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個習慣動作最傷寶寶耳朵,很多爸媽都不知道!

1、經常給孩子掏耳朵

孩子的耳朵裡面有耳屎, 愛乾淨的家長會忍不住給孩子掏。 如果不小心損傷耳膜, 也不能馬上發現。 如果孩子因為疼痛而哭鬧, 家長一般都認為哄哄也就當沒事了, 直到過幾天突然發現孩子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膿, 這時才到醫院就診, 耳朵往往已經感染了細菌。

還有些寶媽喜歡隨手用髮夾、棉簽或手指甲等, 在孩子的耳道內掏挖, 這樣, 病菌很容易進入中耳腔內, 引起中耳腔感染、耳道長期流膿, 甚至造成鼓膜穿孔。

2、讓寶寶平躺著喝奶

在給小寶寶餵奶時, 如果不注意姿勢, 也可能會給寶寶的耳朵帶來意外的傷害。

Advertisiment
比如說讓寶寶平躺著喝奶, 寶寶的身體處於水準位, 很容易引起嗆咳, 此時奶汁便可能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 因為寶寶的咽鼓管長度較短而寬度較大, 更加接近水準位置, 這樣寶寶的身體處於水準位時, 就很容易引起嗆咳, 此時奶汁便可能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 引起急性炎症。 所以我們通常建議45度角度餵奶。

3、拍打寶寶的臉

和孩子逗著玩時, 拍拍他的臉當然可以, 但注意要避開耳朵。 有時孩子調皮任性, 性急的家長會打孩子的臉, 這樣的行為一定要避免。 打臉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 還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逗寶寶玩時, 寶寶亂動就很容易就會碰到寶寶的耳朵, 可能產生意外,

Advertisiment
使寶寶的耳膜在大力衝擊下受到損傷, 出現穿孔。 穿孔的鼓膜會使中耳與外界相通, 除了對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外, 還會失去保護作用。 外界的細菌、污水、異物都會經穿孔進入中耳, 引起感染、流膿。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 還可能會引發腦膜炎等其他疾病。

4、高分貝音樂或噪音刺激

現在不少劣質玩具的音量過大, 簡直成了噪音, 文章開頭那位老爺爺的做法, 如果把這些音源長時間、近距離地放在寶寶前面, 可能會對寶寶的聽力造成永久性的損傷。

寶寶長期生活在機場旁、高速路旁等高噪音的地方, 也需定期檢查聽力。

5、捏緊鼻子用力擤鼻涕

感冒的時候鼻涕很多, 孩子自己又不會擤, 於是擤鼻涕就成了家長的事。

Advertisiment
有的家長給孩子擤鼻涕時, 往往用兩個手指捏住他的兩側鼻翼, 讓他用力將鼻涕擤出。 這種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 而且很危險。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 如果兩側鼻孔都捏住用力擤, 鼻涕就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被從鼻後孔擠出, 到達咽鼓管, 引發中耳炎。 很多孩子的中耳炎就是媽媽擤鼻涕不當引起的。

6、捂住口鼻打噴嚏

感冒了會打噴嚏, 過敏性鼻炎的孩子更是噴嚏不斷, 有的家長在孩子打噴嚏時會讓他憋住噴嚏, 有的家長則是不時捂著孩子的嘴和鼻子, 其實這樣做並不好。

因為人的咽部與中耳鼓室之間有一個咽鼓管, 它維護著中耳與外界的壓力平衡。 打噴嚏如果捂緊嘴和鼻子, 會使鼻部壓力增高,

Advertisiment
細菌、病毒就容易隨氣流由咽鼓管進入壓力低的中耳鼓室, 從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7、游泳、洗澡不注意保護

游泳、洗澡時寶寶的耳朵最容易進水, 在玩水的時候有水進入耳朵沒有及時清理, 極容易誘發寶寶內耳感染、損害聽力。

8、捏鼻子灌藥

孩子生病了卻不願意吃藥, 怎麼辦?捏著鼻子灌吧!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可能都有過被灌藥的經歷, 於是小時候自己試過的喂藥方法用在了自己寶寶身上。

捏鼻子喂藥並不會影響寶寶味蕾, 使藥的味道減輕, 反而有可能在寶寶掙扎時造成危險。 捏鼻子時孩子會掙扎哭吵, 這樣可能導致鼻腔分泌物或藥水通過孩子短直的咽鼓管進入中耳, 引發中耳炎。

另外, 孩子的鼻腔黏膜、血管比較嬌嫩,

Advertisiment
捏鼻子喂藥時, 家長的力度如果沒控制好, 還會導致鼻黏膜和血管損傷。

9、抗生素用得太隨意

孩子耳朵發炎時, 醫生會根據病情建議使用抗生素。 但抗生素用多久呢?當然是要用足療程。 可是有的家長不這麼想, 他們的標準是, 孩子的耳朵不痛了, 或是耳朵不流膿了, 說明病已經好了, 不發炎了, 當然就不必再使用抗生素。 家長這種隨意停藥的做法是不對的, 這樣會導致藥量不足, 藥效不夠, 不能完全殺死細菌, 使細菌產生抗藥性, 不僅不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或遲遲不好, 最後可能出現無藥可醫的情況。

所以, 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按醫生指示服藥, 平時不濫用, 一經使用, 份量絕對要夠。 舉個例子,倘若醫生開了1周的藥量,並指示1日服用4次,絕對不能擅自減少成1日服用2次,而且一定得將1周的劑量服用完畢,以免殘留下來的細菌反撲,導致中耳炎復發。

舉個例子,倘若醫生開了1周的藥量,並指示1日服用4次,絕對不能擅自減少成1日服用2次,而且一定得將1周的劑量服用完畢,以免殘留下來的細菌反撲,導致中耳炎復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