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9%的家長會跟孩子說的話!千萬不能說!

小孩子拿杯子裝水時、把牛奶倒進空杯時, 我總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

大人老覺得“不提醒孩子, 他很容易把東西打翻”, 真的是這樣嗎?我千叮嚀萬囑咐, 不斷耳提面命的結果, 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爸媽說的“不要打翻”, 反而會勾起小孩“打翻東西的想像”。

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 卻事與願違地讓他聯想到“可能會打翻”。 孩子腦海中, 會浮現打翻牛奶的情境, 以及媽媽爆跳如雷、勃然大怒的神情。

你對孩子說的話, 他們都會依照預言實現想像。 孩子本來都沒想過“打翻飲料”、“可能會打翻”這些事, 經爸媽提醒後,

Advertisiment
反而會很在意。

這些提醒其實形成了負面暗示。

“可能會打翻”的聯想, 引導想像走向事實。 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嚀, 完全徒勞無功。 其他類似的狀況如下:

“不可以大聲吵鬧”

“不要跑!”

“不要靠近!”

“警告”太難理解, “直接鼓勵”教養效果更好

。 把“輕輕地”這句話徹底傳達給孩子, 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 因為它會成為“輕輕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以“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離開那裡”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麼都順利

問小孩“為什麼”, 只是生氣罵人的慣用語

“為什麼做這種事!”

“為什麼連這種小事也做不到?”

爸媽教養孩子時經常會說“為什麼”。 我也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 幾乎變成口頭禪了。 各位爸爸媽媽也是嗎?你會在什麼狀況下說這句話呢?我常在下面的情境中,

Advertisiment
脫口說出“為什麼”。

如果你這樣被人質問, 會怎麼回答呢?比方說你不小心把碗打破了, 這時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打破碗”, 你會怎麼回答?

你也許會忍不住在心裡嘀咕:“你問我, 我要問誰呀……”又不是因為喜歡才弄破的, 連當事人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把碗打破。

“因為一時手滑嘛!”“因為太燙了嘛!”

被追問之下, 只好絞盡腦汁找一個合理的藉口。 而且當我們問別人“為什麼”時, 經常都帶著怒氣

質問會讓孩子害怕, 選擇“說謊話”

質問“為什麼”使對方害怕, 讓他在情急之下編造藉口。 迫使對方捏造藉口後, 我們又會再進一步責怪對方:

“這算什麼理由?”

“不要找藉口!”

“為什麼”雖然是疑問句,

Advertisiment
實際上卻在威脅對方。

有一天, 儂儂又打翻牛奶時, 我的處理方式如下:

讓孩子思考“怎麼做”, 比嘮叨指責更好

“該怎麼辦才好呢?”

“你認為該怎麼做?”

“有什麼方法呢?”

逼問“為什麼”只會讓孩子學到找藉口搪塞。 但是問孩子“該怎麼做”, 則是引導孩子採取行動的創意開關!孩子把鞋子穿反了、襪子沒穿好、和其他孩子搶玩具時, 這句話都能派上用場, 得到比指責更好的教養結果。

“讚美教育”似乎是現代的育兒主流。

從小被罵大的我, 當然舉雙手雙腳支持讚美教育。 因為每次挨駡, 我都會受到驚嚇, 並在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 不過, 為人父 母后, 我照樣常罵孩子。 而且, 也很煩惱如何“適當地”責備孩子。 比方說, 當孩子在牆壁上塗鴉。

Advertisiment
你對下列這種場景有何感想?

指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別做人身攻擊

糾正行為而不否定“人格”, 孩子才知道錯在哪裡

如果是你, 希望被貼上什麼樣的標籤呢?“年輕、漂亮、笑臉迎人、溫柔”等, 都是令人開心的標籤。 聽到別人這麼說, 自己就會希望在人前保持一樣的形象, 回應他 人的期待。 因此, 我們喜歡的是“正面”的標籤, 同樣的狀況也適用于孩子。 明白這點之外, 還必須瞭解:糾正孩子不當的行為的關鍵, 就在於“把人和行為分 開”。

責備小孩說“你是壞孩子”, 就變成“對人不對事”。 由於關鍵是“把人和行為分開”, 所以批評時應對事不對人。

讓孩子瞭解“在牆壁亂畫是錯誤的行為”, 他就能明白“下次不應該再做這件事”, 並清楚下一次該採取什麼行動。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