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歲前寫字不利發育?孩子多大開始學寫字最好?

讀書寫字, 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只是, 什麼時候讓孩子開始學寫字比較合適呢?按理說, 這什麼時候開始上幼稚園、什麼時候上小學一般都有明文規定寶寶年齡。 可寫字的年齡, 小編貌似從未聽說過啊。

但最近網上就有傳言稱, 孩子未滿6歲學寫字不利發育。 這究竟是真是假呢?小編我也想查看清楚、問個明白。 有興趣的麻麻們, 就跟小編一起去尋找正確的答案吧。

年齡像根巨尺, 不但衡量誰可以做, 也區隔著行為的對與錯。 這種以唯一標準來丈量幼兒學習內容的習慣, 極可能會忽略幼兒探索“書寫”的自發性動機和行為,

Advertisiment
也會讓成熟度比較高的幼兒, 因為缺乏適切的引導, 形成日後得費力加以改正的不良書寫習慣。

在許多學前教育機構裡, 是不教“寫字”的。 原因主要是:幼兒的肌肉發展不夠成熟, 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不適合學習等等。 可是, 幼兒發展, 年齡只是一個參考, 個別差異的考量才是重要指標。

這同時還牽涉兩個必須加以區別的問題:一、學習寫字, 並不等於寫注音符號、漢字或英文字母;二、是否成人不教, 幼兒對文字的書寫常識就等於零嗎?若成人不教, 幼兒就不會提筆去“寫字”嗎?

幼兒自然而然想“寫字”

其實, 幼兒對“學習”的趨力, 是人類的本能之一。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 就不斷的在學習, 目的是適應環境。

Advertisiment
而學習的物件不會只限於某些事, 還包括他身處其中的所有文化現象,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語言文字的自發探索和學習。

文字雖是一組約定俗成、由特定規則所組合而成的線條符號, 但它時時出現在幼兒的生活中, 比如廣告、玩具、看板、圖書、包裝盒上……實用的說明著“是什麼、做什麼用”的功能性。 而環繞在幼兒周遭的人也高頻率的使用著文字, 寫信、寫卡片、記錄、打電腦等, 充分展現表達和記錄的必要性。

文字的高曝光率和超級有用(高功能性), 讓幼兒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和實用價值, 而不知不覺地“學”了起來。 所以成人會看見, 即使只是一、二歲的幼兒, 也會拿筆和紙來塗鴉, 來扮演“寫字”這件事, 因為它很重要也很有用處。

Advertisiment

事隔多年, 我仍清晰的記得那天下午。 我一回到家, 即看見兩歲的女兒、蹲在地上, 手上握著一枝筆, 專心的戳著稿紙, 她說:“Annie寫稿”。 而她身旁躺著一本我的書, 早已被她用螢光筆劃得滿目瘡痍, 她說:“Annie看書。 ”

看書和寫稿是我很重要的日常活動, 女兒Annie看在眼裡, 無形中也變成了她自發遊戲和探索的項目之一。 類似這樣的幼兒遊戲組合, 你一定覺得很熟悉吧。 舉凡拿著鍋碗瓢盆“下廚”, 或者手持積木當成手機“通話”, 更甚者偷偷爬上電腦桌, 敲敲打打鍵盤“上網”, 這些成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大事, 都會一一出現在幼兒的自發性☆禁☆遊☆禁☆戲, 或更準確的說, “探索”中。

孩子會自發尋找書寫規則

所以, 在成人論斷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時, 必須先瞭解“寫字”的學習動機,

Advertisiment
是來自內在的, 是一種想要適應和掌控環境的需要。 需求的動機, 沒有對錯。 所以重點不在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 而在鼓勵幼兒“寫”什麼或探索什麼?

你只要花幾天的時間, 彙集一下幼兒的自發書寫作品, 你一定會驚喜的發現:原來, 孩子真的在學寫字。 他寫的作品不是鬼畫符, 也不是亂寫的, 每一張作品裡, 都可以看見他主動探索語文(包括母語和外語學習)的痕跡!

幼兒的學習, 不是只有模仿。 他們有本事, 能從複雜的現象中, 歸納出使用規則, 例如, 語法、字形結構等等, 雖然這些暫時的“規則”, 與成人的不完全相同, 但仔細分析起來, 幼兒的“規則”卻也抓住了特有文字系統裡的特質。 然後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學習技巧的增加,

Advertisiment
不但兒童的文字規則會愈來愈趨向成熟, 也為日後正式的書寫學習奠定穩固的根基。

幼兒在環境中不僅在學習有形的東西, 也在學習抽象的東西;他不僅探索生活中的實用技術, 也在探索文化中的各項知識。 所以簡化論斷“孩子不到六歲, 學寫字不利於發育”, 不但易讓家長誤認為“寫字”的學習, 只是寫漢字或注音符號, 而忽略了幼兒主動探索寫字動作和文字常識上的各種努力和成就。

知識和能力的學習, 是累積來的成果, 而非一蹴即成的。

預備書寫的環境

理想的教養環境裡, 成人不僅應珍視孩子自發性的書寫探索, 也應提供充足的各種書寫工具, 如紙、筆, 讓孩子探索工具、符號間的關係。 豐富的書寫探索環境, 不需耗費太多錢,其中功用最強、也最容易做的,就是鼓勵幼兒畫圖,這是間接預備書寫最重要的一項基礎。

自發性的畫畫,讓幼兒充分探索手和工具間的種種協調動作,也讓幼兒體驗手和腦間的合作關係。因此,成人應該避免一開始就強制要幼兒以“正確”的握筆方式去畫畫。

鼓勵幼兒畫畫的另一目的是,幼兒嘗試繪畫的同時,也會探索“抽象符號”(例如:中文字、注音符號、數位、英文字母等)和表意間的關係。

“寫字”這件事,不只是狹義的寫出符號或寫字的“動作”,還包含瞭解文字背後的全面知識。所以孩子用筆所寫出的“字”,成人不能將它們矮化成只是“亂寫”。它們表現出孩子主動探索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係後,所歸納出的文字知識。

觀察孩子書寫的動作

幼兒的發展有個別差異!比較下面兩張圖,同是三歲的孩子,但在對握筆、線條、和文字常識的掌握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假如你以“年齡”為唯一考量標準,而斷定因為年齡未到,堅持不引導孩子握筆方式或基本的文字書寫技巧,那成熟度較高的孩子極可能因自行摸索過久,養成握筆不正確或書寫筆順錯亂。往後需費相當時日,才能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要如何斷定孩子的小肌肉已經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關鍵就在觀察幼兒,他是用手的哪個部位來操控書寫或畫圖工具。假如幼兒是以手指,而非手腕或手肘來操控書寫和畫圖工具,那他就已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了。

再來,何時該教導孩子書寫正式的筆順呢?這個答案,可分成“鼓勵探索”和“間接預備”兩個施行方針。

首先,在一個鼓勵孩子探索語言文字的環境,孩子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文字規則,就會自發性的想辦法把它“寫出來”和實驗“加減筆劃後又會怎樣”。比如,他想寫中文的“大”字,於是就先畫上面一條線,再以補線條的方式,從四面左右上下,補上短線。又比方說他會以正著、倒著、躺著、中間畫上七八道線條的方式,去實驗英語大寫字母“E”的結構。

這樣的探索,讓孩子有機會實驗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係,對文字的知識瞭解,會是全面性的。

而“間接預備”是孩子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後,會逐漸意識到文字有約定俗成的筆順和構造,而會有想“寫字”的動機。一開始,你不妨先利用一些不需正式握筆的媒介,像沙盤,帶孩子用手指,以正確的筆順,譬如由左到右、上到下,寫一些簡單的字形。這不但滿足了孩子的認知需求,也奠下正規筆順的書寫基礎,而減少日後筆順錯誤的困擾。

等到孩子的小肌肉成熟到能學習正規握筆寫字時,再逐步地讓他以筆練習書寫。但就算孩子成熟到已能握筆練習筆順,他仍會以探索的方式,探究語言文字的各項面貌和功能,比如他會以塗鴉的方式,類比快速寫信的形像和行為,家長應鼓勵並讚賞他這樣的動機。

當幼兒成熟到想以聲音的符號來表達想法時,他們開始了口語的發展;

當他們成熟到想組合線條,當做符號來象徵實物和想法時,他們開始塗鴉,走上了正式的書寫發展。

瞭解幼兒想“寫字”的動機,讚賞他在探索中對語文常識的每一步發現和體驗,就不會把“寫字”簡化成只是機械式的書寫動作和寫國字或注音符號。

因此要不要教幼兒正規的握筆和寫字?年齡不是關卡,而應看個別孩子的成熟度。

不需耗費太多錢,其中功用最強、也最容易做的,就是鼓勵幼兒畫圖,這是間接預備書寫最重要的一項基礎。

自發性的畫畫,讓幼兒充分探索手和工具間的種種協調動作,也讓幼兒體驗手和腦間的合作關係。因此,成人應該避免一開始就強制要幼兒以“正確”的握筆方式去畫畫。

鼓勵幼兒畫畫的另一目的是,幼兒嘗試繪畫的同時,也會探索“抽象符號”(例如:中文字、注音符號、數位、英文字母等)和表意間的關係。

“寫字”這件事,不只是狹義的寫出符號或寫字的“動作”,還包含瞭解文字背後的全面知識。所以孩子用筆所寫出的“字”,成人不能將它們矮化成只是“亂寫”。它們表現出孩子主動探索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係後,所歸納出的文字知識。

觀察孩子書寫的動作

幼兒的發展有個別差異!比較下面兩張圖,同是三歲的孩子,但在對握筆、線條、和文字常識的掌握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假如你以“年齡”為唯一考量標準,而斷定因為年齡未到,堅持不引導孩子握筆方式或基本的文字書寫技巧,那成熟度較高的孩子極可能因自行摸索過久,養成握筆不正確或書寫筆順錯亂。往後需費相當時日,才能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要如何斷定孩子的小肌肉已經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關鍵就在觀察幼兒,他是用手的哪個部位來操控書寫或畫圖工具。假如幼兒是以手指,而非手腕或手肘來操控書寫和畫圖工具,那他就已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了。

再來,何時該教導孩子書寫正式的筆順呢?這個答案,可分成“鼓勵探索”和“間接預備”兩個施行方針。

首先,在一個鼓勵孩子探索語言文字的環境,孩子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文字規則,就會自發性的想辦法把它“寫出來”和實驗“加減筆劃後又會怎樣”。比如,他想寫中文的“大”字,於是就先畫上面一條線,再以補線條的方式,從四面左右上下,補上短線。又比方說他會以正著、倒著、躺著、中間畫上七八道線條的方式,去實驗英語大寫字母“E”的結構。

這樣的探索,讓孩子有機會實驗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係,對文字的知識瞭解,會是全面性的。

而“間接預備”是孩子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後,會逐漸意識到文字有約定俗成的筆順和構造,而會有想“寫字”的動機。一開始,你不妨先利用一些不需正式握筆的媒介,像沙盤,帶孩子用手指,以正確的筆順,譬如由左到右、上到下,寫一些簡單的字形。這不但滿足了孩子的認知需求,也奠下正規筆順的書寫基礎,而減少日後筆順錯誤的困擾。

等到孩子的小肌肉成熟到能學習正規握筆寫字時,再逐步地讓他以筆練習書寫。但就算孩子成熟到已能握筆練習筆順,他仍會以探索的方式,探究語言文字的各項面貌和功能,比如他會以塗鴉的方式,類比快速寫信的形像和行為,家長應鼓勵並讚賞他這樣的動機。

當幼兒成熟到想以聲音的符號來表達想法時,他們開始了口語的發展;

當他們成熟到想組合線條,當做符號來象徵實物和想法時,他們開始塗鴉,走上了正式的書寫發展。

瞭解幼兒想“寫字”的動機,讚賞他在探索中對語文常識的每一步發現和體驗,就不會把“寫字”簡化成只是機械式的書寫動作和寫國字或注音符號。

因此要不要教幼兒正規的握筆和寫字?年齡不是關卡,而應看個別孩子的成熟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