面進行疏導,孩子慢慢就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PS:逃逃小時候有次耍混時,我很鬱悶地說“哎,這倔脾氣,像誰呢?”他外婆想都沒想,“像你啊”!噢,好吧~~~
有性格的人誰沒有點兒小脾氣呢?
只要不亂髮就好^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