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性腹瀉
有的嬰兒出生不久就出現黃綠色的稀便, 大便次數也多, 但精神很好。 沒有嘔吐, 食欲始終很好。 隨著月齡的增長, 在添加輔食後腹瀉自然消失。 有生理性腹瀉的嬰兒, 通常在攝取牛奶或雞蛋等異體蛋白質後, 甚至在受到日曬、風吹或衣服的摩擦後, 易發生皮膚濕疹、體溫升高等現象。
(2)消化不良型腹瀉
Advertisiment
在嬰兒期引起的腹瀉, 最常見的是由於餵養不當, 不是吃得太多, 便是吃得太少;天氣太熱, 突然受涼;頻繁調換新的食品等, 均可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瀉。 消化不良腹瀉有發熱、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 大便呈稀糊狀、蛋花湯樣或水樣、甚至帶有黏液。
(3)感染型腹瀉
由於細菌、病毒或黴菌侵入胃腸道引起的腹瀉稱感染型腹瀉。 患有這類腹瀉的嬰兒多數有發熱、嘔吐(不一定是主要症狀), 糞便有異常臭味, 含有黏液或膿血, 如果不及時治療, 則腹瀉會持續或加重。
感染型腹瀉由於引起腹瀉的病原體不同, 其腹瀉有各有特點:
1.細菌性痢疾
簡稱菌痢, 輕的常無發熱或僅有低熱, 大便次數增加, 混有膿血;重的突發高熱, 面色蒼白, 抽搐,
Advertisiment
2.由病毒(多為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
體溫升高在38℃-40℃之間, 同時有感冒症狀, 在發病當天就有腹瀉。 大便像米湯或蛋花湯一樣, 有少量黏液。 由於大便量多, 常像水一樣沖出來, 因此患兒很快就出現眼眶凹陷、口唇乾燥等脫水症狀。 患兒有嚴重口渴感和哭鬧不安等現象。
空腸彎麴菌是小兒感染型腹瀉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幾乎占感染型腹瀉病例中第2位, 僅次於菌痢。 全年均可發生, 夏季為發病高峰, 尤以2歲以下最多。 潛伏期3-5天, 全身中毒症狀明顯, 有高熱、嘔吐和腹痛, 接著出現黃色帶有奇特惡臭的水樣便, 也有少數為黏液或膿血樣便。
Advertisiment
3.黴菌引起的腹瀉
大便黃色稀薄或呈綠色, 多泡沫, 無黏液, 豆渣樣, 平時體弱、營養不良或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嬰幼兒容易發生。
如何預防嬰兒腹瀉
鼓勵母乳餵養, 尤其是出生後4-6個月和第1個夏季最重要, 應避免在夏季頻繁更換乳品品種或斷奶。
人工餵養時要注意飲食衛生, 食具應煮沸消毒。
注意水源清潔, 飲用水需煮開後才能給嬰兒飲用。
按時添加輔食, 但不能幾種輔食同時添加, 以免增加嬰兒的腸道負擔, 不易耐受。
夏季天氣炎熱避免過食, 或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或富含脂肪的食物。
防止嬰兒用手抓食物吃, 餐前便後要認真用肥皂洗淨小手。
及時治療營養不良及佝僂病等, 注意防止腹瀉發生。
嬰兒患全身性疾病時應適當多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