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7歲前立規矩才有效!別錯過時機!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 在生活的許多方面, 父母既是孩子的榜樣, 又扮演著孩子面前的一堵牆, 幫他們設立邊界、修正行為偏差。 孩子會把從父母身上看到、學到的規矩, 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行為習慣。 當孩子升入小學, 開始真正的校園生活, 哪些規則的建立能幫他們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開始新的人生呢?這裡向父母們提出7個建議。

舉止文明

文明的舉止是對每個人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不隨地吐痰和便溺, 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遵守交通規則、自覺排隊、不為個人方便妨礙公共利益等。 為孩子設立這一系列的規則,

Advertisiment
父母首先要時時檢視自己的行為。

分內的事必須做

大人要工作, 小孩要上學, 這既是大家的義務, 也是分內之事。 所以, 不能不想上學就不去, 不高興就不參加集體活動, 報了自己喜歡的興趣班也不可以隨意打退堂鼓。 當孩子出現情緒波動和退卻心理, 父母應耐心找出原因, 幫他們克服。

遵守時間

合理的生活安排、規律的作息可以增強孩子的秩序感, 樹立時間觀念, 提高做事效率。 但讓孩子學會守時, 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父母以身作則的同時, 可以嘗試把主動權交到孩子手裡:"請你10分鐘後關掉電視"、"再睡20分鐘就得起床了"。

自己的事自己做

如果從小讓孩子學著做事, 7歲前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經不錯了, 比如自己穿衣洗漱、鋪床疊被、收拾物品、制定簡單的行動計畫並執行。

Advertisiment
在孩子學會自理之前, 父母要做的是放手, 付出更多的時間指導並處理孩子暫時做不好造成的麻煩。

尊重別人, 不能任性

祖父母、父母、老師、同學, 都是和孩子同樣重要的個體, 應該教育孩子在家尊敬長輩, 不因長輩不滿足自己的要求發火;在學校尊重老師、小朋友, 不因利益衝突罵人、打人, 做錯事要向他人道歉。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幫孩子建立物權意識, 區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支配;對於公共物品, 從哪裡拿的要放回哪裡, 誰先拿到誰先使用, 後來者必須等待;要徵求所有者同意, 才可以動別人的東西, 想要玩別人的玩具,

Advertisiment
自己先要學會分享。

學會等待

從幼兒階段, 就應該讓孩子學習等待, 逐步培養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堅毅能力。 比如吃完飯才可以看電視、週末才可以去遊樂園。 剛開始時可先等1分鐘, 然後再增加到3分鐘、5分鐘……父母用數數、語言描述(太陽再升起3次, 就可以去遊樂園了)等方式將等待時間形象化, 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