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BB成長更需勤媽媽or懶媽媽

專家簡介:劉姥姥, 本名劉維雋, 兒童早期教育專家, 畢業于奧克蘭科技大學教育系兒童早期教育專業。 現居紐西蘭, 出版著作《站在孩子的高度》。

例一 吃飯滿地狼藉

1歲多的寶寶正吃飯, 手裡抓到什麼就往桌下扔什麼, 不管是米飯菜糊糊還是餐巾紙。 很快, 地下狼藉一片。 勤媽媽不停地為寶寶收拾殘局, 終於累得要發脾氣了:“唉, 這孩子怎麼這樣啊!”

懶媽媽看似無動於衷:既然寶寶樂在其中, 何不讓他扔個夠。 於是採取不干涉政策, 只在地上鋪一舊報紙, 讓寶寶繼續玩他的 “投擲遊戲”。

寶寶不但在扔東西中鍛煉了大動作能力,

Advertisiment
而且媽媽用報紙接殘渣剩飯的做法讓寶寶看在眼裡學在心裡, 寶寶又多了一項生活技能。

例二 幫媽媽洗碗

3歲的孩子想幫媽媽洗碗, 勤媽媽嫌孩子碗洗得不乾淨又浪費水, 讓孩子一邊去, 自己很快洗好了碗。 懶媽媽放手讓孩子做事, 等孩子洗碗結束, 媽媽表揚孩子:“真勤快, 會幫媽媽做事情了!”等孩子不在跟前時, 媽媽再將碗重新洗好。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在洗碗這件事情中發展體能, 變得勤快, 而媽媽趁孩子不在時再重新洗碗是為了不打擊孩子洗碗的熱情, 也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要知道, 自信是一切能力的源泉。

例三 一起玩牌

五歲的孩子在與大人玩牌, 輪到孩子發牌了:勤媽媽嫌孩子發牌慢,

Advertisiment
從孩子手裡拿過牌, 自己劈裡啪啦一發了事。

懶媽媽“不動聲色”, 耐心等待孩子發完牌, 並表揚孩子“好能幹, 會發牌了”。

懶媽媽給了孩子發牌的機會, 孩子鍛煉了精細動作能力, 而且及時對孩子表揚, 增強了孩子的樂觀和自信。

例四 和孩子踢球

與孩子一起踢球:球都是圓的, 一滾就滾好遠, 還要找回來, 浪費了好多踢球的快樂時光, 怎麼辦?勤媽肯定滿地撿球, 懶媽則會問孩子:“怎樣讓球不滾那麼遠?咱們想一想, 有什麼東東能用來踢又不會滾到草叢裡找不到?”大人和孩子分頭思考, 設法尋找能踢又不滾的替代物, 最後決定踢塑膠盒, 果然方形塑膠盒不滾, 而且輕巧, 踢著很方便, 大家玩得好盡興。 這一遊戲不但鍛煉了孩子的腿腳力度,

Advertisiment
更重要的是通過尋找替代物讓孩子接受了創造性和開拓性教育。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 0到3歲是教育的關鍵期, 3歲前孩子大腦發育極其迅速, 如果媽媽分分鐘利用好, 3年就可立人, 真的是“三年投入, 百年受益”。 3歲前沒有好孩子和壞孩子之分, 只有開心的孩子和愛哭的孩子之分。

不少媽媽一味體勤, 什麼都代替孩子做, 美其名曰愛孩子不捨得讓孩子動手, 卻沒想到這麼做恰恰是害了孩子, 一是給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惰習慣;二是開發智力始於動手, 不善動手的孩子影響大腦開發, 形成無能無聊的人生, 這是多大損失。 如果媽媽一味發懶由孩子去自生自長, 期盼“孩子大了就好了”, 那就更糟糕,

Advertisiment
沒有好樣板孩子長不好, 註定成為只有本能欲望沒有真才實學好本事的失敗人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