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長第一顆牙齒的時候, 寶媽和寶爸那種興奮的感覺現在都還記憶猶新。 但是有些明明已經到了長牙的階段, 父母都望眼欲穿了還是沒出來, 不禁焦慮起來:“是不是發育有問題?”“要不要補充鈣片?”
一般來說, 寶寶大約到了4~8個月的時候就會慢慢地開始長牙。 有的寶寶比較早, 大約在4、5個月的時候開始長牙, 有的寶寶比較遲, 甚至到一歲左右才開始長牙。
寶寶長牙較慢的主要原因來自遺傳, 包括家庭病史、種族等, 甚至連性別也會有所差異。 除了先天遺傳因素之外, 後天環境也可能間接造成長牙緩慢。
Advertisiment
此外寶寶長牙期, 抗物質鈣、磷在這個時候都顯得特別重要, 所以必須及時補充營養。
寶寶出牙的徵兆
1、疼痛:寶寶可能表現出疼痛和不舒服的跡象。
2、暴躁:牙齒帶來的不適會讓寶寶脾氣暴躁和愛哭鬧, 在出牙前一兩天尤其明顯。
3、臉頰發紅:媽媽可能留意到寶寶的臉頰上出現了紅色的斑點。
4、流口水:出牙時產生的過多唾液會讓寶寶經常流口水。
5、啃、嚼或咬東西:把任何東西放到寶寶嘴巴附近, 他可能會出現以上動作。
6、牙齦腫脹:檢查一下寶寶的嘴巴, 看看牙齦上是否有點紅腫或腫脹。
7、睡不安穩:寶寶可能會在半夜醒來, 並且看起來煩躁不安, 儘管他之前一直睡得很安穩。
8、體溫升高:出牙能使體溫稍稍升高, 所以寶寶可能會覺得比平時熱一點。
Advertisiment
9、屁股疼痛:雖然我們還不清楚原因, 但是有些媽媽已經注意到, 寶寶出牙時更容易患上尿布疹, 並且可能大便會過稀。
寶寶長牙期的注意事項
1、要讓寶寶擁有一口好牙, 就必須從0歲開始幫寶寶養成清潔口腔的好習慣。 從寶寶出生後開始喝奶起, 最好堅持每次喝完奶都給寶寶清潔口腔, 以紗布清洗或給寶寶用清水漱口均可。
2、出牙一般是不疼的, 但有些寶寶會感到不舒服和煩躁。 媽媽可以用乾淨的手指或濕潤的紗布, 放入寶寶的口中磨擦牙齦, 這樣會對他有所幫助。
3、寶寶出牙的過程中, 可能會有煩躁不安、睡眠不穩、口角流涎、咬物、吮手指、擦牙床、搖頭晃腦等不適感。 有時牙床可能會有疼痛,
Advertisiment
4、咬自己的手, 咬媽媽的乳☆禁☆頭, 可以說, 只要看見什麼東西, 就拿來放到嘴裡啃咬一下。 目的就是想借啃咬的施力, 來減輕牙床下長牙的壓力。 此時, 要避免讓寶寶咬硬物引起牙齦出血, 這時可用潔淨的手指輕輕按摩牙床, 會有減輕疼痛的作用。
5、出牙前2個月左右, 大多數寶寶就會流口水, 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內抓撓。 媽媽如果仔細查看寶寶的口腔, 就可以看到局部牙齦發白或稍有充血紅腫, 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 流口水時, 應給寶寶戴上頸圍, 保護頸部, 用柔軟的、吸濕性強的毛巾輕輕擦試口角、面頰、下巴等處,
Advertisiment
6、這段時間寶寶的抵抗力會稍微下降, 必須注意防感染, 寒冷的季節應給寶寶保暖, 保持清潔衛生。
7、當寶寶正在長牙時, 牙床、牙齦和牙肉都非常脆弱, 如果又有奶垢或食物殘渣停留在上面, 則會讓原本輕微發炎的牙齦狀況更加嚴重。 因此, 寶寶出第一顆牙時, 就應該幫他刷牙了, 一天兩次。 最重要的一次是在晚上就寢前
長牙期間要少吃不利牙齒的食物
在寶寶出牙期間, 應當避免或少攝取對牙齒發育不利的食物, 以下的食物可要小心。
食物太軟不利於牙齒的萌出、牙不齊 許多父母怕寶寶喉嚨太細, 咽不下固體食物或容易被卡住, 就喜歡將切得細細的食物喂給寶寶, 或者對於1歲的寶寶也一直購買肉泥、胡蘿蔔泥等泥狀食物餵養寶寶。
Advertisiment
因為飲食過於細軟, 寶寶的牙齦缺乏刺激, 不僅導致牙齒發育遲緩, 還容易造成牙齒排列不齊。 因此, 媽媽要根據寶寶牙齒萌出情況, 調整食物的粗細。
碳酸飲料“吃”掉牙 各類品牌碳酸飲料的酸性成份pH值一般在2.2乣4.9之間, pH值為7代表中性。 而牙齒在酸性成份達到5.5時, 就會“脫礦”, 即礦物質晶體被酸溶解。 長期大量被酸性物質侵蝕, 牙齒前切面就會被腐蝕變薄, 牙釉質喪失, 牙本質露出, 牙齒容易發生病變。 如果寶寶喝了碳酸飲料, 要及時喝幾口白開水。
甜食傷害牙 寶寶的牙齒要從小就保護好, 不能沒有規律濫用甜食和點心, 這些東西除了使寶寶的食欲不振外, 還為細菌的生長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甜的東西還有脫鈣的作用,使牙質疏鬆。在食物中脫鈣作用較強的有:奶制糖果、炸麵包、巧克力、蛋糕等。寶寶吃過這些食物後,要及時漱口,清潔口腔。
寶寶出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但是出牙早晚、症狀及順序都是因人而異的,父母們不比過於擔心,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諮詢醫生。
甜的東西還有脫鈣的作用,使牙質疏鬆。在食物中脫鈣作用較強的有:奶制糖果、炸麵包、巧克力、蛋糕等。寶寶吃過這些食物後,要及時漱口,清潔口腔。寶寶出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但是出牙早晚、症狀及順序都是因人而異的,父母們不比過於擔心,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諮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