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Baby有些“壞習慣”其實不用改

媽媽對於寶寶有些行為, 總是覺得很困擾, 例如:吃腳趾、抓到什麼都放嘴裡、拉扯媽媽的項鍊和頭髮、把桌上的東西用手掃到地上, 甚至抓起玩具隨處亂丟等。 事實上, 這些行為都是寶寶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正常現象, 袁巧玲博士提醒家長, 可以用遊戲來幫助寶寶發展得更順利!

文.整理/李佩璿 採訪諮詢/兒童行為分析師暨臺灣芙爾德教育中心負責人袁巧玲博士

參考資料/《親愛的小寶貝在想什麼?》臺灣新手父母出版

"老師, 我們家寶寶總是吃腳趾頭, 感覺很髒, 要怎麼辦呢?""老師, 我家寶貝會爬之後,

Advertisiment
抓到什麼吃什麼, 我已經把家裡收得乾乾淨淨了, 他還是有辦法挖出東西來咬, 我該怎麼辦?"兒童行為分析師暨臺灣芙爾德教育中心負責人袁巧玲博士表示, 她總是遇到許多媽媽, 希望能糾正寶寶這些"壞習慣", 其實, 袁巧玲博士提醒家長, 首先必須思考的是, 這些看起來不雅的動作或行為, 真的是"壞"習慣嗎?

不論是吃腳趾還是用嘴巴探索世界, 都是寶寶發展過程中的一環, 媽媽首先要做的是準備好適當的環境, 讓寶寶"啃"得盡興, 而非一味地把物品收走, 寶寶這方面的發展欲望沒有獲得滿足, 還是會想盡辦法去找東西來咬, 媽媽很難制止。 因此, 建議家長先瞭解寶寶每個階段有什麼需求, 準備好適當的環境, 或是用遊戲的方式,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在玩樂中滿足發展需求。

part10~6個月小寶寶

新手媽咪的前半年, 是跟寶寶的磨合期, 這段期間家長會熟練關於寶寶衣食住行的種種技巧, 包含餵奶、換尿布、洗澡、哄睡等, 然而這些日子, 寶寶的發展一日千里, 抬頭、翻身甚至學坐等, 都會一一出現。

肢體剛起步‧滿足生理需求為主

袁巧玲博士指出, 0~6個月寶寶肢體上的發展尚未健全, 因此不會有很多目標性的動作出現, 心裡所想的事情也很單純, 幾乎都是生理上的需求, 家長可以很容易觀察出來, 例如:寶寶常常注視某物品, 即表示他喜歡或關注此物。 小寶寶的情緒也跟身體直接相關, 通常哭鬧就是累了、餓了、尿布濕了等;如果開心, 寶寶身體會動, 並且發笑或發出聲音。

Advertisiment

寶寶愛尖叫, 為什麼?

有些孩子滿4個月後開始會發出"啊~""嗚~""咿~"等無意義的聲音, 有時甚至會持續一陣子, 讓媽媽很困擾。 袁巧玲博士表示, 家長可以觀察一下, 有時寶寶會針對特定的人或玩具, 發出特定的聲音, 雖然成年人聽不懂, 但對寶寶來說應該是有特定的意義。 等寶寶大一點, 發出聲音則通常是要引起旁人的注意, 如果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 尖叫一般不會持續很久, 重點是要觀察寶寶為什麼會發出聲音。

視覺和聽覺‧啟動孩子發展關鍵

這時期的寶寶, 還無法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但是視覺和聽覺其實都在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袁巧玲博士建議, 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可以多跟寶寶說話, 或是讓他多看不同的東西,

Advertisiment
不用太在意寶寶是否聽得懂或看得懂, 其實小小的人兒都默默在吸收。

袁巧玲博士舉例, 如果寶寶平常都是平躺著睡, 清醒時就多採用趴姿, 手腳會比較有力氣。 這時期視覺和聽覺敏感, 可以找顏色鮮豔、有聲音的玩具, 讓寶寶上下左右追視, 頭轉動起來, 就可以訓練寶寶的視覺專注力;在聽覺方面, 可以每天講今天發生的事情給寶寶聽, 這些小遊戲或互動方式, 都有利於建立日後肢體和語言發展的基礎。

嘗試輔食訓練孩子"專心"

4~6個月的時候, 是寶寶嘗試第一口輔食的階段。 有些寶寶天生食欲不佳, 媽媽只好以電視或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 再一口又一口喂, 雖然很快就能吃完, 但袁巧玲博士擔心, 這樣的方式,

Advertisiment
會讓寶寶無法學會專心吃飯, 就算以後有能力自己吃, 也一定要搭配電視或玩具才能用餐!所以, "嬰幼兒時期家長的作為, 可能變成孩子長大後的壞習慣!"

袁巧玲博士建議家長, 不要依賴安撫物品, 而要儘量讓孩子專心做一件事, 袁巧玲博士以自己的兒子為例:"在吃輔食的時候, 我會唱歌或講故事給他聽, 這個方法也能安撫寶寶。 "同樣的, 寶寶洗澡、上廁所等也都要讓孩子練習專心, 否則之後又得變成必須戒掉的"壞習慣"了。

part27~12個月大寶寶

每天在居家環境中爬來爬去, 有機會就扶著物品站起來!有的媽咪打趣形容活力充沛的寶寶, "就像每天在巡領地的貴族, 每個角落都要爬過才甘心!"袁巧玲博士表示, 這個時期的寶寶肢體發展較好, 因此好奇心十足、精力旺盛。

寶寶老是把桌上的東西丟到地上,怎麼辦?

這個時期的寶寶,很喜歡"丟"的動作,除了因為東西掉落會發出聲音,寶寶覺得很有趣外,東西滾落後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寶寶也覺得很新奇。但是對媽媽來說,這就是個惱人的行為,地上的物品收不完之外,也怕物品損壞,或是東西打破讓寶寶受傷。

袁巧玲博士建議,首先要把家裡危險的物品收好,比如刀子、叉子和筆等尖銳物,還有會破碎的玻璃和瓷器等。接下來,就要靠媽媽的觀察和敏捷的動作!"寶寶喜歡鑰匙圈,因為丟出去有聲音,於是我做了一個假的,上面掛鈴鐺等會發出聲音的小物,當兒子做出要丟鑰匙圈的意圖時,我就趕快拿假的給他,這時候動作要比他快!"

媽媽平常就要觀察寶寶在什麼情況下會想丟,在他丟出去之前,拿可以丟的玩具(例如球)給他,告訴他:"你想玩丟球的遊戲嗎?"不要一直告訴寶寶:"不可以丟!"因為他只是覺得好玩,無法理解不可以的意思,因此不要阻止他做"丟"的動作,而是要讓他明白,什麼物品可以丟。

只要不合心意,就開始大哭大鬧?

6個月以上的寶寶,漸漸有自我的情緒展現,然而情緒的展現到控制,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即便是成年人都無法做得很好,所以小孩會"無理取鬧"很自然。家長要先明白,要求孩子不准生氣,或者在哭鬧時馬上把情緒收起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須要多點耐心。

以糾正寶寶亂丟東西為例,當寶寶丟了不該丟的物品,如果家長說:"你不可以這樣做,馬上撿回來!"寶寶只會更生氣,袁巧玲博士建議,如果寶寶正在哭鬧,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在生氣,要不要先在旁邊冷靜一下呢?"等到孩子的情緒稍微緩解後,再帶著他把東西收好,告訴他可以丟的物品是什麼。一定要協助寶寶還原他自己所闖的禍,這樣有助於培養寶寶的責任感。袁巧玲博士指出,與其讓孩子的情緒爆發,不如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不要讓寶寶的情緒發作,可以多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第一步,家長必須很清楚孩子的"爆點"在哪裡,什麼情況下會發脾氣,接下來在孩子快要哭鬧之前,先聲奪人安撫或轉移注意力。舉例而言,如果寶寶總是在逛超市時,看到想要的東西卻不能買,就尖叫哭鬧,那媽媽帶寶寶逛超市時,就儘量不要讓他看到喜歡的東西,若孩子大一點,可以在家先約法三章。如果這些預防措施都失效,那麼在寶寶看到物品吵著要買之前,就馬上問他:"我們今天的點心吃蘋果好嗎?媽媽幫你削成兔子耳朵的形狀。"用其他能讓他感興趣的物品,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通常寶寶就會忘記前面想要生氣的原因是什麼了,媽媽也可以趁機帶他離開相應的展架。

面對寶寶的壞習慣正面看待不動氣

在袁巧玲博士指導或遇見過的案例中,除了寶寶正常的發展狀況,常被家長認為是"壞習慣",應該正面看待之外,媽媽或主要照顧者要穩定自己的情緒,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袁巧玲博士表示:"寶寶總是會有不講理、很固執的時候,通常大人的情緒也會被激起來,建議家長這時候不要講太多話,以免越來越大聲、越來越激動。家長可以用最簡單、堅持的口吻和指令,重複地告訴孩子現在該怎麼做,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但不真正動氣。"

因此好奇心十足、精力旺盛。

寶寶老是把桌上的東西丟到地上,怎麼辦?

這個時期的寶寶,很喜歡"丟"的動作,除了因為東西掉落會發出聲音,寶寶覺得很有趣外,東西滾落後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寶寶也覺得很新奇。但是對媽媽來說,這就是個惱人的行為,地上的物品收不完之外,也怕物品損壞,或是東西打破讓寶寶受傷。

袁巧玲博士建議,首先要把家裡危險的物品收好,比如刀子、叉子和筆等尖銳物,還有會破碎的玻璃和瓷器等。接下來,就要靠媽媽的觀察和敏捷的動作!"寶寶喜歡鑰匙圈,因為丟出去有聲音,於是我做了一個假的,上面掛鈴鐺等會發出聲音的小物,當兒子做出要丟鑰匙圈的意圖時,我就趕快拿假的給他,這時候動作要比他快!"

媽媽平常就要觀察寶寶在什麼情況下會想丟,在他丟出去之前,拿可以丟的玩具(例如球)給他,告訴他:"你想玩丟球的遊戲嗎?"不要一直告訴寶寶:"不可以丟!"因為他只是覺得好玩,無法理解不可以的意思,因此不要阻止他做"丟"的動作,而是要讓他明白,什麼物品可以丟。

只要不合心意,就開始大哭大鬧?

6個月以上的寶寶,漸漸有自我的情緒展現,然而情緒的展現到控制,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即便是成年人都無法做得很好,所以小孩會"無理取鬧"很自然。家長要先明白,要求孩子不准生氣,或者在哭鬧時馬上把情緒收起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須要多點耐心。

以糾正寶寶亂丟東西為例,當寶寶丟了不該丟的物品,如果家長說:"你不可以這樣做,馬上撿回來!"寶寶只會更生氣,袁巧玲博士建議,如果寶寶正在哭鬧,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在生氣,要不要先在旁邊冷靜一下呢?"等到孩子的情緒稍微緩解後,再帶著他把東西收好,告訴他可以丟的物品是什麼。一定要協助寶寶還原他自己所闖的禍,這樣有助於培養寶寶的責任感。袁巧玲博士指出,與其讓孩子的情緒爆發,不如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不要讓寶寶的情緒發作,可以多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第一步,家長必須很清楚孩子的"爆點"在哪裡,什麼情況下會發脾氣,接下來在孩子快要哭鬧之前,先聲奪人安撫或轉移注意力。舉例而言,如果寶寶總是在逛超市時,看到想要的東西卻不能買,就尖叫哭鬧,那媽媽帶寶寶逛超市時,就儘量不要讓他看到喜歡的東西,若孩子大一點,可以在家先約法三章。如果這些預防措施都失效,那麼在寶寶看到物品吵著要買之前,就馬上問他:"我們今天的點心吃蘋果好嗎?媽媽幫你削成兔子耳朵的形狀。"用其他能讓他感興趣的物品,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通常寶寶就會忘記前面想要生氣的原因是什麼了,媽媽也可以趁機帶他離開相應的展架。

面對寶寶的壞習慣正面看待不動氣

在袁巧玲博士指導或遇見過的案例中,除了寶寶正常的發展狀況,常被家長認為是"壞習慣",應該正面看待之外,媽媽或主要照顧者要穩定自己的情緒,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袁巧玲博士表示:"寶寶總是會有不講理、很固執的時候,通常大人的情緒也會被激起來,建議家長這時候不要講太多話,以免越來越大聲、越來越激動。家長可以用最簡單、堅持的口吻和指令,重複地告訴孩子現在該怎麼做,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但不真正動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