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 總有這樣那樣的磕磕絆絆, 為人父母, 你是否遇到過類似的煩惱:孩子為何總愛摔東西;總愛把手指往自己嘴裡塞;總愛在就餐前就發脾氣;對著電視機前學電視裡的廣告語……
其實, 這些都是孩子在經歷一個個敏感期時的固有表現。 家長們越想對孩子講道理、做規矩, 孩子們就越抵觸。 這讓大人們如何是好呢?帶著這些疑問, 筆者走訪了金寶貝早教中心, 請中心的王老師為家有小寶貝的父母們講講孩子敏感期的故事。
“敏感期”是“關鍵期”
所謂“敏感期”, 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些時間範圍內,
Advertisiment
這個時期, 也被教育家稱為“關鍵期”, 是獲得某種能力的最佳階段。 抓住敏感期進行教育, 孩子在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 他們的心智水準便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反之, 過了敏感期, 兒童對特定事物的學習熱情便不再出現。 如果他們的內在需求得不到滿足, 或者家長教師沒有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兒童的心裡就會紊亂, 容易亂發脾氣, 甚至變得乖戾。
巧對各類“敏感期”行為
許多家長在一起交流、大倒“苦水”的時候,
Advertisiment
這時, 如果你不瞭解孩子的話, 一場“戰爭”就在所難免了。 實際上, 這是孩子處在敏感期的各種行為表現。 這時的孩子是在使用他的自我意識。 這個時候的孩子, 自然會表現出非常的自我, 什麼事情都要按著他的意願來做, 藉以來證明自己使用自我的力量。
1、小寶寶愛吃手指、亂摔東西
――孩子是在用手感知世界
許多小寶寶在兩個多月大的時候愛把手指往自己嘴裡送, 這時候爸爸媽媽們都會把寶寶的小手拿出來, 告訴他不能吃, 不衛生。 其實這個時候寶寶是在認識世界, 他在用嘴巴進行嘗試和感知, 甚至一些抽象的概念, 比如軟硬, 孩子都是用嘴巴來認識的。
Advertisiment
等到寶寶9個月大, 他們就會用手到處亂抓、拿到東西就砸。 他們對世界的探索從嘴巴轉移到了手上, 通過手的觸感來認知世界。 這個時間段父母就不要過分地阻止寶寶的這些探知行為, 並適時多鍛煉寶寶的手指靈活度。
2、剛學會走路, 不聽指揮到處亂走
――自我認知開始萌發
許多媽媽也會發現, 寶寶剛剛學會走路, 就急著掙脫父母的雙手, 一個人不聽指揮搖搖晃晃瞎走, 跌跌撞撞。 其實這個時候是寶寶的行走敏感期到了, 他們的獨立欲望開始變強, 自我認知也開始萌發。
這個時候, 父母可不能因為擔心孩子安危就阻撓孩子的行為。 例如, 1歲多的孩子他們第一次看到一根正在燃燒的蠟燭, 會有衝動拿手去觸摸。
Advertisiment
3、孩子打人、說髒話
――用自我認知表達情感
王老師解釋道, 孩子這樣的表現是孩子的自我感覺在萌發。 對孩子來說, 說髒話、打人的舉動意味著排除, 這裡的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 而是孩子意志獨立的一個標誌。 這時, 大人們說一句“不要罵人, 不要打人”, 孩子看到大人反應強烈, 就領悟到這就是打人是一件不好的事了。
另外還有的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 喜歡打其他的寶寶。 此時, 家長們可以對寶寶說:“你喜歡其他寶寶,
Advertisiment
4、模仿電視和他人說話
――正值語言敏感期
孩子大約在3歲半左右, 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 表現在重複或模仿他人的話。 這時, 他們總是會對電視機裡的廣告語重複一遍又一遍, 或是把大人說的話一遍又一遍地使用在恰當的語境中。
一次, 一個孩子說:“是不是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 我們就可以出來玩了?”老師回答說是, 然後問他:“那你知道什麼叫☆禁☆春暖花開嗎?”孩子說:“知道啊, 就是天氣暖和的時候, 因為媽媽說春暖花開的時候, 我就可以吃霜淇淋了。 ”
其實, 這就是孩子語言的發展。 所以當孩子處於語言的敏感期時,家長們應該多和孩子們多交流,給他們唱唱歌,認圖識字,講講故事,增加孩子對語言的認知和溝通能力。
所以當孩子處於語言的敏感期時,家長們應該多和孩子們多交流,給他們唱唱歌,認圖識字,講講故事,增加孩子對語言的認知和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