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Baby“扔東西”背後的秘密

1~3歲的寶寶最愛扔東西了。 好媽媽能夠控制住被惹火的心去洞察寶寶扔東西背後的秘密, 而壞媽媽只會粗暴地阻止寶寶這一行為。 當遇到寶寶扔東西的情況時, 作為優秀的媽媽, 您該怎樣應對呢?

情景再現1:

1歲的姍姍, 最近有了一項新愛好, 就是扔東西, 無論是爸爸的保溫杯還是媽媽新買的香水, 她都敢肆無顧忌地扔出去。 這不, 媽媽剛把積木玩具送進她手裡, “啪”地就被寶寶扔了出去。 看到四分五裂的積木, 姍姍伸手還要繼續。

壞媽媽的做法:

撿了幾次玩具後, 媽媽生氣地警告姍姍別再亂扔東西了。

Advertisiment
姍姍好像在挑釁媽媽的忍耐力似的, 依舊照扔無誤。 媽媽惱怒至極, 忍不住輕輕拍了拍姍兒的屁股。

好媽媽的做法:

當第N次把姍姍扔掉的東西撿起時, 媽媽已經察覺到寶寶在以此為樂地玩遊戲。 媽媽沖她微笑並努力想辦法讓寶寶也幫忙撿東西, 於是媽媽說道:“哇, 撿積木真好玩, 寶貝快來, 我們一起比賽看誰撿得又多又快!”姍姍果然上當。 姍姍扔一會兒玩具就適可而止了, 媽媽備感欣慰。

專家點評:

愛扔東西屬於九個月以後寶寶掌握的新技能, 鬆開手指讓東西掉下來需要精細的動作技能, 把東西扔出去更需要相當棒的手眼協調能力。 寶爸寶媽不能過多地阻止寶寶借助扔東西的實踐所進行的探索活動, 比如, 瓶蓋扔出去發出聲響、還會滾動;勺子扔在地上也會發出聲響,

Advertisiment
但不會滾動;毛巾扔了不發出聲響, 也不會滾動等等。

當寶寶進入愛扔東西的階段時, 媽媽應該注意的是收起易損壞的東西, 如玻璃杯、手機等。 同時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色彩鮮豔又輕軟可扔的東西, 比如沙包、塑膠或布質玩具。 撿拾玩具的過程也讓寶寶參與進來, 避免寶寶惡意地亂扔東西。

情景再現2:

1歲半的男寶寶糖澤, 儼然變成了讓媽媽非常頭痛的“壞傢伙”。 糖澤會把自己能拿到的任何東西陸續扔出去, 奶嘴、湯匙、玩具汽車等等都是可以扔的東西, 而且糖澤還喜歡往別人身上扔東西。

壞媽媽的做法:

眼見糖澤把地板搞得亂七八糟, 扔的玩具還砸到了奶奶的頭,

Advertisiment
於是媽媽冷著臉警告糖澤不許亂扔東西。 可是, 調皮的糖澤才不在乎媽媽生氣的臉色, 扔得更帶勁了。 媽媽無奈地搖著頭:“這寶寶是不是不正常?”語氣充滿不解和失望。

好媽媽的做法:

媽媽覺得之前沒有阻止糖澤扔東西雖然正確, 但自己應該監督寶寶扔東西。 於是, 媽媽用危險的玩具嘗試著碰一碰糖澤的頭, 令糖澤有輕微的痛感, 然後告訴他, 如果扔到別人身上也會很疼的。 糖澤似懂非懂地不敢承認錯誤, 媽媽又罰他30秒停止扔東西。

專家點評:

扔東西屬於寶寶必經的行為歷程, 這些行為可以很好地説明寶寶感知物體, 鍛煉手腕、臂部和肩背的力量。 然而, 如果寶寶扔了不該扔的東西, 比如沙子、玻璃瓶、茶杯等就會砸到別人或傷到自己,

Advertisiment
所以媽媽盡可能地讓寶寶理解, 不能亂扔危險品, 什麼東西是危險品要明確地告訴寶寶。

情景再現3:

溪溪2歲半了, 自理能力還不錯, 每天都能夠自己吃飯。 一次, 客人來訪並在家裡用餐, 溪溪看到媽媽用湯勺盛湯也想嘗試。 其實, 他以前也用勺子盛過湯, 不過灑得滿桌都是湯水。 由於客人在場, 媽媽沒有滿足他的要求, 結果溪溪就生氣地把自己的調匙扔到了地上。

壞媽媽的做法:

看到溪溪生氣地扔東西, 媽媽也很惱火:“跟你說過不要亂扔東西,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給我撿起來!”溪溪卻較勁地不肯撿, 並且哭了起來, 在客人的勸阻下, 小小的鬧劇才算勉強收場。

好媽媽的做法:

媽媽平靜地說:“寶寶生氣了?是在跟調匙生氣嗎?你扔了它,

Advertisiment
它就不會回來嘍。 ”媽媽一邊不急不躁地安慰, 一邊把寶寶抱進房間遠離客人, 耐心地跟他說:“生氣扔東西是不對的, 以後不能這樣了。 ”寶寶蠻不講理地還在哭, 媽媽選擇了冷處理法, 讓他在房間裡自己反省一會兒再出來吃飯。

專家點評:

兩歲左右的寶寶有吸引別人關注的意識, 當寶寶稍有不稱心的地方, 就會選擇用丟東西的方式表達自己不高興的情緒, 試圖引起家人的關注。 另外, 兩歲左右的寶寶, 對於生氣語言能力的運用比較有局限性, 同時自我意識又不被爸爸媽媽所理解, 於是寶寶就用扔東西的方式來發洩情緒。

另一種情況, 寶寶生氣扔東西很有可能是跟爸爸媽媽學來的, 寶爸寶媽平時的言行舉止, 寶寶都看在眼裡。也就是說,如果爸媽想制止寶寶由於生氣而扔東西的行為,那麼,作為寶寶第一任教師的自己必須以身作則。

寶寶都看在眼裡。也就是說,如果爸媽想制止寶寶由於生氣而扔東西的行為,那麼,作為寶寶第一任教師的自己必須以身作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