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
當孩子不斷迎合父母的期許時, 他就失去了自我, 這樣得來的“優秀”, 像一枚炸彈, 隨時會被引爆, 不是炸傷別人, 就是炸壞自己;還有很多孩子無論如何都達不到父母的期許, 容易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對孩子不滿時貶損他、責罰他
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內疚, 這個時候父母再責駡他, 會讓愧疚變成反感甚至破罐子破摔, 或者暫時強忍不發作卻埋下了心理疾病的隱患。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絕大部分家長的通病, 當家長經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的時候,
Advertisiment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很多家長規定, 孩子考到多少分才能夠幹什麼, 殊不知, 這帶給孩子潛在資訊: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 才是被愛的, 然後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我的代價。
5.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 一是你越說他沒出息, 他越沒出息, 完全喪失鬥志和學習能力, 最終實現你的預言!另一種孩子, 你說越說他沒出息, 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 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 失去自我, 容易喪失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 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 家長總是喜歡替孩子做主, 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
Advertisiment
7.不信任孩子
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 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做到, 無意中毀滅了孩子的自尊和上進心。 培養孩子成“才”, 應該先讓孩子先成“人”, 否則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只會越來越多。
教育孩子的過程, 也是家長心量拓寬的過程。 當你“容”下孩子時, 孩子就“易(改變)”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