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KJ創造性思維法的方法及作用

KJ法是卡片排列方式創造性思維方法的一種。 開始此法根據卡片排列的具體形式而取名為“紙片法”, 後來取提倡此法的川喜田二郎(現為築波大學教授)的姓名首字母, 才定名為KJ法。

這種方法初見於1954年, 文化人類學家川喜田氏為整理他在喜馬拉雅探險中所獲資料時才到採用這種卡片方式。 此後, 該氏又在運用卡片處理資料資料的方法上做了種種探討, 於1 964年從技術上完成了“紙片法”並向人們做了介紹。

KJ法按如下程式進行。

一、製作紙片

把基礎材料要素分別書寫于一張張卡片, 卡片大小以名片大小或將名片縱向一-分為二的大小為宜,

Advertisiment
橫寫看起來方便。

要盡可能地寫得具體, 易懂, 一張卡片上以20~ 30個字位為度, 可收一 目了然之效(文字太少則易失於抽象, 難以向下進行)。

二、卡片分組

填好卡片後(一般為50~100張, 據說川喜田氏的喜馬拉雅探險卡片為800張), 象用骨牌、撲克牌醫治神經衰弱那樣把卡片排滿在桌上, 並緩緩地審視卡片。

在反復閱讀這些卡片過程中會發現:“哎, 有內容相似的紙片!”於是把有親近感的紙片一點一點地集中起來。

如下所示, 在(1)與(4)、(2)與(3)之間有親近感。 如果無論如何也找不見搭檔的話, 這張紙片就做為孤狼一隻放在一旁。

接下來再重新審視已集中(已完成編組化的)起來的卡片, 並附以標籤(不是標題牌),

Advertisiment
標籤表示了卡片群的主要內容, 它概括地表達了許多張紙片集中在一起所要表示的事物。 此時應避免過分抽象化和單純的加法, 當然直接照搬也嫌拙笨。

這也是一種創造性思維, 所以最好以推出更新的概念的願望來進行此項活動。 每張卡片仍以書寫20~30字為好, 用紅墨水寫標籤以資區別。

在所有已經編好組的卡片群附上標籤(此時的標籤可稱“小標籤”), 標籤放於最上, 以與各卡片群相區別, 卡片群用迴紋針等別住, 這道程式叫作編制小卡片群。 接下來仍象玩骨牌那樣把小標籤(小標籤下是一束卡片群)和孤狼卡片攤在桌上, 如開始那樣把有親近感的小標籤和卡片集中到一起, 並附上標籤, 而且要反復地這樣做下去(可把這一段工作稱為編制中卡片群,

Advertisiment
用藍墨水書寫標籤)。

就這樣從小卡片群到中卡片群連續編制下去, 再從中到大 , 一直編制出大約十紮卡片為止。

三、圖解

把成紮的卡片群攤放在大張道林紙等之上, 把每一^組卡片圈起, 在其上方放置寫有卡片群內容的標籤如下圖所示, 這就是圖解。

箭號表示因果關係、產生順序, 其他可根據需要增用>—

四、文章化

文章化相當於上節中提到的“創造性思維”階段, 是至關重要的工序, 其具體做法如下:

仔細看上圖, 以一個小卡片組為單位, 如同從一個島飛向另一個島那樣閱讀, 緩慢地如同品味成果一般地閱讀。 在此過程中把需要補充或重新想起來的事物填寫或記錄下來。

然後, 從總體上著眼於這些資料群,

Advertisiment
考慮從何處入手和怎樣使之文章化。 再根據預先規定的順序有效地抓取關鍵之處, 同時運用新獲得的啟示, 以流暢的文字予以表示。

此外, 可用語言說明代替文章化, 也有以圖解為基礎進行討論的做法。 以上就是KJ法的概略施行法。

相關用戶問答