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Hold住寶寶的反抗期

暢暢媽:

我清楚地記得, 暢暢在1歲8個月的一天, 試探著說了一句“不好”, 重複了幾遍後, 她似乎覺得這句話無比美妙, 於是嘴上整天掛著“不好”。

“穿衣服吧?”“不好!”

“尿尿去吧?”“不好!”

“睡覺吧!”“不好!”

我惡作劇地來了一句:“不好。 ”她想都沒想就說“不好”!愣了幾秒鐘後, 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

壯壯媽:

我們社區裡和壯壯前後腳出生的孩子有七八個。 記得當他們陸續進入2歲, 突然之間變得問題多多。 有的一夜之間從靦腆小生變成暴力小子, 打、砸、搶, 樣樣無師自通, 小朋友見之, 四散逃竄;有的原本聽話乖巧, 讓叫阿姨就叫, 卻突然間變得死不張口;有的不好好吃飯,

Advertisiment
不好好睡覺, 把個“不”字當口頭禪……總之, 讓全家人頭痛, 軟硬兼施, 無所適從。

我也不知道從哪天起, 經常被壯壯氣得暴跳如雷、七竅生煙, 一改往日的和風細雨, 很難控制自己不沖他發火。 有老太太還打賭似的跟我說:“他再長大點兒, 你就該上手打屁股了!不信咱到時看。 ”

人生真是一步一個坎兒, 到了2歲, 果然“進步”了。 家裡有個2歲孩子, 簡直無時無刻都能炸開鍋!

專家說:

這些都說明, 孩子已經進入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第一反抗期。

大人說東他們往往朝西, 讓走他們往往要坐, 還常常會在人多的場合讓大人下不來台, “不聽話”很生動地描述了孩子們的真實狀態, 他們似乎熱衷於跟大人作對,

Advertisiment
老輩人有一句俗話叫“孩子到桌子這麼高就不好管了”, 管理好叛逆期的孩子, 是有一定難度的, 何況還是一個都未必能說一整句話的孩子。

這時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自己小小的“內心世界”, 他想要擁有這個世界, 而父母卻總是希望他“聽話”, 這就使他總感到自己處處受限、被干擾;他只想讓別人按他的想法做, 而自己的能力又有限, 往往只是別人在支配他;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空前活躍, 可行為表現卻多是破壞性的或出格的。

所有這一切令父母難以忍受, 也讓孩子自己經常遭受挫折與煩躁, 因為他的嘗試通常是敗多勝少, 比如他想自己吃飯, 卻怎麼也不能把飯準確地送進嘴裡, 而他的語言能力又難以表達那些失落和不安,

Advertisiment
所以他就會發脾氣、大哭大鬧。

*反抗不是壞毛病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2~5歲的幼兒分成兩組, 一組反抗性較強, 另一組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 反叛性較強的幼兒中, 有80%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 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 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 常常依賴他人。 因此專家認為, 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著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 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 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 值得父母重視。 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從你, 那麼他的判斷力就難以發展。

所以, 對於6歲前的孩子, 反抗不是什麼壞毛病。

這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 說明孩子長大了。 父母要做的不是跟他對抗,

Advertisiment
而是幫助他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減少反抗表現, 並抓住這個關鍵期, 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 比如鼓勵孩子的獨立行為, 進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尊重他, 儘量不用命令的口吻對他說話;在他獨自遊戲的時候儘量做個旁觀者, 不要總是指手劃腳;多給他參與生活實踐的機會, 讓他經常有事可做。

想自己吃飯是這一時期孩子熱衷的事。 據美國研究嬰兒能力發展中心的研究發現, 那些被順應了自己吃飯這一需求的孩子, 不僅學會了獨立吃飯, 同時還發展了自理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和自信心。

但孩子的目的不一定是想要自己吃飽飯, 他的興趣是在“自己吃”這一過程。 所以, 可以先把他基本喂飽了, 再由著他自己折騰去;或者餵飯的時候給他一把勺,

Advertisiment
邊喂邊讓他自己“吃”。 寶寶幾乎滿臉沾滿飯粒, 但他不管這些, 他只滿足於“自己吃”的快樂。

*反抗期跟親子關係的程度沒必然聯繫

既然“不聽話”的孩子難纏, 肯定就有人問, 是不是親子關係處理得好的孩子不會叛逆?答案是否定的, 兩歲左右的叛逆完全是一個成長中的必然, 孩子們都會經歷, 只有叛逆強弱程度和持續時間長短的差異, 而家長如何應對才是體現撫養品質的指標, 並且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性格走向。

叛逆行為一般都源於對某種約束的反抗, 青春期如此, 兩歲的“第一反抗期”也是如此。

為什麼孩子會“不聽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 他們的自我意識提高了, 終於能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區別開來, 不滿足于大人讓他們做什麼,強烈要求行為獨立,迫切地想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即使還沒學會用“我”來指代自己,他們也會用名字甚至說“寶寶”來表達想要做什麼:“寶寶自己拿”“寶寶自己走”……大多數寶寶在學會說“我”之前,有一段時間弄不清“你”和“我”的差異,也許他老聽見我們稱她為“你”,於是她就管自己叫“你”,就這樣,他也常常急切地說“你自己要怎樣怎樣”。事實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是獨立性和依賴性並存的,他們渴望掙脫大人去探尋未知世界,但一旦感知到危險,又會馬上回到溫暖的懷抱。

*叛逆會持續一段時間

孩子的成長不會像鬧鐘一樣精准,很難準確地說孩子從哪一刻開始叛逆,從哪一刻就不再叛逆。孩子會在叛逆與環境對他的修正中逐漸明白一些規則,最終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孩子的“不聽話”或者犯錯誤都是他們在進行適應環境的嘗試,從那個繈褓裡寵物般的乖寶寶,到現在不斷掙脫你的手去幹你不讓他幹的事情;或者用有限的語言跟你頂嘴;或者賴在秋千上就是不下來;或者乾脆就在商場的地上撒潑打滾,孩子的成長是無聲的,這個惱人的階段來了,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要試圖逆轉這個過程,希望他們回到那個只關心吃喝的階段,儘管我們會在他們的成長旅途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怎樣對待反抗期的寶寶?

童童媽:轉移注意力

我每天為了把兒子從澡盆裡“請”出來發愁。寶貝兒子太愛玩水,每次都是要硬把他從水中抱出來,接下來就是哭得氣都接不上來,通常照著20分鐘哭。幾次下來,我幾乎要崩潰。

強攻不行,就得智取。我就試著轉移兒子的注意力。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拿一件好玩的玩具,但一定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兒子想要,我就借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兒子最盼望的時刻就是“睡前故事”時間,我對他說:“洗完就出來,媽媽給你講故事,你今天最想聽什麼故事呀?”兒子開始把注意力轉到故事上,再順勢來一句:“走,咱們挑故事書去。”兒子就順理成章地被抱出水。

專家說:

當孩子亂發脾氣、胡攪蠻纏的時候,我們一般都先給孩子講道理,和他商量著來。但處於反抗期的孩子,道理往往是講不通的,他們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孩子在與大人的抗衡中積累著“攻守”經驗,瞭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在與成人的對峙裡,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種種“反常”變化,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

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把他從正在跟你糾纏的事上轉移出來。年齡越小的孩子,這招越靈。

小熊媽:冷處理

有次小熊生病,不能上幼稚園。小孩子病一場,脾氣就長不少,這回我算是領教了。小傢伙把撒嬌耍賴發揮到了極致,有些事情我認為是確實不能滿足他的,比如,他不許我吃飯,只能陪他玩——我就會嚴厲地告訴他:“媽媽把飯吃完就會陪你玩兒。媽媽不吃飯,沒有勁兒,也會生病的,就不可能再陪你玩兒了。”但他還是不依不饒。我又說:“如果你還這樣不講理的話,我就不理你了,等你什麼時候講理了,我再跟你玩兒。”他再糾纏,我就真的不再理他,接著吃飯。可每到這時,家裡立刻就會有人沖上去安撫他,而他又不買帳,最後還得我出面收拾殘局。

專家說:

這種事情很多家庭都會遇到,我們自己有時也做不到冷處理,因為那個孩子在那兒鬧得實在是太讓人心煩了!而且,很多大人都有一種想法,認為孩子哭鬧就該去哄、去勸,置之不理是不負責任的。所以,經常是孩子一邊大聲哭鬧,大人一邊大聲哄著,而且雙方的聲調都會越來越高,吵得筋疲力盡方才甘休。

所謂冷處理,就是暫時走開,不搭理孩子,讓他自己慢慢冷靜下來。看似很簡單的方法,可是一到了實際運用時,不知道有幾位父母能夠做到。因為,更多的時候,你實在沒辦法無視孩子以及他的“可惡”行為的存在;或者是你總想儘快結束這種混亂局面,等不得他冷靜下來。

冷處理,就是要讓孩子冷靜下來。冷靜需要時間,需要有情緒轉化的過程,這就是冷處理的作用。如果大人不給孩子這個時間和空間,並且自己也不冷靜,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他更加心浮氣燥。長此以往,想培養孩子的好脾氣就有難度了。這就像在幼稚園裡,老師的嗓門越大,孩子們越是聽不見,老師輕輕說一句,孩子們卻都安靜下來了。所以說,孩子發脾氣了,我們可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10招應對反抗期寶寶

1.不要發脾氣,那沒用

經常見到的場景是,大人越發脾氣,孩子越不聽指揮,僵持一番後,還是大人屈服。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實在難以遏制自己的憤怒時,不妨冷處理一下,跟叛逆期的孩子不要針尖對麥芒。

2.不要驟然叫停

叫停的結果是,他們一定會用大哭大鬧,甚至撒潑打滾來對抗。我覺得比較好的辦法是提前告知,而不是突然禁止做某事。

3.孩子沒有時間概念

不要和孩子說還剩多久,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沒有時間概念,類似於數數的做法至少是有效的,等到孩子能夠體會時間長短後,再去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不遲。

4.任何時候都不要恐嚇孩子

家長希望用嚇唬來讓他們懼怕的做法非常值得商榷。無法兌現的懲罰,就跟無法兌現的獎勵一樣,不可輕易許人。

5.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謊,哪怕是善意的

誠實是非常高貴的品質,我們在教育孩子要講誠信的時候,必須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家長的實際行動比講多少次“狼來了”都要管用。

6.用選擇代替服從

如果簡單命令孩子無效,不妨試試讓他們做做選擇題,既能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又不會削弱我們的影響力。

7.不要過分強調錯誤

孩子犯錯誤未必都是故意的,也許會有種種原因,我們當一一辨識,該指導就指導,該批評就批評,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要過分強調這個錯誤。

8.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偶爾讓孩子吃吃虧

家長確實需要看護好孩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每次都是我們替他們辨別,他們未必真正明白危險的所在。在加強監控,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吃吃虧。

9.因勢利導會卓有成效

蒙台梭利曾經說,當我們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後,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等著他們長大。等候長大,肯定不是無所作為,只是順應他們成長的規律。

10.避免孩子無謂的哭泣,但孩子哭了也不要怕

孩子的哭是一種語言,傳遞很多資訊,其中有一種是不滿,為什麼會不滿?家長跟孩子的很多衝突來自於沒弄明白他們到底想做什麼,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儘量地讀懂他們。

媽媽妙招分享:

天藍海藍:兩歲的孩子開始迷上塗鴉,牆壁是天然的畫板,如果告訴他:“不,我不允許你在牆上亂畫。如果你喜歡畫,我可以給牆貼上一層紙,你往紙上畫好了。”這樣你轉身以後才能放心,他要畫在紙上而不是牆上。

親寶貝:你可以禁止寶寶去動你書架上的書,如果你同時給他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書架,他會很樂意照顧自己的小天地,而不再去騷擾大人的領地。

雪兒媽:用選擇式的問題向孩子發問。如天氣冷了,想讓孩子戴帽子,可採用徵詢的口氣引導孩子:“你是戴米老鼠的帽子,還是這頂紅色的?”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你得戴帽子!”

小文子:讓孩子做事應提早通知。要開飯了,在飯好前就提醒:“看完這集動畫片,我們就吃飯。”等到飯菜上桌,再想關電視,孩子絕不會從命的。

家有順順:我們還可以表面“順其言”而實質“反其道”。比如對於不愛喝水的孩子,非讓他喝他理都不理你。但如果我說:“不想喝就別喝,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看到媽媽喝水,他可能會跟著要水喝的。

不滿足于大人讓他們做什麼,強烈要求行為獨立,迫切地想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即使還沒學會用“我”來指代自己,他們也會用名字甚至說“寶寶”來表達想要做什麼:“寶寶自己拿”“寶寶自己走”……大多數寶寶在學會說“我”之前,有一段時間弄不清“你”和“我”的差異,也許他老聽見我們稱她為“你”,於是她就管自己叫“你”,就這樣,他也常常急切地說“你自己要怎樣怎樣”。事實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是獨立性和依賴性並存的,他們渴望掙脫大人去探尋未知世界,但一旦感知到危險,又會馬上回到溫暖的懷抱。

*叛逆會持續一段時間

孩子的成長不會像鬧鐘一樣精准,很難準確地說孩子從哪一刻開始叛逆,從哪一刻就不再叛逆。孩子會在叛逆與環境對他的修正中逐漸明白一些規則,最終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孩子的“不聽話”或者犯錯誤都是他們在進行適應環境的嘗試,從那個繈褓裡寵物般的乖寶寶,到現在不斷掙脫你的手去幹你不讓他幹的事情;或者用有限的語言跟你頂嘴;或者賴在秋千上就是不下來;或者乾脆就在商場的地上撒潑打滾,孩子的成長是無聲的,這個惱人的階段來了,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要試圖逆轉這個過程,希望他們回到那個只關心吃喝的階段,儘管我們會在他們的成長旅途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怎樣對待反抗期的寶寶?

童童媽:轉移注意力

我每天為了把兒子從澡盆裡“請”出來發愁。寶貝兒子太愛玩水,每次都是要硬把他從水中抱出來,接下來就是哭得氣都接不上來,通常照著20分鐘哭。幾次下來,我幾乎要崩潰。

強攻不行,就得智取。我就試著轉移兒子的注意力。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拿一件好玩的玩具,但一定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兒子想要,我就借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兒子最盼望的時刻就是“睡前故事”時間,我對他說:“洗完就出來,媽媽給你講故事,你今天最想聽什麼故事呀?”兒子開始把注意力轉到故事上,再順勢來一句:“走,咱們挑故事書去。”兒子就順理成章地被抱出水。

專家說:

當孩子亂發脾氣、胡攪蠻纏的時候,我們一般都先給孩子講道理,和他商量著來。但處於反抗期的孩子,道理往往是講不通的,他們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孩子在與大人的抗衡中積累著“攻守”經驗,瞭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在與成人的對峙裡,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種種“反常”變化,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

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把他從正在跟你糾纏的事上轉移出來。年齡越小的孩子,這招越靈。

小熊媽:冷處理

有次小熊生病,不能上幼稚園。小孩子病一場,脾氣就長不少,這回我算是領教了。小傢伙把撒嬌耍賴發揮到了極致,有些事情我認為是確實不能滿足他的,比如,他不許我吃飯,只能陪他玩——我就會嚴厲地告訴他:“媽媽把飯吃完就會陪你玩兒。媽媽不吃飯,沒有勁兒,也會生病的,就不可能再陪你玩兒了。”但他還是不依不饒。我又說:“如果你還這樣不講理的話,我就不理你了,等你什麼時候講理了,我再跟你玩兒。”他再糾纏,我就真的不再理他,接著吃飯。可每到這時,家裡立刻就會有人沖上去安撫他,而他又不買帳,最後還得我出面收拾殘局。

專家說:

這種事情很多家庭都會遇到,我們自己有時也做不到冷處理,因為那個孩子在那兒鬧得實在是太讓人心煩了!而且,很多大人都有一種想法,認為孩子哭鬧就該去哄、去勸,置之不理是不負責任的。所以,經常是孩子一邊大聲哭鬧,大人一邊大聲哄著,而且雙方的聲調都會越來越高,吵得筋疲力盡方才甘休。

所謂冷處理,就是暫時走開,不搭理孩子,讓他自己慢慢冷靜下來。看似很簡單的方法,可是一到了實際運用時,不知道有幾位父母能夠做到。因為,更多的時候,你實在沒辦法無視孩子以及他的“可惡”行為的存在;或者是你總想儘快結束這種混亂局面,等不得他冷靜下來。

冷處理,就是要讓孩子冷靜下來。冷靜需要時間,需要有情緒轉化的過程,這就是冷處理的作用。如果大人不給孩子這個時間和空間,並且自己也不冷靜,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他更加心浮氣燥。長此以往,想培養孩子的好脾氣就有難度了。這就像在幼稚園裡,老師的嗓門越大,孩子們越是聽不見,老師輕輕說一句,孩子們卻都安靜下來了。所以說,孩子發脾氣了,我們可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10招應對反抗期寶寶

1.不要發脾氣,那沒用

經常見到的場景是,大人越發脾氣,孩子越不聽指揮,僵持一番後,還是大人屈服。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實在難以遏制自己的憤怒時,不妨冷處理一下,跟叛逆期的孩子不要針尖對麥芒。

2.不要驟然叫停

叫停的結果是,他們一定會用大哭大鬧,甚至撒潑打滾來對抗。我覺得比較好的辦法是提前告知,而不是突然禁止做某事。

3.孩子沒有時間概念

不要和孩子說還剩多久,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沒有時間概念,類似於數數的做法至少是有效的,等到孩子能夠體會時間長短後,再去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不遲。

4.任何時候都不要恐嚇孩子

家長希望用嚇唬來讓他們懼怕的做法非常值得商榷。無法兌現的懲罰,就跟無法兌現的獎勵一樣,不可輕易許人。

5.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謊,哪怕是善意的

誠實是非常高貴的品質,我們在教育孩子要講誠信的時候,必須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家長的實際行動比講多少次“狼來了”都要管用。

6.用選擇代替服從

如果簡單命令孩子無效,不妨試試讓他們做做選擇題,既能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又不會削弱我們的影響力。

7.不要過分強調錯誤

孩子犯錯誤未必都是故意的,也許會有種種原因,我們當一一辨識,該指導就指導,該批評就批評,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要過分強調這個錯誤。

8.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偶爾讓孩子吃吃虧

家長確實需要看護好孩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每次都是我們替他們辨別,他們未必真正明白危險的所在。在加強監控,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吃吃虧。

9.因勢利導會卓有成效

蒙台梭利曾經說,當我們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後,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等著他們長大。等候長大,肯定不是無所作為,只是順應他們成長的規律。

10.避免孩子無謂的哭泣,但孩子哭了也不要怕

孩子的哭是一種語言,傳遞很多資訊,其中有一種是不滿,為什麼會不滿?家長跟孩子的很多衝突來自於沒弄明白他們到底想做什麼,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儘量地讀懂他們。

媽媽妙招分享:

天藍海藍:兩歲的孩子開始迷上塗鴉,牆壁是天然的畫板,如果告訴他:“不,我不允許你在牆上亂畫。如果你喜歡畫,我可以給牆貼上一層紙,你往紙上畫好了。”這樣你轉身以後才能放心,他要畫在紙上而不是牆上。

親寶貝:你可以禁止寶寶去動你書架上的書,如果你同時給他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書架,他會很樂意照顧自己的小天地,而不再去騷擾大人的領地。

雪兒媽:用選擇式的問題向孩子發問。如天氣冷了,想讓孩子戴帽子,可採用徵詢的口氣引導孩子:“你是戴米老鼠的帽子,還是這頂紅色的?”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你得戴帽子!”

小文子:讓孩子做事應提早通知。要開飯了,在飯好前就提醒:“看完這集動畫片,我們就吃飯。”等到飯菜上桌,再想關電視,孩子絕不會從命的。

家有順順:我們還可以表面“順其言”而實質“反其道”。比如對於不愛喝水的孩子,非讓他喝他理都不理你。但如果我說:“不想喝就別喝,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看到媽媽喝水,他可能會跟著要水喝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